一条“汶川‘抗震小英雄’涉诈骗46万元或获刑10年”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了舆论和社会对“英雄”概念普遍而深刻的思考。
六年前,雷楚年救人并纵身一跃,为他人和自己争取到生的希望;六年后,身负英雄光环的他,却跃入了涉嫌犯罪的深渊。
从面对鲜花、掌声的领奖台、演讲台,到面对刑法的审判台,反差巨大的场景勾勒出了一出英雄末路的悲剧轨迹,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可供解剖的鲜活标本。
英雄是人类文化中永远闪耀的灵魂之光,古今中外盖莫能免。中国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
,《三国演义》、《水浒传》都透漏出一种世代相传的英雄情结,《西游记》则让英雄主义变成了神话般的天下无敌。到后来,人们饰演英雄,歌唱英雄,甚至说进入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其实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未必就是理想的盛世,更不会是一个常态化的社会。战争、灾难往往是与英雄伴生的客观条件。如果说造就一名英雄有很大的偶然性,那么,如何让英雄保持本色就遇到了必然的难题。那些失去了生命的英雄将他们的荣誉和灵魂都化为永恒;活着的英雄则必须面对世俗生活的一生考验。如果社会能以客观的态度,以公民的法律身份对待英雄,在给予他们荣誉和优待的同时,让他们回归常态化的生活,或许不至于让英雄走向末路。问题恰恰在于社会把褒奖英雄变成了特权受封,具体到雷楚年来说,他可以不用考试就读重点高中;他的经济舱机票可以免费升为头等舱。于是人们相信他可以帮助拿到工程项目,可以帮忙把孩子弄进重点学校,可以打点关系购买驾照。社会提供的特权与别人希冀它拥有的能量,让这个涉世不深的少年有了一颗膨胀的心,有了对自己超乎实际的自信,对荣誉有了一种可以变现为实际利益市侩认识。
雷楚年的英雄末路轨迹,对当下社会里塑造、宣扬英雄的惯性思维与传统套路也是一个警示。当雷楚年这位15岁的少年做出了英勇的举动后,社会却把他推向了英雄的宝座。他的讲演稿有人润色加工反复修改,以便故事、情节、所思所想更符合主流宣传的模式,却全然不顾及当事者的感受。塑造出的典型与完美超越了人性的弱点,也抽掉了人格的真实。荣誉的光环事实上掠夺了英雄们世俗生存中被平等相待的机会。
和平的岁月里鲜见英雄,平民化的社会不排斥英雄,但也不神话英雄,一次英勇更不等于终生模范。褒扬德行,鼓励义举,只能因势利导,不可主观塑造。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可算是英雄辈出,不仅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名士阮籍也曾发出过“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叹。英雄作为一种信仰和价值理念无疑是社会的正能量,但如果英雄成了跻身上位的敲门砖,英雄成了标榜甚至粉饰社会成就的装饰品,英雄不仅会贬值,而且必然走向末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来路短去路长,成名容易守节难。英雄!且行且珍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