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川关拾零
(2014-06-07 20:33:54)
有一句话叫“看景不如听景”;还有一句话叫“百闻不如一见”。我比较倾向于后一句,是因为每一次的身临其境,几乎都有超越传说与想象的意外。这一次的漫川关之行也是如此。古镇的名声早已远扬,但未去之前,还是免不了用所有去过的古镇印象,加上能看到的图文资料,想象漫川关,只是觉得这“漫川”二字似乎赋予了其独特的内涵。去过了漫川,印象中才有了一个真实的漫川。
拾零一:说关不见关,码头无行船。漫川关是秦楚边陲的古关隘、古驿站,也是水旱码头,以地貌广大水域宽阔而得名。 现在到访,既看不到关城更看不到码头。二者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了,连遗址似乎都没有。开发古镇旅游的规划也没有打算去寻找,去考证,去重建。但是只要看看周围的山势,看看河流的走向,一切又都可以想象。与其造个假的,不如保持原貌。这是漫川古镇开发者的自信。
拾零二:朝秦暮楚有新说。在漫川关,朝秦暮楚有三种说法:一是早上从秦国出发,晚上就到了楚国,不近也不远。二是早上是秦人,往上变楚民,不论谁占了地盘,百姓都过自己的日子。三是字面意义的引申,形容做人没有立场。我更觉得第二种说法符合历史的真实,人以血缘而区分家族,以族类而演化国家,以国别而划分地盘。古人的朝秦暮楚是被动的顺从,现代的移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朝秦暮楚。人是这灵性世界唯一的思想者,应该有在这个星球上迁徙选择的自由。
拾零三:一柏担二庙。这或许是最别致和最个性的庙宇名称,其中还含有谐音与别意。该庙位于漫川关上街北口处,河边一突兀巨石,其上一棵古柏,苍翠葱郁,盘若飞龙。古柏两侧修建有吕祖庙和鲁班庙,因此而名。庙宇建筑别致,宏伟中显精巧,方寸里见奇观。进庙背依古柏,扶栏远望,美景历历在目。清末当地秀才阮文山题对联赞曰:左灵台右凤鸾古柏盖地;前玉带后回龙石柱擎天。两座小庙还敬奉各路神仙,一柏担二庙也可读为“一百单二庙”,暗喻多神崇拜。
拾零四:鸳鸯双戏楼。鸳鸯双戏楼是两座并列的戏楼,总体结构严谨,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恢弘。但风格各异,一座呈荆楚特色,清秀别致,另一座现大秦特色,豪放粗旷。据说在这里的对台戏变成了分台戏、并台戏,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观赏。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在融合中相互影响,共容共存才有共荣,强行的禁止与推广往往事与愿违。
拾零五:五福托寿图。 这是漫川一处古建上墙顶端的壁画,五只蝙蝠托举起一个“寿”字,寿字的结构又处理得像个“吉”字。可谓画中有话,字中有意,体现了人们期盼福寿吉祥的普适价值。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表现大多如此,总是以人们习惯接受的文雅方式,潜移默化的表达共知的理念。可以设想,如果把这幅壁画换成一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标语,该是多么的煞风景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