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练习曲》(六天七夜)
我们在旅途 我们在练习
第一次知道有部电影叫《练习曲》的时候,是在看马英九先生自行车环绕台湾的行动新闻,记得仿佛新闻主持人是尹乃菁,然后她介绍了这部别名叫《六天七夜》的电影。当时就搜索出来看了这部电影,周末的时候,又看了一次,954句台词中的好多,依稀已经背得。还意外的发现,那个关于莎陨之钟的故事背景音乐仿佛就是《每当变幻时》的曲调。
在网上搜索《练习曲》的影评,发现很多朋友都是在准备考研或者准备司考之类的过程中铭记这部电影,很多朋友都说起那句: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去做;都说起那只名字叫岳纳珊的海鸥;都说这是一部青春年少的电影。忘了是韩友谊或是钟秀勇曾告诉我:青春,是个主观的东西。在写影评《东邪西毒》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段东邪西毒的岁月),我把那部电影归属于青春电影,我想《练习曲》也是这样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
同样是青春的电影,没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叛逆,没有《东邪西毒》死去活来的爱恨,《练习曲》就像那来自太平洋的风,徐徐地出来,清澈温暖,一切都很自然,一切都很简单。整部电影,画面清新唯美,音乐干净质朴,台词平淡毫不矫饰,主人公是一位有听力障碍的男生,他迎着太平洋的季候风,背着行囊和吉他,从高雄出发,再回到高雄。整个情节情节很简单,一把吉他,一个背包,一个脚踏车,一个皮肤黝黑的帅气少年,一个六天七夜的旅程。一开始便是主人公蹬着脚踏车在路上,轻快明丽的旋律,流动的岛国风景,然后遇到一个拍摄关于风和梦想主题的剧组、自我新潮的同龄人、立陶宛的模特、温馨享受生活的一家四口、将要退休的教师、下岗的女工团、根雕的老人、希望被了解又怕被看穿的涂鸦族、乡下的爷爷奶奶、同样单车环游的朋友等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海岸线、海潮声还有关于岳纳珊的课文。一路上,患有听力障碍的主人公更像是这些故事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他没多少语言,却给人以启迪。
如果说非要为一部电影找一个主题的话,细细拆分影片中的故事,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活,而梦想,就蕴含在生活之中。电影里,Saya的剧组拍摄的那个MV故事中,带着那只忘记怎么飞翔的鸽子的魔术师、失去另外一个轮子的小丑还有梦想在东部开咖啡厅的女孩子,这所有的梦想都源于或归属于太平洋的风,鸽子要靠太平洋的风飞起,小丑要靠太平洋的风继续驰骋,就像主人公要逆着季风前行一样,大家都在路上,在风里……但同样的风,也许你感受到的依靠,也许是压力或者别的阻挡。在台湾最北部,一天既看到日出又看到日落的听到的地方,听中年男子背诵自己小学时的课文:清晨,金黄色的太阳在海面上闪耀,千百成群出来觅食的海鸥……他远远离开那些同伴 独自练习飞行、为了追求理想,他忍受孤独,忍受讥嘲,忍受痛苦……画面上的那些在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也许真的有一只名叫岳纳珊。还有陪着立陶宛的模特Ruta: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自的旅行,即使有人相伴,终究会各分东西……短暂的相遇后,火车和单车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行进,美丽的画面很伤感。而我们,生命就是一个旅程,虽然结局各不相同,也许鸽子学会了飞翔,而小丑却永远在寻找他那个失去的轮子,也许我们正是懵懂的海鸥,但是梦想或明或淡的藏在我们生活中。
故事中还有许多老人,将要退休的老教师也曾感觉迷茫,很不能理解为了环岛就请假;租车讨退休金的老妈妈,苦中作乐的把抗议当成同学会来联络感情,在平淡的生活中坚守着梦想;写是非到此止的爷爷虔诚的拜妈祖,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根雕的老者快乐在自己的快乐里:好是不好啦,不过我的意思到了就是了,我也不是专业人员,只是心理想要创点东西,就是这样创法;还有老伯用海洋做为背景,在海潮声中演唱的《太平洋的风》,歌词中许多许多的最早在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在太平洋的风里怀念着青春,在太平洋的风里放眼未来。孩子终究会成长,最后终老,对于生命来说,梦想是个永恒的主题,甚至生命也是一个追梦的旅程,生命不止,梦不停。
我们在追随自己的梦想,我们在旅途的路上,我们在练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