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儿:如何面对时代的诱惑?

标签:
小时代佛教平衡虚无商业社会文化 |
分类: 空灵之都 |
文:曦儿
唐代,佛教一派的第五代掌门人五祖弘忍,他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钵。于是命弟子作诗一首,表达对佛教‘虚无’的理解。公认的接班人——大弟子神秀很快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莫使惹尘埃。’
后来,弘忍知道此诗作者叫惠能,是他新来的随从,负责劈柴踏碓舂米八个多月。弘忍立即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金刚经’,并传以顿教衣钵,成就了一代佛教大师。
曦儿观点:确实,既然虚无,又何来菩提树?何来明镜台?世间万事万物本来就是空的,包括所有的恩怨情仇、功名利禄,他们的存在一切在于心。如果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界的诱惑了,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可是,世俗当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呢?我们面对诱惑和欲望的时候,又有谁能真的把心放空呢?我们所有的烦恼苦痛不也正来源于此吗?转念又想,在这个商业社会,人是否必要完全把心放空?
我以为适时地追求物质,保持中庸之道、平衡之法,方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