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87版红楼梦对原著的改编分析
(2015-07-01 10:00:55)
标签:
转载 |
“绿蜡春犹卷,红楼梦未完”,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红楼梦》是一部虽未完稿但却难以被超越的名著经典。对这样一部流传版本众多,主旨众说纷纭的作品来说,其影视改编难度可想而知。在我看来,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应以遵循两个原则为宜,一是一定程度地忠实原著,这并非要求照搬原著的情节和人物举止言行,而是要保持原著的基本艺术风貌以及呈现出的总体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著的思想内涵;二是在此基础上要融入编剧和导演个人对作品理解的元素,要体现时代精神与在艺术呈现方面,影视较优于原著的特色。央视87版红楼梦电视剧可谓是一个绝妙篇章,就改编而言是比较成功的。
87版红楼梦共有36集,其中,前29集(即“林黛玉抛父进京”至“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基本忠实曹雪芹原著(前80回)情节,在这一部分中,央视版虽然有对情节的浓缩与修改,有的地方还有逻辑性比较牵强的地方,但其保持了故事发展过程的完整性,保留了人物之间在原著中应有的关系,并显得更为清晰。其妙就妙在,电视剧后7集并非依据现在的通行本拍摄,而是根据曹雪芹在前80回中留下的“蛛丝马迹”,重构而成的一个故事结局。据此,笔者将在总体分析红楼梦改编情况的基础上,也对后7集的改编进行单独分析。
一、“情”的沿袭
和其他三大名著不同,《红楼梦》写尽儿女“琐事”,道尽闺房哀乐,情意绵绵,是极注意情感抒发的。央视版正是保留和强调了这一抒情性,做到“有情”,这就是笔者所谓的“情”的沿袭。宝黛之间的情自不用说,宝玉与丫环之间的情,丫环与丫环之间的情,佳人与侠客之间的情等等,几乎没有落下并通过艺术手法强化,使原著中平面的或三言两语的文字得到了有血有肉的展现,抒情细腻,流水一般自然。如宝玉祭奠金钏时,于烟里幻化出金钏的模样;如司棋愿以来生还鸳鸯的大恩大德,画面时时一张泪流不止的脸;如尤三姐为情自杀的场景设置在花林中,在香魂已逝中加入花开正盛的镜头,宛如声声叹息。
二、“灵”的沿袭
《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的无限血泪情思,也凝聚了他的才思,一曲红楼,诗词歌赋一样不少。中国历来是诗的国度,因而原著的文学性、诗性一定要得到体现。电视剧中的“灵”表现在文学之灵性与生活之灵性两重,首先,它强调了原著的文学性,文学意味浓厚,但并非照搬所有的诗词,而是从中选取了同人物性格、命运紧密相关或能突出主要人物的诗词,如黛玉、湘云的联句,只保留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和此前的几句,删去了一些拖沓;如元春省亲时的作诗,只突出了“绿蜡”的典故和黛玉稻香村诗的精妙绝伦。同时,电视剧利用优势,让剧中的诗词有主人公念、唱和旁白等多种形态,韵味悠长,如芙蓉诔、葬花吟等无不令人动容。第二是生活之灵性,即生活的感悟,如“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便在剧中重复了三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电视剧对原著主要思想内涵的理解,世事无常,一切终要归于消烟的感叹还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三、总体氛围的沿袭
总体氛围的保持就是说,电视剧中所有人物与事件的组合,人物的神态言行、精心的环境布置以及他们之间的配合,立体地再现了原著中身在富贵豪门的感觉,真正做到了让观众如临其境,与局中人同悲同喜。如大观园中的环境布置,色调搭配,光线明暗,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审美情趣,这都是对原著的保留。
电视剧作为区别于小说的主体存在,必然有其自身的独特风貌,并且要考虑到符合电视观众的审美趣味,同时也必然体现个人对原著的理解方向和程度,央视版红楼梦也不例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的侧重不同
就《红楼梦》包含的主题内容来说,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四个:一是以宝玉为首的青年男女对封建社会的叛逆;二是宝玉、黛玉、宝钗三者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众多姊妹丫环的爱情悲剧;三是历史兴衰与个人荣辱结合起来所揭示的社会规律;四是以“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为代表的人生感慨,其中包含了佛道思想。原著以展现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主,同时,贾府的兴衰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其中;而央视版则把笔墨更多地放在历史、家族兴衰的主题之上,特别注重以环境渲染、前后对比等艺术手法从一个家族的兴衰透视整个封建王朝的荣枯变迁,并加强这种表达效果,展现出更大的社会、历史主题。如释放后的宝玉忆昔姐妹群游,好不欢乐,痛感“死的死,散的散,如今只剩了我一个”;又如白雪茫茫,枯杨衰柳的环境渲染,更是达到了非凡的悲剧效果。
二、情节与结构的不同
1、增加市井与郊野场景
电视剧中增添了一些民间的气息,如林黛玉从扬州前往京都时,沿途的牛与牧童,自然风物也进入了镜头;如林黛玉在即将抵达荣国府时,还曾有过一段街头卖艺的情景;在此后的剧情中,街市、店铺、树林等场景间或出现,街口的“宁荣街”三个字也不时在镜头中。笔者认为此有两点好处:一是增添宁荣二府之外的生活气息,在《红楼梦》所记“朝代纪年地域邦国,都已经失落无考”之外,又能让观众感受到贾府故事的真实性;二是以外界与宁荣二府形成对比,是对豪门虽富贵却浪费奢侈、不自由、也有愁绪万般的反衬,或许也还有对“富贵可以长久”的讽刺。
2、对情节的处理技巧
情节的增加:以宝黛钗三人会面之景的增加为代表
电视剧在第2集中,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宝黛钗初会荣庆堂”的情节,对三人的神情举止进行了镜头特写,也为今后三人命运的必然交织和情感演变埋下了伏笔。在其他集数中,也有不少增加的情节,有的是对原著几笔带过之处的扩展,有的是导演根据合理的逻辑进行了想象,总而言之,增加情节并辅以精妙的影视艺术手法,可以起到让故事更为连贯,剧情更为细腻真实,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作用。
情节的删减:以海棠诗社结社、平日作诗等情节的删减为代表
在电视剧中,我们会发现,像海棠诗社如何结社、宝玉等人如何作菊花诗、海棠诗等具体情节被删去了,笔者认为这同主题侧重点的改变相关。我们之前谈到,电视剧在主题的侧重上就已经不同于原著,过多反映儿女情谊和才思的情节也应得到一些删减,这样虽对突出主题有益,但对原著的文学性有所损害。然而另一方面,删减并不代表完全弃而不用,如黛玉曾作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一句,风流别致第一,化入了宝玉对黛玉的无限怀念之中,增加了抒情性。
情节的转化:以将判词归入其他情节为代表
在原著第五回,宝玉曾游历太虚幻境,并在其中看到了金陵十二钗、十二副钗的判词,这对人物的命运具有相当重要的暗示作用,曹雪芹原是在此埋下伏笔,但其实有的判词是无法自圆其说的。电视剧则删去该段情节,虽然最后只把判词作为女子命运应验时的一个注脚,却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晴雯临难时,“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原著判词),反复吟唱,揭示了晴雯遭难的前因后果;如香菱被夏金桂逼死后,“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应景而强化了悲剧性,同时也化解了原著通行本中香菱结局与原判词之间的矛盾。
情节的合并:将具有相同表达效果的情节合并在一起的得与失。
在后7集中,导演将史家被抄、迎春已殁和黛玉咯血这三件事交织在一起进行穿插拍摄,形成一个整体,以他人暗示自己,以个人的悲剧暗示家族的悲剧,预示着贾府在家族、人丁方面都将开始走向末路,安排紧凑,不给观众以喘息的余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对于导演想要表现的悲剧的结局必然有促进作用,但有时过犹不及,难免会给人留下过于巧合的印象,电视剧故意渲染的痕迹就显现出来了。
情节形式的变换:从叙事到回忆
《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其主要的情节语言还是叙事语言,即对当时当地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而电视剧则将诸多本该彼时发生的情节融入到人物此时的回忆中,如宝玉去过秦可卿的房间两回,第一回就融入到了第二回的回忆中,略去表面的前因后果,保留了宝玉见到《海棠春睡图》和“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副对联的情景片段。回忆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具有艺术美感,另一方面又可以重点突出导演要再现的重要情境,直奔导演想要表达的某一思想而不受旁支的影响。但也因为回忆略去因果,只展现部分,交代的笔墨较少,给观众带来理解的难度。
三、人物以及人物命运的改变
人物以及人物命运的改变,总是与主题的表达和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合理相关。这里笔者举两个例子。原著中原本存在并花去不少笔墨的秦钟这一人物在电视剧中,仅以一个名字的形式保留在人们的口耳间。他和智能的风月故事,与宝玉相会共进学堂的故事以及他的死亡等等,一律删去。笔者认为,秦钟的故事作为一个旁支,对主题的表达并无大的作用,删去也有益于在有限的电视集数之内,不滥生情节和线索,能紧扣主题。《红楼梦》原著是一部小说,它可以尽情容纳它所要表达的所有思想和内涵,而电视剧作为以画面、声口为载体的表现形式,必然要注意观众的接受程度,抓住关键情节才不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秦可卿命运的变化是电视剧的一大改动。电视剧将程本中秦可卿因病而故改为上吊自杀,这也是依据其他版本所改,以秦可卿与公公贾珍通奸而东窗事发,可卿羞愧而死为发展脉络,也是为了合理解释秦可卿的判词和贾珍过度伤心、瑞珠(发现两人通奸之事)触柱而死等情节,是故事的逻辑性更强。
四、艺术手法的保留与发挥
电视剧在对原著艺术手法继承的基础上,既有保留也有发挥。首先,它保留了原著以人物为内视点,借书中人物的眼光、心理进行描述的艺术手法,体现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态上,如黛玉初入贾府时对贾府内陈设布置、人物举止的观照。但与小说不同的是,电视剧并没有将这种眼光与心理局限于几个主要人物,贾母、鸳鸯、袭人等的心理活动都有或多或少的展示,如在第21集“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加入了贾母的这样一段感慨:“炮竹是一响而散的东西,今儿是元宵节,怎么作这个不祥之物来玩?”对贾府的衰落似有所感。
同时,电视剧保留了“写意”的艺术手法,并使之得到了强化,原著的“写意”是借助象征、烘托等手段来“说”出作者没有表露出来的含义;而电视剧特别注重环境的作用,丛花、枯草、飞雪等层出不穷,而且,电视剧的优势在于可以以镜头的变换控制渲染的角度和程度,因而它的“写意”比原著更加灵活,转换起来比较自由,这一点此前已有举例,故不赘述。
电视剧的一个亮点就在于,它的后7集是根据红学研究成果来改编的。根据脂砚斋等的批语以及曹雪芹在前80回留下的种种线索,我们看到了与通行本不太一样的结局,当然,有得也有诗,如林黛玉之死同宝玉的婚事错开,减少了封建社会对宝黛爱情的压迫与两人爱情的悲剧性;如探春因为和亲而远嫁,前程未卜,见面难于登天,较原著又增添了悲剧性。笔者在此例举了两个成功之处。
一、按图索骥——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判词的呼应上。按照曹雪芹给出的线索,我们不难发现,香菱是被夏金桂(两地生孤木,合成“桂”)所害死的,这一点已在上文分析过;史湘云最后成为艺妓,过着水上漂泊的艰难日子,正是回应了“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的判词,同时,史家被抄,家道中落的情节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王熙凤最后死于狱中,其尸首在冰天雪地中被拖向她最后的归宿,岂不更应了那只在冰山上的雌凤,冰山易化而权势不常,也暗示了王熙凤最后的归宿。
二、舍弃矛盾——我们对于程本后40回续作往往感到不满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贾宝玉也去参加了科考,而贾府最后也得到了振兴,这似乎改变了曹雪芹原有的写作意图——封建社会的没落是必然的和有其深刻社会历史原因的——从而使全文前后两部分产生了矛盾。因而,电视剧在历史兴衰荣枯思想的指导下,重构了红楼梦通行本的结局:贾府的衰落是贯彻到底的,众人被逮入狱,死的死,散的散,被卖的被卖,真真应了《红楼梦》原著第二回中《好了歌》的注解——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在这一大的、无法改变的劫难之后,宝玉最终领悟到世事无常与虚幻,并弃家(家也已经是破落的了)而去,将电视剧前35集所演绎的最后都归纳到历史变迁,人生无常,“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中,就更为合理,更具有其悲剧色彩。同时,宝玉没有了参加科考的经历,其精神实质从头至尾都保持着,也更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电视剧的改编对中国古典名著而言,是其不断活跃在人们视野中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对原著的不断重新解读与认识,以及人们审美元素的加入,也对电视剧的改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7版红楼梦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经典,但我们也更期待新的改编剧目来续写传奇,获得电视观众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