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珠牛
海珠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08
  • 关注人气: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歌行》《短歌行》:“朝露”意象叹人生   黄蔼北

(2009-12-10 14:58:15)
标签:

杂谈

特别提示:

     本博客的文章,凡署名者,均已于1994年至2009年之间以真实姓名发表。若引用,请与作者联系,否则以著作侵权论处!

   

    《长歌行》《短歌行》:“朝露”意象叹人生

                         黄蔼北

《长歌行》最早见于梁·肖统编选的《文选》,宋朝郭茂倩将它编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平调曲》中,是汉代民间乐府诗的杰出之作;《短歌行》是三国著名诗人曹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意象相似,情怀稍异,影响深远,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特征。

“朝露”:共同意象抒心胸

甫一入诗,《长歌行》并不直接抒情,也非直接书写人生,而是用自然界的变化来起兴。“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诗歌紧紧抓住“朝露”这一意象,来蓄势,来铺垫。经过夏日的生长,园中葵花已是郁郁葱葱,惹人注目;清晨,它受到露水的泽润,枝叶上晶莹的露珠也在等待阳光的亲吻和晒干。时至秋日,这一湿一干是不会延续多少时日了。诗歌由园中葵花的生息联想到一切草木的盛衰:温暖的春天,太阳把它的恩惠撒在大地上,万物生机勃勃,一片昂然的景象,焕发着生命的光辉。

曹操的《短歌行》给读者展示的则是开门见山式的直接抒情。汉朝末年,董卓专权,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曹操渴望建功立业,然而时光易逝,宏图未展,他由很快就被晨风吹干的露水想到人生的短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希望天下的人才都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曹操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将瞬息即逝的思想火花捕捉主、住,用比兴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自己内心深处永不平息的波澜。

朝露,《长歌行》《短歌行》的共同意象,显露了抒情主人公对瞬息万变情景的一种淡淡的伤感之情和不愿时光悄悄流逝的珍惜之愿。

时光:人生感慨展愁苦

植物再茂盛,也会有衰败之时。“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用一个“恐”字,就道出了诗人对春日的留恋、对秋日的担心。他浮想联翩,感叹春夏一过,秋日来临,到那时,植物的花叶必然会枯黄衰落,万物凋零。由此,我们也似乎体会到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叹惋之情。

而曹操,自赤壁之战遭受重大挫折之后,并没有丧失统一天下的夙愿。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其愁其忧自然而然就集中在对人才的招揽上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自己慕贤的邈邈幽思绵延不绝。在诗人曹操的意念中,人才能否招来是忧虑能否消除的真正所在。凡有治国、用兵才干的人,哪怕品行不够端正,也要把他请来。在用人上,曹操可谓恢宏大度,不拘一格。

时光易逝不回,人生感慨良多,《长歌行》《短歌行》善于从身边的情景变化,捕捉到对才学、对才华的渴望和苛求。

青春:万物盛衰求哲理

《长歌行》抒情主人公继续浮想联翩,由时节的转换、万物的盛衰,又想到滚滚东去的河川,“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人们只见过大地上江河东流入海,什么时候又见过它们又西流回来了呢?连孔子当年也曾站在大江边兴叹“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诗人从草木的盛衰,河水的飞泻,联想到光阴是不可逆转的,它总是永远向前。青春不会重复,人不能返老还童,因此,一个人在鲜花般闪耀着光辉的青春年华阶段,一定要珍惜它,抓紧它,及早努力,有理想,有抱负,干出一番事业来,不要等到年华逝去,一事无成,而空留悲伤。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一个概括着生活真理的思想就闪耀在全诗的结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情因景生,寓情于景。《短歌行》里,曹操大书特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在一片宁静而悲凉的夜色氛围里,诗人将拣枝而栖的惊鹊和自己求贤若渴的凄惶心情做到了有机的契合,显得含蓄蕴藉。就在这低吟徘徊的时候,诗的情调骤然高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啊,“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贤能之士呢,当然是越多越好。诗歌最后,以周公“一沐(洗头发)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嘴里咀嚼的食物)”的典故自勉,直接抒发了自己延揽人才、统一天下的宏伟意图。青春,在美好的景色中熠熠生辉。

《长歌行》《短歌行》意象相似,情怀稍异,最终影响深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