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艺术风格赏析   黄蔼北

(2009-11-07 11:52:58)
标签:

杂谈

情蕴寓典中,爱国心可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艺术风格赏析

 

黄蔼北(已经发表于《语文学习报》2008年2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六十六岁就任镇江知府时写的一篇名垂青史的词作。此时,正当独揽朝权的韩胄准备北伐,只欲伐金立功,巩固权位。对此,辛弃疾一方面认为中兴有望,壮志可酬,而一方面对韩胄之流沽名钓誉、急功好利、轻率冒进的举动又忧心忡忡。于是写出了这篇传诵千古的名篇。

此词篇幅不大,但内容广博,意味隽永,主旨深宏。正如《金粟词话》所言:“稼轩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词人以高超的艺术才能,思接千载,笔控古今,把大量有关的历史事实组织在一起,既赞扬英雄人物,又指陈教训;既讽刺当朝苟且偷安的行为,又表明自己老成谋国,壮心未已的雄心。全词浑然天成,“激昂排宕”(《金粟词话》)。

词的上阙,首先借千古英雄孙权拥据江东、与曹魏抗衡,以至于形成鼎足之势的历史事实,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景仰之情。而今国事多艰,正当用人之际却无法寻觅英雄。讽刺和愤慨的感情溢于字里行间。接着,词人想起了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英雄的故居已变成普通街巷,业绩也在风雨中烟消云散。这两个典故借缅怀历史人物,批判了南松王朝不事抗金、偏安江左的投降政策。

上阙从正面追古思今,赞美英雄伟绩。下阙则从反面引古事而暗射今事,给韩胄等人冒事功伐提出警醒。用三个典故,表达两层意思。“元嘉草草”三句,用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的史实来警醒人们。刘义隆曾三次出兵,都遭到失败,反而引起拓拔焘大举南侵,失地千里,胡马饮江。此处典中有典,“逢狼居胥”本指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归的故事,暗中批评宋孝宗兴元年任用站浚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语重心长希望南宋当局应以古为鉴,慎重举事。词的最后借廉颇典故以自况,表明词人不服老、欲报国的心志。值得玩味的是,词人与廉颇的遭际都极为相似,两人都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而遭排挤,处境孤危,壮志未酬。此典寄托了词人前行失路、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也是在暗示南宋统治者不要轻信谗言。

全词用典多,但是不着痕迹,气脉流畅,好比水中着盐,不见盐质,但知盐味,这是本词的最大特点。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其一,所有这些典故都与京口有关,与南宋当时的政治形势相贴切,具有联想点和类比点,因而出神入化,言简意赅。二是词人具有驾驭典故材料和词语的能力,改造加工为我用,天设地造,活而不滞。真是情蕴寓典中,爱国心可鉴。当然,从总体上来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但本词在用典方面还是很成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