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笑月
笑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38
  • 关注人气:4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梅县山水间

(2011-12-04 17:44:20)
标签:

旅游

分类: 我行我摄

漫步粤东烟霞里;行走梅县山水间。我背行囊,孤身闯荡。
梅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与福建上杭、永定接壤,地处闽、粤、赣3省之要冲。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共80多万人,是广东著名华侨乡之一。梅县教育发达,足球运动普及,客家山歌流行,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山歌之乡”的美称。
天开雾散起烟霞
远山含翠近处花
梅江水流平缓慢
山歌之乡是客家

行走梅县山水间

 

凌晨气温低,4点我在寒风中瑟缩着走出梅州顺风客运站,一大群搭客仔马上围了上来:“客官何去?”我一面假装打电话一面说“不用,朋友来车接我。”其实何来车接呢?只是为应付那烦扰。
坐在车站对面一家路边食档,吃碗肉粉补充身子暖气。此刻离天亮还有二个多小时,旅馆不想入住,因天亮就需转车到松口镇,网吧是一个最理想短暂休息的好地方,问档主近何有网吧?回若:“过对面前行就有。”“谢谢!”
谁料走错方向,原是要拐入旁路的,我却直走。当然寻不着呢。无法之中看到一家紧闭店门前有张旧沙发,我便象流浪汉似的(其实也是浪汉一名)缩坐在沙发上、塞上耳机、听着“蔡琴老歌”等天明。附近有几家早餐档已着手准备工作,只等天亮有客到。
天色渐亮,起行到车站,看看时间表上有7点50分到松口的班车,岂知7点45分了还不见车来,问之,方知贴在墙上那表格是流野、旧的,现时根本没有到松口的车了。
于是乎招辆出租车,花上16元到丙村车站才坐上到松口的班车。
车行于路,外面却突变浓雾遮日,视距只有百米。愁怕到达目的地雾还不散,那就白跑了。还好,终于:雾散日出心情靓,全镇唯我一游人。
下车后,问一店主:“这里离梅东桥有多远?店主见我是游客,眼珠一转,也不说多远:“我找摩托搭客的载你。”我一听便说:“不用”自行我路。其实前行约二、三百米便是梅东桥了。唉!现在真是:出门处处留心眼,否则上当就凄惨。
太阳暖暖,心情好好。站在梅东桥上看着眼前沐浴晨光下依梅江而建古民居,景色

行走梅县山水间

行走梅县山水间

昔日广东地区陆路不发达,水路发达,人们出入最常的是走水路,松口是梅县地区客家人出入必宿的“驿站”,地处闽赣粤交汇地,广东第二大内河港,其因对海外通邮、通商、通航不需经嘉应州府,所以有“松口不认州(嘉应州府,今梅州)”。松口也成为名噪一时、实至名归的“华侨之乡”。现随陆路交通迅猛发展,走陆路比水路节省时间,所以松口由“门庭若市”变为“门可罗雀”。
隐见归客此聚首
自古松口不认州
时世皆随岁月改
往日繁荣今清幽

行走梅县山水间
 
梅东桥:于1936年动工,历经抗日后经12年,1948年终成。当时的主委董事张作新先生手书“梅东桥”桥名并塑于桥上两侧,笔锋雄浑,赫然入目。这桥是聚海外华侨的桑梓之情,资金是由华侨捐资。“梅东桥”也是松口十景之一。它如长虹横跨南北,便乡便民。但在桥头见一牌“危桥”。
行走梅县山水间
 
长桥直跨
江水横流
绿榕婆娑
楼房古旧行走梅县山水间
 
和平东路:房子背枕梅江,仍完整保留古色南洋风格,但却:昔日繁华今清幽,偶见行人三两走。
行走梅县山水间
 
时光似乎回到清末民初,偶然一、二辆摩托车呼啸擦身而过,时光之钟又摆回现代。
行走梅县山水间
 
昔日这条几百米长的南洋风格骑楼街,是上世纪30年代由华侨投资,千多家的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人声喧嚷、商贸鼎盛。
行走梅县山水间
 
在这里可套用广州俗语:“就算用机关枪来扫射也射不了几个人。”
行走梅县山水间
 
希望阳台里能探出一位丽人身影,但却连个婆婆也不见。
行走梅县山水间
 
位于梅江边的火船码头,曾是海内外旅人上落、出入南洋之旺地,现已荒废,风烛残年。面对青山绿水依旧,幽幽无言。
行走梅县山水间
 
举头看,耳边仿如听到留声机中黑胶唱片传来一曲柔情小调,让人处于电影布景般的影音之间。
行走梅县山水间
 
拾级而上,此曾是:
少小离家老大回;情怀感。
乡亲碰面似曾识;欲问谁?
惜别妻儿几声咽;泪满襟。
火船远去一笛鸣;何归期?
行走梅县山水间
 
面对火船码头的松海旅馆,曾是游子归行下榻之地、愁离欢聚感怀之心。
行走梅县山水间
 
HOTEL TSUNG KIANG行走梅县山水间
 
漫无目的,不觉之中,转到中山公园,虽面积小小,但也能为人们提供一块休闲场所之地。
行走梅县山水间

一九一八年五月廿六日,孙中山先生曾由广州到汕头转三河坝,立即前往松口。主要是来看看住在松口的朋友同志谢逸桥、通良牧和他们的故居。
谢逸桥是一个老兴中会会员、同盟会会员,早在南洋与孙中山认识。他是一个华侨富家子弟,对孙中山先生革命,十分敬佩,曾以巨款资助孙中山先生。谢良牧是逸桥之弟,也是敬慕孙先生,参加革命。后来孙叫谢逸桥返潮梅发展同盟会,吸收盟员,组织机构。他回到梅县松口家乡以后,积极发展同盟会组织,和清翰林松口人温仲和(潮州韩山书院山长)的儿子温靖侯(同盟会会员)等主持梅县初级师范,发展同盟会,联系、领导革命党人,组织黄花岗起义及创办松口体育会,松口体育会设在温靖侯的书斋里,集中潮梅同盟会会员,在该会进行秘密军事训练。又派人参加河口之役、广州新军起义之役,以后派遣体育会中的同盟会骨干参加黄花岗之役等,为革命做了不少工作。故此孙中山先生到三河坝时趁这机会到松口访问谢家
为纪念孙中山视察松口,并亲临松口中学演讲而建造的“中山公园”,塑有中山先生半身像。
行走梅县山水间
 
借物成灯柱
此事实为碑(悲)
纪念算什么
鲁迅甚词微
行走梅县山水间
 
我本不想拍,但又拍了,老是感觉塑像象纸扎公仔一样。
塑像粗制滥
难为了胡兰
行走梅县山水间
 
李蔼纪念桥、纪念亭。
敢云肝胆过人 窃有愚公毅力
惟祝桥亭无恙 长留先烈英名
抗日期间,日本侵略军进犯南翔的洛阳桥、平马弄一带,李蔼奉命率部抗击数千日军。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激战中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仅30岁。
行走梅县山水间
 
内里六面都是题词的密庵亭。

行走梅县山水间

 

梁密庵(1880——1941年),荷印巴达维亚出生,祖籍梅县。其父梁映堂是当地华侨富商,曾任巴城中华商会主席,荷印殖民当局委为华人甲必丹。密庵中学毕业后佐父经商。1905年,梁氏加入同盟会。1907年参与发起革命组织“寄南社”,后改名“华侨书报社”,被举为社长。孙中山亲书“努力前进”立轴嘉奖;黄兴书赠“是式南邦”横轴留念。1912年“三·九”广州起义前夕,亟需巨额经费,梁密庵毅然将父亲的大笔存款取出,私自汇回支援。1941年梁氏逝世后,梅县人民在松口中山公园建造“密庵亭”,以志纪念。

行走梅县山水间

 

中午时分到
该是别离时
回头望松口
何日再来次行走梅县山水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