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iddle/62dad4ecg8f57b05b6856&690
悲欢和亲路
----同韵敬和细君公主兼怀解忧公主冯燎大使
张铜成
(一)
踌躇西行兮别故乡,终身有托兮乌孙王。
雪峰连绵兮齐云上,天马矫健兮骋疆场。
水土难服兮又何妨?语言不通兮渐为常。
(二)
入乡随俗兮岂可商,祖孙二代兮实彷徨。
柔嫩双肩兮赖衷肠,和亲之路兮女儿伤。
芳魂悠悠兮当回乡,解忧公主兮柔情长。
(三)
巾帼英姿兮倍飒爽,刀光剑影兮固边疆。
汉家血统兮翘首望,和亲之树兮傲然放。
冯燎奇才兮并蒂香,同舟共济兮斗志扬。
(四)
千载回首兮谁已忘?同根同祖兮拜炎黄。
闭关锁国兮称夜郎,割地赔款兮渐颓丧。
沃野千里兮水草旺,浮萍飘零兮度时光。
(2010年9月2日晚于微湖西畔)
附:细君公主《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思念家乡时,远嫁西域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就这样低吟浅唱......
细君公主,为西汉江都国公主,西汉江都国范围约为今仪征、扬州、江都、高邮一带。细君公主,身世凄凉,作为罪臣之女,细君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轻其父反叛的罪过,于是远离家乡,踏着几代和亲公主的悲歌之路延续着民族融合的和亲之路。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
匈奴冒顿单于对西汉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刘邦亲率大军32万前往抵抗。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为此刘邦十分忧虑,问计于大臣刘敬,刘敬建议和亲。开始,刘邦拟将他的独生女儿鲁元公主离婚远嫁,后来被吕雉阻挠,不能成行,但刘邦仍选了一位皇族的女儿,封为公主,送到匈奴国,并陪嫁了许多足以使匈奴动心的嫁妆。从而,开始了汉家公主远嫁异国他乡的艰难之路。刘邦以后的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几代皇帝,对匈奴继续执行和亲政策。据史书记载: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52年),西汉皇帝先后七次送宗室女出嫁匈奴单于。因汉初形势所迫,堂堂大汉王朝只能被迫推行和亲政策,毕竟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甚至多少有点自辱家门,这七位娇滴滴的汉室宗亲公主都未留下她们的芳名。但是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武帝时期这种被动的和亲政策终于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与经济实力下,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对匈奴开始实行强硬的外交政策。在听取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详细汇报后,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军事实力强大的乌孙国对匈奴进行坚决的反击,于是于元封年间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封为公主下嫁给乌孙王猎骄靡,与乌孙国结成坚强的政治联盟,计划东西夹击匈奴,自然这种积极进取的主动政治联姻与汉初被动委屈求全的和亲局面大为不同。因为,历史由来就是这样:如果失去强大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的作保障,靠割地赔款联姻等来换得的和平,只能是一时的、短暂的,战国时期的六国与秦的妥协就是明显的例证,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历次侵略蚕食亦是如此。
公元前l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乌孙与汉朝的交往开始频繁起来。这些举动自然引起了匈奴的愤怒,准备对乌孙国用兵。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此情况下乌孙王准备采取“一边倒”政策,决定倒向大汉王朝。于是,乌孙王派人到汉朝献马,并提出了政治联姻的恳求。对于这次和亲,汉朝特别重视,仪式非常隆重,赐乘舆服御物,并为刘细君配备随嫁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在进行了成功的外交活动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大举北伐匈奴,并接连取得了重大胜利,将匈奴打至大漠以北,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此后,匈奴胆战心寒不得不远遁。另一方面,细君公主的和亲,对乌孙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有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证明公元前二到一世纪,乌孙社会发生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重要转折。据载,还在公元前71年时,乌孙与汉军共击匈奴,获匈奴四万人,乌孙皆自取所虏获,而到公元前36年随西域都护袭击匈奴,大胜而归,乌孙却没有虏掠人口,这表明当时乌孙己进入封建社会,无需大量奴隶。虽然说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乌孙与汉朝的交往,无疑催化了乌孙社会奴隶制的瓦解与封建制的产生这一质的飞跃。汉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对于乌孙影响巨大,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刘细君所作出的贡献。
由于语言不通,加之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与汉族不一样,细君很不适应。可她想到嫁给乌孙国是为了和亲,事关大汉疆陲的安宁,不能辜负朝廷的厚望,心境也就渐渐平静下来。不久,匈奴得知汉朝和乌孙国联姻的消息,大为震惊,为了笼络乌孙,抗衡汉朝,也向乌孙昆莫送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作为左夫人。细君深知匈奴的用意,她凭借右夫人的身份和聪明才智,言行得体,不卑不亢,与之和睦相处,不仅赢得了昆莫的宠爱,也赢得了左夫人的敬重。细君嫁给乌孙国后,随境入俗,加之她知识渊博,通情达理,深受宫廷内外的崇敬和爱戴。然而,一个年轻貌美的大公主,内心深处也不是没有人之常情的。特别是远离故土,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而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思乡之曲。刘细君带去的随嫁人员达数百人,既有乐工、裁缝,也有技艺工匠;她还特地在乌孙修建了一座汉式宫殿。在这些过程中,必然传播了汉族的文化和手工技艺;这一点,新疆人民至今也没有忘记,他们说细君、解忧出嫁乌孙时,都曾带来了中原的工匠和先进手工业技术,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武器加工、房屋修建等方面,推动了乌孙国经济的发展。刘细君是一位在政治上非常成熟的女性,为人处世很有见识,她下嫁到乌孙之后,虽然语言不通,生活不适应,一年之中仅能见到昆莫几次,但细君凭藉她的聪明才智,在乌孙国的上层社会巧为周旋,把各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她还接受命运和国家的安排,遵从乌孙国俗,改嫁本是孙辈的军须靡。这一切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民国初年,仪征籍著名国学大师刘师培曾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七律,题为《乌孙公主歌》,来表达故里人们对细君的深切缅怀,歌云:“胡筝拨怨黄金徽,尘毂凝香纰帏。镜里青鸾知惜别,歌中黄鹄宁羁飞?狼望春花雪絮积,龙堆秋草阳晖稀。到此应输青冢骨,芳魂犹共环归。
”唐时边塞诗人常建《塞下曲》来讴歌了汉朝与乌孙和亲的千古伟业:“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据《资治通鉴·汉纪》载:初,乌孙公主死,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娶。岑娶胡妇子泥靡尚小,岑娶且死,以国与季父大禄子翁归靡,曰:"泥靡大,以国归之。"翁归靡既立,号肥王,复尚楚主,生三男、两女。长男曰元贵靡,次曰万年,次曰大乐。昭帝时,公主上书言:"匈奴与车师共侵乌孙,唯天子幸救之。"汉养士马,议击匈奴。会昭帝崩,上遣光禄大夫常惠使乌孙。乌孙公主及昆弥皆遣使上书,言:"匈奴复连发大兵,侵击乌孙。使使谓乌孙'趣持公主来!'欲隔绝汉。昆弥愿发国精兵五万骑,尽力击匈奴。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弥!"
由于细君公主多愁善感、柔弱多情,四五年因伤寒而一病不起。随后,军须糜又向大汉王朝提亲再娶汉家公主,之后,紧接着又有解忧公主和她的使女冯嫽的下嫁乌孙,从而揭开了和亲政策的崭新局面,解忧公主和冯嫽可谓推行和亲政策的耀眼双星,她们以自己柔嫩的纤纤细手为中华民族加速融合奏响了无比奇伟雄壮的万古乐章。
一年多前,吾一敬重师长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解忧公主是我们江苏沛县人,她为中华民族的加速融合与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老乡你应当为解忧公主写篇纪念性的文章。说实在的,当时自己真的不知道解忧公主,更不知道其奇闻轶事了。随后,就开始查阅了一下史书,但起笔后,越写越离解忧公主远了。于是,就决定一定要专门再为我们的解忧公主----这位将广袤无边的西域与中原地区紧紧联为一体的老乡重新专门写一篇纪念性的文字。悲伤和亲路,就算是一篇前奏吧,相信我们的老乡解忧公主一定会谅解我的,相信我敬重的师长也一定会谅解我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