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美国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最终结果为考核标准的管理模式。其实践意义在与在目标的指引下,规划出达到目标的轨道,少走弯路,回头路,尽快达到目标。
目标管理不是仅仅制定一个目标,就高枕无忧,而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的领导、监督、控制。
首先,制定目标,制定目标要注意一下几点:
1、仔细了解学生自身的情况,包括个人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自尊、自信、个人习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具体见学习管理之一),制定切实可能达到的目标。
2、制定目标前沟通,要结合学生自己的意见,参考过去成绩,制定学生认可的目标,否则,就变成了命令,指示,不能产生预期效果。
3、目标要清晰,明确,有时间限制。周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中考目标,高考目标等。
第二,目标分解,把总分数目标,细分到各科,语文目标细分到各题型,选择,填空,阅读理解,作文各要考到多少分才能保证目标的达成。为了保证作文目标的实现,要在素材,结构,卷面哪些方面下功夫?找出努力的方向。
第三,目标的顺序排列,根据各目标的难易程度,紧急程度,做出合理的排列,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四,目标植入,

把已经制定的目标植入潜意识,让它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成为学习的动力,方法:
1、清晰描绘目标达成的场景,例如,某同学把高考目标制定在某大学,就描绘该学校,该城市,大学氛围等,也可以称之造梦。
2、多次重复目标,在重复时,方面速度,凝视该学生的眼睛。
3、目标图形化,例如,把该学校某标志性建筑的图片打印,放在显眼的位置。
第五,目标的改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再完美的目标,也不可能完全和实际情况一致,在实践的同时,根据最新变化及时改进。
第六,采取行动,从基层重要目标开始,及时反馈,严格控制,促进目标的实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