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1.trueart.com/20121219/124410558_500.jpg?rand=0.9091294577810913
澳门虽然人均GDP达到了6.6万美元,但艺术市场却非常薄弱
除了缺少专业的开发人才外,艺术家资源短缺也是一个问题。在澳门开展的“四不像——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中,大陆策展人林帆直言,澳门的艺术团体相对小众,比较持续的进行艺术生产者仅有三十余人。而朱焯信甚至直言,澳门尚未形成80后艺术家这个概念。而在澳门能靠绘画谋生的全职画家仅两位:一位是澳门最符盛名的老牌画家君士坦丁。他从俄罗斯到澳门居住已经十几年,在香港、葡萄牙等地有画廊代理。另一位全职艺术家则是澳门本土艺术家廖文畅。还有一位叫黎英的澳门全职艺术家,可惜现在已经退休了。其余的艺术家几乎都是属于兼职的。有熟知澳门艺术圈情况的人士指出,现时澳门艺术品的质和量都欠缺。由于圈子太小,人们不习惯评论与批评,没有竞争,也就难以进步。生存空间局限,艺术家只能业余创作,但业余创作心态又会削弱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从而恶性循环。
朱焯信指出,澳门没有高等教育学校提供艺术课程,澳门理工学院亦只有提供艺术教育课程。若澳门需要艺术家,只能寄望在外读书的艺术家学成归来。澳门艺术家黎小杰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北京完成了8年的学业生涯回到澳门希望成为全职艺术家。但是他发现在澳门做全职艺术家实在太难了。他现在只能每周在澳门艺术博物馆教小朋友画画来赚取一点生活费。但是为了保证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天性不要被生活所磨灭,他每年还是会回北京两个月进行创作,希望能多创作一点作品。而像朱焯信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也无法成为全职。他手下除了有全艺社外,还有一个设计公司,他无奈地表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生活和让画廊较好地运作下去。
因此他认为政府可以成立艺术家工作室,资助学成的艺术家一两年,创造更多的诱因让他们创作更多作品。“艺术家发展空间变大,以后进入市场可以自立,整个市场也会更健康。”此外,政府也应该设法增加年轻艺术家的展出机会。朱焯信表示,现在澳门的公共展出空间大多只展出外地艺术家的作品,本地年轻艺术家要很有名气才能在政府机构或者博物馆办展览。这样其实也是不利于艺术家发展的。
除了在培养艺术家上花费精力,培养艺术管理人才也是当务之急。据朱焯信介绍,全艺社每年都有设立奖学金,资助外出攻读艺术行政或艺术管理的学生。他表示,全艺社这样做是杯水车薪,“要把澳门艺术市场搞起来,大学必须要有专门的课程。“
据了解,近年来澳门政府也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去年澳门启动了“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计划”,并与旅游学院开设艺术行政证书课程。今年,澳门视觉艺术产业也开办了针对画廊管理和艺术品投资收藏的艺术行政课程。这个课程每节课历时3小时,以“艺术家与艺术市场”为题,分析近年来中国内地与台湾艺术市场的发展,剖析画廊、博览会、拍卖行,以及艺术家如何与画廊合作、面对市场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