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组“洛社八景”诗赏读

(2019-01-03 00:24:08)
标签:

文化

随笔

两组“洛社八景”诗赏读

两组“洛社八景”诗赏读

                                                

千年古镇洛社,不仅是工商业繁荣的古镇,而且还是历代文化名人留下很多诗文的文化古镇。这些诗文中,有明清两位诗人,分别写下两组咏“洛社八景”的诗各八首,在地方史上甚是知名。其中一位是明末清初的无锡进士王永积,他写了洛社的《开利寺八景诗》,五言绝句八首。另一位是张宝斋,清代乾隆年间的秀才,他写的《洛社八景诗》,七言绝句八首。


    一、王永积《开利寺八景诗》

     两组“洛社八景”诗赏读

王永积,明代无锡人,字穉实,号蠡湖野叟。生于明代万历廿七年(1599年),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进士。曾任武定知州,兵部职方司员外郎。著有《心远堂集》二十卷,以及《锡山景物略》等著作。他一生不仅著作颇丰,而且为官清廉刚正,却屡屡遭到权贵的打压和排挤,仕途坎坷。崇祯十三年,王永积第一次罢官年,龄为41岁,当时他任武定知州,清兵以数万之众攻打武定,他率领几千乡勇,在孤城无援的情况下,拼死抵抗,对峙数月使清军无功而返;却因为权贵冒功,而守城有功的王永积,不仅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赐,反被革职遣回。崇祯十七年(甲申年),被朝廷重新启用不到一年的王永积第二次被罢官,他时年45岁,在兵部职方司任职,因不同意军官任职私授,故意将大太监之弟任浙江总兵文书压下不予上奏,被大太监王之心在崇祯皇帝跟前告了刁状,于是又一次罢官。此后不久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随后清兵入关南下,明朝灭亡。在无锡中桥乡下别墅闲居的王永积,自此再也没有进入官场。

王永积对洛社是很有感情的,不光写了八景诗,与洛社有关的诗还有好多,例如《题碧山十老图卷二首》之二云:

“山间留太古,卷里溢阳春。借问瀛洲客,何如洛社人?”

在王永积的心中,洛社确实是修身养性的清净佳处,也是文化底蕴颇深的才思之乡。可惜他生逢乱世,没能在非常悠闲舒心的心境状态下来题咏洛社,否则,会有更多的诗篇留下。他致仕回乡后,又经历朝代更迭巨变,就此断了做官的念想,而以念佛和著述为业,在晚年踏遍无锡山川,考察各处胜地景色,收集各地典故诗文遗存,然后撰写了一本无锡地方风物和文史资料的巨著《锡山景物略》。《开利寺八景》或许是在第一次罢官后,到洛社开利寺为《锡山景物略》收集资料时所作,根据王永积自己在以后的文章中的记述,他曾经在罢官闲居时,到无锡各地采集文史资料,为撰写《景物略》做准备。而诗篇内容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应该是明朝灭亡之前那一段诡谲的时段。下面是他所作《开利寺八景诗》:

池边涤砚(咏涤砚池)1

千载兰亭迹,空留砚石存。

时来洗残墨,付与细鳞吞。

 1】据范雁青先生所著《王羲之传》考证,书圣王羲之青少年时期,曾经长期生活在无锡洛社,而后来明清时期洛社的开利寺,原址就是王羲之他们家族的别墅,王氏别墅东晋灭亡后便荒废,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在其原址建寺院,名兴福寺,宋仁宗景年间,赐名开利寺。开利寺内有一汪水池,原先是王羲之少年学书法时候的洗砚池,池旁有一亭子,相传就是王羲之所筑的观鹅亭。虽然观鹅亭历尽多次废兴,但池塘却千年依旧。上个世纪开利寺已辟为洛社中学(初中部),现在书圣遗址,仍保存于洛社中学校园内。

 

亭上观鹅(咏观鹅亨)2

龙跳与虎卧,临池称绝笔。

一鹅何足观,羲献从中出。

 2】“龙跳与虎卧”,表示王羲之书法之神韵,“羲献从中出”,是说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书法史上合称“二王”,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长桥月白(咏洛社大桥)3

竹柏影参差,正在长桥下,

何处无月明,谁似予言4

 3】长桥是指跨越古运河的洛社桥,明代是简易砖木结构桥,后被太平天国的军队毁坏。直到清代光绪年间,由石塘湾名士李金镛捐资修建拱形大石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大运河第一次拓宽,拆建成现代化的桥梁。

4】该句诗《心远堂》本作“言”,《锡山景物略》刊印时,作“闲”。地方志均作“闲”。

【虎昊广按】:就诗总体意境看,“言”比“闲”更有深意。长桥月下,作者罢官后,心中惆怅,有谁能与之相乎?

 

古寺钟和(咏寺院钟声)5

山头曙色开,静听疏钟起。

道人春睡酣,声声入梦里。

 5】古寺即开利寺,晨钟声声,曙色已启,僧人们开始早课。而和王永积一起住在寺里的修道香客,尚且睡梦未醒,但诗人却因心事困扰,一夜未睡安宁,晨钟晓起,大有“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句)之感受。

 

马盘牧唱(咏马盘)6

盘盘樵牧地,何年字马盘。

数声牛背笛,不用跨雕鞍7

 6】马盘,在运河北岸,距洛社集镇约一公里多,古代这里是开阔的荒草滩,因适于放牧牛马,四周皆水,草滩若盘浮于水,故曰:马盘。而马盘不远处的鹅仔岸,就是宋朝末年抗元将领麻仕龙与元兵激战殉国的地方。

7】此时中国兵祸四起,朝廷暗弱,作者感叹回天无力,清兵即将南侵,而此地还是难得的田园牧歌。他不由感叹,若老百姓能够永久地享受牛背牧歌式的和平生活,那该多好呵!可惜这方宁静之地一水之隔,就是古代尹麻二将抗元的鹅仔岸。而此时国家又势如累卵,雕鞍强弓仿佛就在眼前,李自成、张献忠在中原地区驰骋横行,明皇朝对他们毫无办法;而北边关外的清兵,不仅年年入关袭扰京畿,而且深入到齐鲁大地,王永积武定抗敌,就是亲自与清兵作战。亲历战火的王永积不由感慨而祈祷,希望兵祸不要波及家乡这方净土。

【虎昊广按】许多注本上仅仅说“雕鞍,指旧时官吏或富人华美的马鞍”,浅矣!诗之意境,岂从字面上通解可及乎?

 

花渡渔歌(咏花渡河)8

放舟芦花滩,月明不能宿。

自理沧浪歌,惊起双飞鹜9

 8】花渡,即花溪,洛社西南一条有多个小湖泊窜连成的河流,后成为锡溧运河之洛社段。花溪渡口,曾经是锡西通往常州大路的主要渡口,后在渡口建桥,就叫花渡桥。(花渡桥遗址就在锡溧运河入京杭运河的河口,现在建有新桥,在造纸厂西。)

9】《心远堂集》《锡山景物略》均作“鹜”,新编地方志各本作“”,误也。“”者,未出窝之雏鸟也,焉能双飞乎?而水鹜,乃无锡本地常见水禽,现在水面宽阔处都有,村民俗称水鹜鹭,洛社本地村民一般都统称野鸭。水鹜是一种江南最常见的水禽,江浙地区、皖南、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分布,王勃《滕王阁序》,有“落下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名句。洛社本地童谣:

“点点水鹜鹭,老乌在作窝,猫咪要吃饭,呵啵隆一飞。”

 

萍舟帆影(咏运河舟帆)10

一日百里程,来往纷11如织,

愿乘般若舟,无藉篙师力。

 10】运河是千年来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总是帆影点点,舟来楫往。王永积看到这些舟楫,想到了佛教中的般若之舟,盼望苦难的民众,得以慈航普渡。王永积家族世代信佛行善,其曾祖曾经被敬称为锡北王老佛。而官场失意的他,心里也早已有向佛的意愿,后来长期在家修禅念佛,过着“卸下僧装即道装”的生活。

11】《心远堂》本作“丝”,《锡山景物略》作“纷”,新编地方志各本亦作“纷”。参读诗意,拟以“纷”为佳。《心远堂遗集》当是排版时误刻。

 

柳岸烟莎(咏柳浪桥)12

二月芳堤媚,轻风漾碧丝。

行人莫系马,恐有断肠诗。

12】柳浪桥,在开利寺以东一里处,现在尚存村庄,依旧以“柳浪桥”为名,垂柳绿荫,花树掩村,小河绕屋,确实是风景独好,是风光旖旎小桥流水农家。只是如画的柳丝,却难系作者之忧思,国难当头,春景如画,也只能吟出断肠之诗。

两组“洛社八景”诗赏读


二、张宝斋之洛社八景诗

张宝斋,清代乾隆年间的秀才,洛社人,可能是受王永积的启发,也写了一组“洛社八景诗”。并写了一段题为《洛社八景说》的序言,地方志有收录,拟从《张氏宗谱》中摘出,但断句之差错颇多,故此不录。八首七律,题材与王永积大同小异,该组诗可与王永积的《洛社八景》参照着读,就会觉得乃是两种心情下的题咏。王永积的诗中读到的是国家存亡关头的那种隐隐的忧伤。张宝斋的诗则完全是一派歌舞升平,乃至颇有些香艳。一如锦笺,锦翼,鸳鸯、鹦鹉等语,全然是“花间派”语境。辑录如下

              长桥月白

水映清光月映川,彩虹落处画婵娟。

盈盈三五团圞夕,皓洁波心一镜圆。

 

            古寺钟和

蒲牢1夜吼一声钟,惊醒红尘色色空。

须悟繁华俱是梦,当头棒喝莫痴聋。

 

            观浜酒旆

半卷青帘漾晚风,一湾流水小桥东。

踏青二月沽春酿,红杏村前指牧童。

 

              柳浪莺梭

翠涨三篙曲径通,莺声婉转驻游踪。

任他绿柳丝千缕,收拾齐抛一掷中。

 

          池中洗砚

染墨挥毫劈锦笺,淋漓满纸胜张颠2

临池引得游鱼戏,沫唼浓云夕照边。

 

             亭上观鹅

一卷黄庭着意求,换来亭畔恣遨游。

双双倘入鸳鸯队,锦翼齐飞鹦鹉洲。

 

             马盘牧唱

三春金勒马蹄忙,短笛横吹十亩塘。

得得歌眠牛背稳,缘3寻芳草趁斜阳。

 

            花渡渔歌

夕挂渔罾4落照前,得鱼醉酒度寒烟。

夜深月白风清后,一曲芦花浅水边。

 

【注】【1】蒲牢,龙生九子之三,吼声巨大。一般作钟钮上的神兽,这里象征钟声。

2】张颠,即张癫,书法界称草圣张旭为张癫,颠,是古代“癫”的通假字。王羲之和张旭都是书法称圣的大家,这里通喻之。而作者更深的一层意思抑或自喻也,作者也姓张。

3】缘,地方志本作“绿”,误也。或是从宗谱抄录时误录,或是宗谱误刻。“缘寻芳草”是古诗之范句,很多诗人皆有类似句式,王永积的诗中也有。而“绿寻芳草”则不知所云也。

4】罾。地方志本作“曾”, 误也。或是从宗谱抄录时误录,或是宗谱误刻。罾者渔网也,古代就有渔罾一词,《史记·陈涉世家》有“置人所罾鱼腹中”句。此“外挂渔罾”就是把渔网挂在屋外,若误作“外挂渔曾”,就不知何意了。

                                               201812  虎昊广  笺注)

两组“洛社八景”诗赏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