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积部分诗作赏读

标签:
随笔文化 |
五、王永积的部分诗作赏读
王永积不仅是一个在仕途颇有建树的好官,而且在诗文创作上,也是一位比较高产的名家,《心远堂集》辑录了他的诗作665首,词四阕。其中也不乏精品。只是王永积的官职比较低,又生逢明末乱世,被罢官后只在乡间隐居,不以名彰,因此,没被后来清代主流文人所重视,以至于除了《四库总目》提到他的书名,民间仅存一部周厚堉家藏刻本,他的这些作品几乎是“藏诸名山无人识”。这些宝藏的开发,只能等待以后的大儒们了。这里选取一部分王永积的诗作,并不是他最经典的作品,仅是和地方文化相关联的作品:
《酬堆山辞寿》
与君初缔交,帝宇方始廓。
二三岁寒盟,雅志守贞确。
闭户思草玄,岂登杨雄阁。
甲子事公车,床联报恩幕。
遡籍通百年,高曾如可作。【1】
先后登贤书,讵敢负所学。【2】
筮仕寄青毡,藏锋兼敛锷。【3】
况复谢专诚,清怀寻寂寞。
功名已嚼然,潜鱼游绝壑。
一旦陵谷迁,驭马断朽索。
破衲老余生,无翼搏秋鹗。【4】
渐次入期颐,处堂同燕雀。
何以颂维祺,诗禅聊共托。
【题解】公元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丁酉)是王永积的好朋友薛寀六十寿辰,但薛寀因经历明朝灭亡,根本无意为自己做寿,因此,致书亲友辞寿。王永积接辞寿书后,以此诗为酬。诗中追忆年轻时相知相交,一起读书科举,并立志在仕途有所作为的经历,也讲到各自在官场屡遭贬谪的遭遇:“功名已嚼然,潜鱼游绝壑。”隐晦地暗喻王朝更迭后,他们这些明朝旧臣的失落,以及与满清王朝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一旦陵谷迁,驭马断朽索。破衲老余生,无翼搏秋鹗。”。当然,祝寿诗还是要祝对方长命百岁“渐次入期颐”,期颐,即长命百岁;但长寿之年以什么消遣呢?“诗禅聊共托”,我们老朋友一起,吟诗参禅,打发余生吧。
《松滋王公祠吊三十六人殉难有怀隶城往事》
两地安危一战中,死绥名数偶相同。
勋非钟鼎悲遗烈,气是山河识大忠。
杰阁夜深衣甲冷,荒祠天远梦魂通。
捐躯绝脰终何济【1】,痛尔英灵恨未穷。
【注】【1】脰,音dou,去声;颈脖;这里借指头。
【题解】松滋王公祠,这里安放着三十六名为抵抗倭兵捐躯的勇士的牌位,王永积到此凭吊祭奠,不禁想起了他在武定率领乡勇抵御清兵攻城,保全一城百姓的战斗往事。恰巧此处捐躯的人数和武定州抗清殉难的人数相同,都是三十六人。更加激起作者的追思情怀。中间两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的崇敬。而最后一联“捐躯绝脰终何济,痛尔英灵恨未穷。”意味深长地表达了作者无奈痛惜之情,虽然英雄捐躯是那么壮烈,但大明江山终无可济,还是灭亡了,地下的英灵们怎不遗恨无穷呵!
【又】松滋,并非湖北的松滋县,而是无锡锡山之麓王公祠,王永积所著《锡山景物略》第三卷有专文记载。该祠祭祀的除了嘉靖年间的无锡县令王其勤(他号令修筑城墙,抵抗倭寇),还有抗倭牺牲的三十六位勇士。而这些事迹几乎和王永积在武定州筑城抗清的战斗经历相同,因此他在《锡山景物略》中对这两次战斗,以及牺牲勇士的姓名,都有详细的记载,这首诗,就是附在该文之后的。松滋可能是王其勤之字。王其勤,字松滋,号少月。
《吊尹麻二将军和文信国原韵》
宋祚虽难复,存亡敢听天?
双忠膏牧野,孤泪血寒川。
绝援悲遗事,平倭感后缘。
我来弓拜献,椒酒和山泉。
【题解】该诗是凭吊在南宋抗元战争中牺牲在无锡洛社五牧村的尹玉、麻仕龙两位将军。文天祥曾写过一篇纪略,记述了这二位将军的英雄事迹,并赋诗痛悼,几百年后,王永积来到洛社,凭吊古迹,当年尹麻二将身处孤军无援的绝境,想起自己孤守武定,感慨良多,因此步文天祥诗的原韵,赋此。(尹麻二将军庙,现在尚存于无锡洛社之双庙村。)
【附·文天祥原诗】:
首越勤王后,功成事则天。
富平名委地,好水泪成川。
我作招魂想,谁为掩骼缘?
中兴须再举,寄语慰重泉。
《题署中八风亭》
三年悲宦迹,天地此空亭。
棱角磨须尽,方员化欲冥。
相看头半白,又见草还青。
大醉拼今夕,无劳叹独醒。
【题解】这是王永积在武定州被罢官回乡前写的一首诗,虽然略带牢骚,却是致书胸怀,通篇不用一典,真情实感,悲愤感人。
《开利寺八咏》(即洛社八景)
池边涤砚(咏涤砚池)【1】
千载兰亭迹,空留砚石存。
时来洗残墨,付与细鳞吞。
亭上观鹅(咏观鹅亨)【2】
龙跳与虎卧,临池称绝笔。
一鹅何足观,羲献从中出。
长桥月白(咏洛社大桥)【3】
竹柏影参差,正市长桥下,
何处无月明,谁似予言【4】者。
古寺钟和(咏寺院钟声)【5】
山头曙色开,静听疏钟起。
道人春睡酣,声声入梦里。
马盘牧唱(咏马盘)【6】
盘盘樵牧地,何年字马盘。
数声牛背笛,不用跨雕鞍【7】。
花渡渔歌(咏花渡河)【8】
放舟芦花滩,月明不能宿。
自理沧浪歌,惊起双飞鹜【9】。
萍舟帆影(咏运河帆船)【10】
一日百里程,来往纷【11】如织,
愿乘般若舟,无藉篙师力。
柳岸烟莎(咏柳浪桥)【12】
二月芳堤媚,轻风漾碧丝。
行人莫系马,恐有断肠诗。
【2】“龙跳与虎卧”,表示王羲之书法之神韵,“羲献从中出”,是说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书法史上合称“二王”,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3】长桥是指跨越古运河的洛社桥,明代是简易砖木结构桥,后被太平天国的军队毁坏。光绪年间,由石塘湾名士李金镛捐资修建拱形大石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大运河第一次拓宽,拆建成现代化的桥梁。
【4】该句诗《心远堂》本作“言”,《锡山景物略》刊印时,作“闲”。地方志均作“闲”。
【虎昊广按】:就诗总体意境看,“言”比“闲”更有深意。长桥月下,作者罢官后,心中惆怅,有谁能与之相言乎?
【5】古寺即开利寺,晨钟声声,曙色已启,僧人们开始早课。而和王永积一起住在寺里的修道香客,尚且睡梦未醒,但诗人却因心事困扰,一夜未睡安宁,晨钟晓起,大有“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句)之感受。
【6】马盘,在运河北岸,距洛社集镇约一公里多,古代这里是开阔的荒草滩,因适于放牧牛马,四周皆水,草滩若盘浮于水,故曰:马盘。
【7】此时中国兵祸四起,朝廷暗弱,作者感叹回天无力,清兵即将南侵,而此地还是难得的田园牧歌。他不由感叹,若老百姓能够永久地享受和平,那该多好呵!可惜这方宁静之地一水之隔,就是古代尹麻二将抗元的鹅仔岸。而此时国家又势如累卵,雕鞍强弓仿佛就在眼前,王永积不由感慨而祈祷,希望兵祸不要波及这方净土。
【按】许多注本上仅仅说“雕鞍,指旧时官吏或富人华美的马鞍”,浅矣!诗之意境,岂从字面上通解可及乎?
【8】花渡,即花溪,洛社西南一条有多个小湖泊窜连成的河流,后成为锡溧运河之洛社段。花溪渡口,曾经是锡西通往常州大路的主要渡口,后在渡口建桥,就叫花渡桥。(花渡桥遗址就在锡溧运河入京杭运河的河口,现在建有新桥,在造纸厂西。)
【9】《心远堂》《锡山景物略》均作“鹜”,新编地方志各本作“鷇”,误也。“鷇”者,未出窝之雏鸟也,焉能双飞乎?而水鹜,乃无锡本地常见水禽,现在水面宽阔处都有,村民俗称水鹜鹭,一般都统称野鸭。洛社本地童谣:“点点水鹜鹭,老乌在作窝,猫咪要吃饭,呵啵隆一飞。”
【10】运河是千年来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总是帆影点点,舟来楫往。王永积看到这些舟楫,想到了佛教中的般若之舟,盼望苦难的民众,得以慈航普渡。王永积家族世代信佛行善,其曾祖曾经被敬称为锡北王老佛。而官场失意的他,心里也早已有向佛的意愿,后来长期在家修禅念佛,过着“卸下僧装即道装”的生活。
【11】《心远堂》本作“丝”,《锡山景物略》作“纷”,新编地方志各本亦作“纷”。参读诗意,拟以“纷”为佳。《心远堂遗集》误刻矣。
【12】柳浪桥,在开利寺以东一里处,确实是风景独好。现在尚存村庄,依旧以“柳浪桥”为名,风光旖旎小桥流水农家。只是如画的柳丝,却难系作者之忧思,国难当头,春景如画,也只能吟出断肠之诗。
【又】王永积对洛社是很有感情的,不光写了以上这些诗,与洛社有关的诗还有好多,例如《题碧山十老图卷二首》之二云:“山间留太古,卷里溢阳春。借问瀛洲客,何如洛社人?”在王永积的心中,洛社确实是修身养性的清净佳处,也是文化底蕴颇深的才思之乡。
【附录】张宝斋之洛社八景诗
张宝斋,清代乾隆年间的秀才,洛社人,可是受王永积的启发,也写了一组“洛社八景诗”。并写了一段题为《洛社八景说》的序言,地方志有收录,拟从《张氏宗谱》中摘出,但断句之差错颇多,故此不录。八首七律,题材与王永积大同小异,辑录如下:
水映清光月映川,彩虹落处画婵娟。
盈盈三五团圞夕,皓洁波心一镜圆。
蒲牢【1】夜吼一声钟,惊醒红尘色色空。
须悟繁华俱是梦,当头棒喝莫痴聋。
半卷青帘漾晚风,一湾流水小桥东。
踏青二月沽春酿,红杏村前指牧童。
翠涨三篙曲径通,莺声婉转驻游踪。
任他绿柳丝千缕,收拾齐抛一掷中。
染墨挥毫劈锦笺,淋漓满纸胜张颠【2】。
临池引得游鱼戏,沫唼浓云夕照边。
一卷黄庭着意求,换来亭畔恣遨游。
双双倘入鸳鸯队,锦翼齐飞鹦鹉洲。
三春金勒马蹄忙,短笛横吹十亩塘。
得得歌眠牛背稳,缘【3】寻芳草趁斜阳。
夕挂渔罾【4】落照前,得鱼醉酒度寒烟。
夜深月白风清后,一曲芦花浅水边。
【题解】该组诗可与王永积的《洛社八景》参照着读,会觉得乃是两种心情下的见咏,王永积的诗中读到的是国家存亡关头的那种隐隐的忧伤。张宝斋的诗完全是一派歌舞升平,甚至有些香艳。一如锦笺,锦翼,鸳鸯、鹦鹉等语,全然是“花间派”语境。
【注】【1】蒲牢,龙生九子之三,吼声巨大。一般作钟钮上的神兽,这里象征钟声。
【2】张颠,即张癫,书法界称草圣张旭为张癫,颠,是古代“癫”的通假字。而作者更深的一层意思抑或自喻也,作者也姓张。
【3】缘,地方志本作“绿”,误也。或是从宗谱抄录时误录,或是宗谱误刻。“缘寻芳草”是古诗之范句,很多诗人皆有类似句式,王永积的诗中也有。而“绿寻芳草”则不知所云也。
【4】罾。地方志本作“曾”, 误也。或是从宗谱抄录时误录,或是宗谱误刻。罾者渔网也,古代就有渔罾一词,《史记·陈涉世家》有“置人所罾鱼腹中”句。此“外挂渔罾”就是把渔网挂在屋外,若误作“外挂渔曾”,就不知何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