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积与洛社八景

标签:
文化随笔 |
『题记』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是一个现代工业经济非常发达、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就、在全国乡镇综合指标排名十佳的重要乡镇;也是有着丰富文化积淀的历史文化古镇。京杭大运河由常州西来,进入无锡地界的第一站就是洛社,大运河从镇区穿境而过,自古以来就给洛社带来便利的交通,营造了发达的运河商贸文化体系,与江南农耕文化交相辉映。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址丰富,历史风物掌故众多,历代名人辈出。最有名的就是书圣王羲之,青年时期曾在洛社生活、读书,留下“王羲之洗砚池”等遗址,如今仍保留在洛社初中校园内。另外,能使洛社这个小小乡镇在古代史册上就享有盛名,还得归功于明代学者王永积所题咏的《洛社八景》诗。因为这组诗在《四库全书》和其它史料上都有记载,也因此让洛社这个工商业小镇,赋予了非常灵动的文化色彩。
有关王永积题咏洛社八景的事,地方史志是往往只载录其诗,而对作者,都只有简单的描述:“明代进士邑人王永积赋有《洛社八景》诗”,仅此而已。那么这个对洛社历史文化留有重要印记的王永积,是这样一个人物?作为“邑人”(同县人)他住在无锡哪里?历史上曾经做过哪些重要的事情?本期特辟出一个专栏,组织一丛专题文章,予以初步的研究探讨。
一、王永积生平简介
题咏社洛八景的明代进士王永积,在洛社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题咏的《洛社八景》组诗,是目前留存的年代比较早的直接描写洛社景物的诗。
王永积(生卒年待考),字穉实,一字崇岩,号蠡湖野史;无锡人,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进士;清代顺治六年夏,其父亲王乾去世,他为其父亲写了一篇追忆生平的悼念文章,而后,他寄情于家乡的山水田园风光,写了好多诗文,并考察无锡的景物,著有这方面的专著。由此推论,他在中国历史社会进入清朝以后,还生活了相当长一段时期。
崇祯九年(1636年)他被朝廷派往山东省济南府下属的武定州任知州,武定州州治地现在是山东惠民县县城。王永积上任后,发动民众固修城墙,招募民团兵勇积极准备军事防御。崇祯十一年冬满清兵又一次入关袭扰,山东各地州府的文武官员均望风而逃,十二年正月,武定州南边的省城济南府,都已被清兵占领,并深入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唯独处在黄河以北的武定城,仍然屹立不倒。知州王永积亲冒矢石,率领军民殊死抗敌,在孤城无援的窘迫困境下,与敌鏖战数日,并坚守孤城三月,直到清兵退去。正因有王永积的孤军奋战,才保全了武定一城百姓的生命财产的平安。
然后,清兵退走后,朝廷并无对孤守抗敌的王永积表彰,而是将山东全境所有府州县的官员全部解职,遣归原籍。崇祯十三年正月,抗清功臣王永积就这样被莫名其妙地撤职回到家乡无锡。两年后朝廷一些正直的官员为他鸣不平,按察使李春蓁等上书崇祯皇帝,奏明王永积在武定州孤守抗敌、保全一方百姓的功劳,朝廷才得以重新复启王永积到兵部任职,担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
秉笔大太监王之心欲荐其弟王之仁为浙江总兵官,王永积认为这是私授,因此不肯将举荐文书申报。这下就得罪了大太监王之心,他就在皇帝跟前告了王永积一状,于是王永积被按上“推举迟延”的罪名,又一次被撤职。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年初王永积被崇祯皇帝申斥,致仕回乡,从此再也没有踏上仕途。
王永积故居在无锡城里北门内江阴巷,后经数百年变迁,早已荡然无存。如今江阴巷也因城市发展而拆除大半。王永积在崇祯十三年第一次被解职回乡,闲居近三年,曾经在无锡西南郊外的中桥附近,购置一个闲置的别墅,并略加整修。崇祯十七年正月(1644年)他第二次解职回锡,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这乡间别墅(当时的无锡中桥一带,还都是农田和荒野湖滩),并自号蠡湖野史。就在这一年,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变,先是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而后,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八旗铁骑席卷大江南北,清朝鼎定中原,建都北京。此时许多明朝旧臣纷纷出仕清廷,而清廷也有意招王永积复出,但他坚辞不仕,便住进乡间别墅称病不见任何人。王永积的气节之举(后详),得到其父亲的赞许。
王永积的父亲,王永积的父亲名叫王乾,字健公。其祖上本来姓裘,后嗣给锡城江阴巷大户王友直为子,始姓王。
王永积不仅是一位政绩卓著的好官吏,而且还是明朝末年的知名学者,著有《心远堂集》二十卷,其中文集十四卷,诗六卷,这些都编入《四库全书》流传于世。他撰写的人文地理专著《锡山景物略》,详细记载了明清更迭时期无锡地区山川景物的概况,历史沿革,人物事迹等等;尤其重视文化史料和诗文辑录;是研究无锡地方地理志和文化史的重要史料。他的诗卷中就载有《洛社八景》(原题作《开利寺八景》)的题咏组诗,也是洛社镇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