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对行医父子的诗词品赏

标签:
文化 |
悬壶济世子承父,诗韵绵长青胜蓝
清朝末年,杭氏家族又出了两位诗人,他们是一对父子。父亲叫杭文潮,字幕韩,号楠溪。著有诗集《离乡诗草》。宗谱辑录70首。
儿子名杭均泽,字幸生,又字霞溪,号遁闷。著有诗集《安听草堂诗稿》,宗谱辑录145首。
父子俩的诗词,率真而意境高远,既高雅清健又亲切通俗而接地气。在晚清诗坛多铺陈呆板、疴于险韵、涩于僻典的氛围中,他们父子的诗词,却如出山林之清风,一扫当时诗坛陈腐之气。
楠溪先生杭文潮在青年时期,本来也致力于科举,然而在科场突然患了呕血症,他自读祖传医书,竟然自己治愈;于是就放弃科举,专攻医术。咸丰年间,太平军进攻江南,楠溪先生为避“长毛”战祸,流落到苏北两淮地区,靠医术谋生,悬壶济世,深得老百姓爱戴。只是身处战乱环境,长期背井离乡,心中积郁诸多苦闷,他在医人之余,只能以诗词自医其心。因而他的诗集称之为《离乡诗草》。张元度先生为《离乡诗草》作的序言中,说楠溪先生的诗“当与三百篇并称”, 评价非常高。赏读《离乡诗草》,确实是赋以真情实感,张元度说他因“风尘奔走,艰难备尝,故其诗多愁闷抑郁,悲凉凄惨。”更因“不幸而发穷人之辞”。张元度所言,道出《离乡诗草》基本特质。也足以证明楠溪先生的诗是非常接地气的。况楠溪先生行医为本,可谓医者仁心。据记载,很多穷苦老百姓在他那里看病后,不仅不收诊疗费,还常常白送草药。因此经常导致“丐药者如市。”故而他的诗多悲悯之句,而“发穷人之辞”,实是针对苦难现实而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慨。
下面摘录几首杭楠溪先生的诗:
《感怀》
术受岐黄六世名,青囊却是旧时成。
只因兵燹棲无定,磊落江湖误半生。
《布谷鸟》
清和佳景喜初晴,绿树荫浓布谷鸣。
眼见蚕桑还未了,何劳日日唤催耕?
【评点】这样的诗多么接地气呵!
《时世吟》
不羡蓬门不羡金,衡茅安处自甘心。
只因难觅桃源渡,令暖栖迟直到今。
【评点】楠溪在这里用《诗经》的典故,表达他在逃难流落他乡时,想要寻一个远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实难如愿,有一处“衡门茅屋”能栖息住下,也算安心了。说是安心,其实是对“时世”的无奈,对窘境的感叹。
另:楠溪先生的离愁乡思之诗也风格独树,下面撷英两首:
《旅怀》
离家见月几回圆,伫立空庭望眼穿。
午夜思归归不得,残灯寂静益凄然。
《乡思》
锦绣楼台化作尘,骷髅白骨满河滨。
家家不怕离乡苦,偷得浮生度几春。
【评点】此诗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太平军的兵燹肆虐着诗人的家乡,战火蹂躏江南大地,给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白骨垒堤,哀鸿遍野,老百姓只有背井离乡,才能苟延偷生。这就是被张元度称之为“多愁闷抑郁,悲凉凄惨”的诗,也是楠溪先生因“不幸而发穷人之辞”,更是最接地气的好诗!
楠溪先生的儿子杭均泽,生于晚清风雨飘摇之乱世,虽然文才承其父,但世道如此糟糕,他已无心于科举,以祖传医术,四方行医游学,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南至瓯越湖广,北经齐鲁燕京。历年行医江湖,学问见识颇为丰富,好多见闻,写进他的诗词。因而他的诗词内容非常广泛,风格也很生动,基本扬弃了晚清士大夫那种陈腐俗套的写诗路子,艺术成就较高。《杭氏宗谱》辑录了霞溪先生杭均泽的《安听草堂诗稿》存诗词145首,存诗数量仅次于做高官的杭济、杭淮,可见其在杭氏家族文化史上的地位。纵观霞溪先生的诗词,这样的地位是非常恰当的。杭氏家族的诗人中,就诗的艺术成就来看,他的诗仅次于《餐柏吟》。爱好者可以查考宗谱,赏读霞溪先生的全部作品。
这里选录霞溪先生的几首诗词:
《感怀》
轩岐妙术济民深,授受依然七世临。
丹灶相传良相业,青囊并且活人心。
日中照镜思前事,半夜挑灯苦独吟。
因此自怜还自笑,风尘奔走到如今。
【注】这是一首诗人自己四方行医游学时的感慨诗。
“轩岐妙术”即岐黄之术,相传中华医术由人文始祖黄帝开创传授下来的,古代最重要的医书《黄帝内经》,相传是由黄帝嘱咐一个叫岐伯的人尝百草而著成,因而古代以岐黄之术代称医术。黄帝,赢姓,轩辕氏;因此岐黄之术,也可称轩岐之术。“授受依然七世临”——杭家的医术传到霞溪先生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了(其父楠溪先生《感怀》诗云:“术受岐黄六世名”,当属第六世;传到霞溪,七代行医)。古代读书人有这样一种说法,“若不能为良相,就退而为良医。”“丹灶相传良相业”就是用这一通典。“青囊”古时候游方郎中行医时都背一个青囊以标识,后来就以青囊来代指游医。
《归省即行有感》
天伦难叙亦前因,昨返今宵又驾轮。
落月还随新旅客,好风相送旧行人。
愁闻鸟语惊圆梦,怕听鸡鸣动别情。
母也年衰疏定省,嘱妻善事痛家贫。
【评点】行走江湖,游医四方,既为医人,也为糊口;尽管亲情难割,无奈生活所迫。
——诗情赋到真挚时,不用丽辞也动人。
《雷雨》
霹雳一声惊,凭空声乍倾。
霖飞如骤马,水涌似奔鲸。
电照千山浴,雷轰万壑鸣。
遥知增景色,游赏待新晴。
【评点】此诗写得雄浑大气,不落俗套。从侧面映衬诗人长年行走江湖而养成豪迈洒脱的个性。
《游山》(作于长兴上徐村——作者原署)
一径通幽处,林峦过几重。
溪环千亩竹,屋旁万年松。
雨后泉声壮,云开夕照浓。
山高天欲小,四顾景葱葱。
【评点】何谓清新自然的诗风?此诗是也。此诗最近唐人风格,堪比老杜《春夜喜雨》、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却又独有心得,独有创新。
诗贵自然,诗贵意境,清新自然自有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境界”奔出。然而要下笔于“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这才是做诗人难之最难处也。
《 渔家傲·乌溪晚眺》
遍地青苗花半吐,万山日落云迷邬。
秋水长天征雁伍。无自苦,闲来散步乌溪浦。
贵贱穷通何足数,眼前物色皆堪睹。
浩荡东风谁是主。波似乳,沙鸥野鹤时飞舞。
【注】云迷邬,邬,古地名,这里以古名代指乌溪浦。
【评点】杭霞溪先生著有词几十首,颇有苏、辛风格,这里选一阕,足可观其雄迈。
【结语】
前面几篇文字及上文简单介绍了《杭氏宗谱》中辑录的几位先辈诗人的作品,纵览宗谱前编和续编两部艺文卷,计有杭伦诗1首;杭济《泽西诗集》存诗174首;杭淮《双溪诗集》辑录397首;杭濂诗1首;杭柏龄自序诗1首;女诗人周幼静的《餐柏吟集》辑录34首;杭璠《芥舟诗稿》辑录诗词25首;杭文潮的《离乡诗草》辑录诗70首,杭均泽的《安听草堂诗稿》辑录诗词145首。另外,前编第六卷辑录何景明赠双溪公(杭淮)诗2首;第八卷辑录许亦鲁写予杭寸轩的悼亡诗2首;第八卷辑录张起赠杭震北诗2首。不计“像赞”等半诗半赋的作品,初略统计,宗谱辑录杭氏家族的诗词848首,由于古代印刷无断句,也无诗章标定格式,统计时疏漏或是难免,因此该数据或许比848略多一些。再加上三位外姓之名士的赠答挽悼之诗,总计约854首。真可谓是一部浩大的文化巨著。而保存这部文化巨著的是《杭氏宗谱》!这是全体杭氏宗亲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