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译注——内篇•齐物论(三)
(2011-09-30 14:03:33)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恶乎至?(至:造极,最高的境界。)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如何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时有人认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最尽善尽美,而无以复加了。)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封:疆界、界线。)(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区分和界线。)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再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却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是与非的显露,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以:原本作“之”据文义改。)(理解上出现亏损与缺陷,偏私的观念也就因此形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果真有形成与亏缺吗?果真没有形成与亏缺吗?)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昭氏:即昭文,以善于弹琴著称。庄子认为,音本是一个整体,没有高低长短之分就无法演奏,任何高明的琴师都不可能同时并奏各种各样的声音。正因为分出音的高低长短才能在琴弦上演奏出来。)(事物有了形成与亏缺,所以昭文才能够弹琴奏乐。)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没有形成和亏缺,昭文就不再能够弹琴奏乐。)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师旷: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枝策:用如动词,用枝或策叩击拍节,犹如今天的打拍子。一说举杖击节。)(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子之据梧也,(惠子:惠施,古代名家学派的著名人物。据:依;梧:树名。惠施善辩,“据梧”意思就是靠着桐树高谈阔论。一说“梧”当讲作桐木几案,“据梧”则是靠着几案的意思。)(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三子之知几乎!(几:尽,意思是达到了顶点。)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载:记载;一说载誉。末年,晚年。)(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誉,所以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下来。)唯其好之也,(好(hào):喜好;“好之”意思是各自喜好自己的专长和学识。)以异于彼;(他们都爱好自己的学问与技艺,因而跟别人大不一样;)其好之也,欲以明之。(明:明白、表露。)(正因为爱好自己的学问和技艺,所以总希望能够表现出来。)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坚白:指石的颜色白而质地坚,但“白”和“坚”都独立于“石”之外。公孙龙子曾有“坚白论”之说,庄子是极不赞成的。昧:迷昧。)(而他们将那些不该彰明的东西彰明于世,因而最终以石之色白与质坚均独立于石头之外的迷昧而告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其子:指昭文之子。一说指惠施之子。纶:绪,这里指继承昭文的事业。)终身无成。(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什么作为。)若是而可谓成乎?(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虽我亦成也。(那即使是我虽无成就也可说是成功了。)(这句语意有所隐含,意思是“虽我无成亦成也”,即如果上述情况都叫有所成就的话,即使是我没有什么成就也可说有了成就了。)若是而不可谓成乎?(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物与我无成也。(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没有成功。)是故滑疑之耀,(滑(gǔ)疑: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各种迷乱人心的辩说。)圣人之所图也。(图(圖):亦写作“啚”,疑为“鄙”字之误,瞧不起,摒弃的意思。)(因此,各种迷乱人心的巧说辩言的炫耀,都是圣哲之人所鄙夷、摒弃的。)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所以说,各种无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这才是用事物的本然观察事物而求得真实的理解。)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现在暂且在这里说一番话,不知道这些话跟其他人的谈论是相同的呢,还是不相同的呢?)类与不类,相与为类,(类:同类、相同。)则与彼无以异矣。(相同的言论与不相同的言论,既然相互间都是言谈议论,从这一意义说,不管其内容如何也就是同类的了。)虽然,请尝言之。(尝:试。)(虽然这样,还是请让我试着把这一问题说一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同样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宇宙之初有过这样那样的“有”,但也有个“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俄而有无矣,(俄而:突然。)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突然间生出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今我则已有谓矣,(谓:评说、议论。以下几句同此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现在我已经说了这些言论和看法,但却不知道我听说的言论和看法是我果真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还是果真没有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于:比。豪:通作“毫”,细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细小。)而大山为小;(大山:一说读如泰山。)(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莫寿于殇子,(殤子:未成年而死的人。)而彭祖为夭。(夭:夭折,短命。)(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然已经浑然为一体,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法?)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既然已经称作一体,又还能够没有什么议论和看法?)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客观存在的一体加上我的议论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就成了“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历(曆):历数,计算。)而况其凡乎!(凡:平凡,这里指普通的人。)(以此类推,最精明的计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后的数字,何况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适:往,到。)而况自有适有乎!(所以,从无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况从“有”推演到“有”呢?)无适焉,因是已。(因:顺应。已:矣。)(没有必要这样地推演下去,还是顺应事物的本然吧。)
夫道未始有封,(封:界线,分别。)(所谓真理从不曾有过界线,)言未始有常,(常:定见,定论。)(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为是而有畛也。(是:对的,正确的;“为是”,意思是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畛(zhěn):田地里的界路,这里泛指事物、事理间的界线和区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伦:次序。义:仪,等别。一说本句当作“有论有议”,姑备参考。)(请让我谈谈那些界线和区别: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别,)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八德:八类、八种。)(有分解有辩驳,有竞比有相争,这就是所谓八类。)六合之外,(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圣人存而不论;(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论:研究。议:评说。)(宇宙之内的事,圣人虽然细加研究,却不随意评说。)春秋经世先王之志,(春秋:这里泛指古代历史,并非指战国以前的那一段历史年代。经世:经纶世事,这是用调理织物来喻指治理社会。志:记载;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誌”。)圣人议而不辩。(至于古代历史上善于治理社会的前代君王们的记载,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争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可知有分别就因为存在不能分别,)辩也者,有不辩也。(有争辩也就因为存在不能辩驳。)曰:何也?圣人怀之,(怀: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与我、是与非都容藏于身。)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有人会说,这是为什么呢?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示:显示,这里含有夸耀于外的意思。)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所以说,大凡争辩,总因为有自己所看不见的一面。)
夫大道不称,(称:举称。一说通作“偁”,宣扬的意思。)(至高无尚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大辩不言,(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大仁不仁,(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不廉不嗛,(嗛(qiān):通“谦”,谦逊。)(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不勇不忮。(忮(zhì):伤害。)(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道昭而不道,(昭:明;这里指明白无误地完全表露出来。)(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言辩而不及,(不及:达不到,这里指言论表达不到的地方。)(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常而不成,(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清而不信,(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忮而不成。(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五者圆而几向方矣。(圆:这里作做圆、求圆解。几:近,近似。“圆而几向方”,意思是求圆却近似于方,比喻事与愿违。)(这五种情况就好像着意求圆却几近成方一样。)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晓的境域,那就是绝顶的明智。)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谁能真正通晓不用言语的辩驳、不用称说的道理呢?)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府:储存财物的地方。天府,指自然生成的府库,也就是整个宇宙。)(假如有谁能够知道,这就是所说的自然生成的府库。)注焉而不满,(注:注入。焉:讲作“于之”。)酌焉而不竭,(酌:舀取。竭:尽。)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葆(bǎo):藏,隐蔽。“葆光”即潜隐光亮而不露。)(无论注入多少东西,它不会满盈,无论取出多少东西,它也不会枯竭,而且也不知这些东西出自哪里,这就叫做潜藏不露的光亮。)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