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经》译注——圣治章第九

(2011-09-20 17:38:30)
标签:

文化

分类: 诸子百家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敢:与人对语自言冒昧,表敬副词。可译为大胆地,冒昧地。)无以加于孝乎?无以加于孝乎:没有比孝道更好的吗?《吕氏春秋·离俗篇》:“有可以加矣。”《长利篇》:“不可以加矣。”高注:“加,上也。”)(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教您,圣人的德行难道没有比孝道更伟大的?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间有生命之物,最为贵重的是人。《尚书》:“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淮南子·精神训》:  “天下之所养性也。”又《主术训》:“近者安其性。”高注:“性,生也。”《礼记·礼运篇》:“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云: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又云:“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孔子说:“虽然天地间的万物都具有各自的本性,但其中只以人秉有的本性最为尊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人的一切行为没有比孝亲更伟大的了。)孝莫大于严父。(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莫,没有什么。严,尊敬。按古代说法,万物始于天,人伦始于父。所以对父,应像对天一样尊敬。《后汉书·江革传》:“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汉书·杜周传》:“孝,人行所先也。”《大戴礼·曾子·大孝篇》:“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郑注:“孝,德之本也。”《孟子·万章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而在所有的孝行中,没有比尊崇和爱戴自己的父亲更为重要的。)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配天,指祭天而以先祖配之也。《诗·周颂·思文》: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陈奂《诗毛氏传疏》:  “凡禘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郊、祖、宗四者,皆天子配天之祭。”贺长龄曰:  “严父配天,是敬之极,即孝之极。虽畎亩之中,有事父如事天,则有严父配天意象,不必帝王备礼,始能尊其父也。”郑注:  “尊严其父,配食天者,周公为之。故此独举周公一人者,以当代言之耳。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也。”)(而尊崇和爱戴父亲,没有比在举行祭祀时以父亲配享天帝更为重要的。自古以来,能以父亲配享天帝的,就只有周公—个人做到了。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郊祀:古代祭祀天地在郊外。  《汉书·郊祀志》:“故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又:“成帝即位,承相御史奏曰:  “帝王之事,莫大于承天;承天之序,莫大于郊祀。”   后稷:周朝的始祖。传说当尧之时,其母姜螈,践踏了巨人之足迹而有妊娠,生子以为不吉祥,弃之在隘巷,牛马不践踏他;取置冰上,飞鸟用翅膀护着他;于是又将他抱回来,取名曰之弃。等他长大成人后,尧使居稷官,封于邰,号曰后稷。子孙历代任其官,十五传而至周武王,遂有天下。)(从前,周公在举行郊祀时,以自己的始祖后稷来配享天帝;)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礼记·乐记篇》:“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按,明堂亦称清庙。  《清庙》诗序云:“祀文王也。”《礼记·明堂位篇》:“昔者行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明堂为专祀文王处,故云宗祀。上帝,天帝。)(在明堂祭祀时, 以父亲文王配享天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因此,每逢祭祀的时候,天下的诸侯,依各人的职位,都来参与祭祀。)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何以:以何,凭什么。)(所以说,圣人的德行又哪有比孝道更伟大的呢?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膝下,指人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膝旁,此处指孩提时代。《孟子·尽心篇》: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礼记·曲礼篇》:“幼子常视无诳,童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叩诏之,则掩口而对。”《礼记·祭义篇》:“君子生则敬养。”又曰: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而不敢弗尽也。”)(“人在刚一出生的时候,就懂得亲近父母,后来在父母的培养和教育下,知晓奉养父母、尊严父母。)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司马光曰“严亲者,因心自然;恭敬者,约之以礼。”唐玄宗曰:“圣人因其亲严之心,敦以爱敬之教,故出以就傅,趋而过庭,以教敬也;抑搔养痛。悬衾箧枕,以教爱也。盖爱敬二字,为孝治之本。故先王以此设教,而使万民皆相爱敬也。”)(圣人就是因为看到世人能从小尊严父母,就教导众人敬亲的道理;看到世人能从小对父母很亲近,就教导众人爱亲的道理。)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唐玄宗曰: “圣人顺群心以行爱敬,制礼则以施政教,亦不待严肃而成理也。”此句的意思是圣人的教化虽然并不严厉但却很有成效,圣人的政令虽然并不苛刻但却能使天下太平。)(所以,圣人的教化不须用严肃的方法就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圣人的政令不须用严厉的方法就能将天下治理完善。)其所因者,本也。(其所因者,本也:本,这里指的是孝道,因其为孝道的根本。司马光曰: “本,天性也。”又郑注;“本者,孝也。”《论语·学而篇》:“君子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曾子·本孝篇》:“忠者,其孝之本与!)( 为何圣人能如此顺利呢?这全都归功于他懂得人的天性中孝是一切的根本。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亲培养、教育儿子,儿子奉养、尊敬父亲,这是一种人类自然的天性,其中更包含着君爱臣子、 臣子敬君这样一种天赋的义理,)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续,传宗接代。焉,代问,这。《尔雅·释诂》:“续,继也。”《淮南子·修务训》:“教顺施续。”注:“续,犹传也。”《易·家人彖》:“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这句的意思是父母生养我们,我们又生子传孙,没有比传宗接代更重要的了。)(因为奉养父亲能够尽孝,事君才能尽忠。父母生育我们,我们生子传孙,使血脉得以相连属,没有比这传宗接代更为重要的了。)君亲临之,厚莫重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意思是君王对臣,好比严父对子女,没有比这更厚重恩惠。)(君王对臣,好比严父教养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惠更厚重的了。)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悖德:悖,违背。悖德,即违背道德。)(所以,作为人子的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他人的父母,这就叫做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悖礼:违背礼仪。)(作为人子的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父母,这就叫做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一作“以顺为逆,民无则焉”、“以顺,民则;逆,民无则焉”、“以顺而逆,民无则焉。”则,法则,榜样。)(如果认为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那就错了,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凶德:—种丑恶的品德。古语中将盗、贼、奸视为“凶德”,孝、敬、忠、信为“吉德”。)(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依照善德行事,而都表现在凶德上,)虽得之,君子不贵也。(虽得之,君子不贵也:虽,即使。贵,重视。)(即使一时侥幸得到崇高的地位,但真正有才德的君子不会认为这种地位是可贵的。
    
君子则不然,(君子则不然:不然,不是这样的。然,如此。)(君子和一般悖乱的小人是不一样的。)言思可道,(言思可道:郑注:“言中诗书,故可传道也。”这句的意思是君子所说的每—句话都要考虑是否能得到别人的称道。)(君子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先思量能否获得人家的称赞;)行思可乐,(行思可乐:郑注: “动中规矩,故可乐也。”《中庸》第三十一章:“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曾子·立事篇》:“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又云: “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考虑到能否使人感到喜悦。)(君子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先思量能否获得人家的喜悦;)德义可尊,(君子的立德行义,都能为人尊敬;)作事可法,(作事可法:唐玄宗曰:  “制作事业,动得物宜,则可法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所建立的事业要使人能够效法。)(君子的事业作为,都能为人效法;)容止可观,(容止可观:容止,容貌和举止。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容貌和举止要使人能够仰望。)(君子的容貌举止,都能为人仰望;)进退可度,(进退有度:《史记·称禹》:“身为度。”度,法也。郑注:“难进而尽忠,易退而补过。进退均有所宜,故有度也。”《论语·泰伯篇》:“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可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中庸》: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诗·大雅》:“敬慎威仪,惟民之则”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一进一退都能经得起人们的推敲。)(君子的一进一退,都能为人度量。)以临其民。(以临其民:临,统治。这句话意思是用这样的办法来统治他的臣民。)(君子就是以上述的六件事来统治他的人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象,模仿,效法。《左传》:“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又云:“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民,谓之有威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他的百姓既敬畏他,又拥戴他,并处处效法他模仿他。)(因而人民既敬服他又拥戴他,并处处效法和模仿他。)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因此,君子能轻易地完成他的德教,很顺利地推行他的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淑人,有德行的人,淑,善良。《诗·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郑注:“淑,善也。”仪,是说人的规矩礼貌。忒,差也。《易·彖上传》:“观天之道,而四时不忒。”这句话的意思是善良的君子,他的威仪礼节不会有差错。”)(《诗经·曹风》上说:  “一个善良有德行的君子,他的威仪一点也没有差错。”

 [提示]

    孔子认为在所有的孝道中,天子之孝是最重要的,这不仅仅是有关天子本人的德行问题,而是关系一个国家的命运、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孔子在此进一步论证天子如何运用孝道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说在一切生灵中唯有人最为尊贵,而在人的所有行为中孝最伟大,而在所有的孝行中尊敬父亲最为重要,在所有尊敬父亲的行为中是在祭祀祖先时把父亲与天同祭最为重要,周公第—个做到了这一点。孔子这样层层推理,就点出了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好榜样:周公。

    周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圣人贤相,他使天下臣民纷纷归附,使四方之国俯首称臣,他用的秘密武器便是孝道。

    孔子进而谈到以孝道而达到“圣治”而必需做的六件事:“言思可道”、“行思可乐”、“义德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这样君主就可以达到“圣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