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一)
(2011-09-18 00:27:0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凭栏观史 |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一)
【说明】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其体制如《周易》的《系辞》,《毛诗》的《小序》,皆关系到一书的体要。清人牛运震曾评价:“《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史记评注》)
自司马氏去周適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译文: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的相。】◇集解徐广曰:“名喜也。”在赵者,○索隐案:何法盛晋书及司马氏系本名凯。□正义何法盛晋书及晋谯王司马无忌司马氏系本皆云名凯。以传剑论显,(此句意思是说,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名声。剑论,剑术之论。显,显扬,显贵。)◇集解服虔曰:“世善传剑也。”苏林曰:“传手搏论而释之。”晋灼曰:“史记吴起赞曰‘非信仁廉勇,不能传剑论兵书’也。”○索隐服虔云:“代善剑也。”按:解所以称传也。苏林云传作“搏”,言手搏论而释之,所以知名也。蒯聩(kuǎi kuì)□正义五怪反。如淳云:“刺客传之蒯聩也。”其後也。【译文: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kuǎi kuì 快愧)就是他们的后代。】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据卷七十《张仪列传》载,在伐蜀伐韩先后问题上,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主张伐韩,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译文: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集解苏林曰:“守,郡守也。”错孙靳,◇集解徐广曰:“一作‘蕲’。”○索隐上音七各反,下音纪衅反。汉书作“蕲”。事武安君白起。【译文:司马错之孙司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译文: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事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赵战于长平,赵将赵括指挥失当,使赵军四十余万被俘活埋。详见卷七十三《白起王剪列传》。阬,活埋。)◇集解文颖曰:“赵孝成时。”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索隐下音尤。李奇曰“地名,在咸阳西”。按三秦记,其地後改为李里者也。葬於华池。【译文:司马靳与 武安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埋葬在华池。】◇集解晋灼曰:“地名,在鄠县。”○索隐晋灼云在鄠县,非也。案司马迁碑在夏阳西北四里。□正义括地志云:“华池在同州韩城县西南七十里,在夏阳故城西北四里。”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译文: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蒯聩(kuǎi kuì)玄孙卬○索隐案:晋谯国司马无忌作司马氏系本,云蒯聩生昭豫,昭豫生宪,宪生卬。为武信君将◇集解徐广曰:“张耳传云武臣自号武信君。”○索隐案汉书,武臣号武信君。而徇朝歌。【译文:蒯聩玄孙司马卬(áng昂),曾为武安君部将并带兵攻占朝歌。】诸侯之相王,(相王:相互尊称为王。)王卬於殷。(使卬在殷地称王。)【译文:诸侯争相为王时,司马卬在殷地称王。】○索隐汉书云项羽封卬为殷王。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译文:汉王刘邦攻打楚霸王项羽之际,司马卬归降汉王,汉以殷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索隐汉书作“毋择”,并音亦也。无泽为汉巿长。【译文: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担任汉朝市长之职。】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译文: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封爵五大夫,死后都埋葬在高门。】◇集解苏林曰:“长安北门也。”瓚曰:“长安城无高门。”○索隐案:苏说非也。案迁碑,在夏阳西北,去华池三里。□正义括地志云:“高门原俗名马门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十八里。汉司马迁墓在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夏阳县故城东南有司马迁冢,在高门原上也。”喜生谈,谈为太史公。【译文: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做了太史公。】◇集解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後,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瓚曰:“百官表无太史公。茂陵中书司马谈以太史丞为太史令。”索隐案茂陵书,谈以太史丞为太史令,则“公”者,迁所著书尊其父云“公”也。然称“太史公”皆迁称述其父所作,其实亦迁之词,而如淳引卫宏仪注称“位在丞相上”,谬矣。案百官表又无其官。且修史之官,国家别有著撰,则令郡县所上图书皆先上之,而後人不晓,误以为在丞相上耳。□正义虞喜志林云:“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自周至汉,其职转卑,然朝会坐位犹居公上。尊天之道,其官属仍以旧名尊而称也。”案:下文“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又云“卒三岁而迁为太史公”,又云“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又云“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观此文,虞喜说为长。乃书谈及迁为“太史公”者,皆迁自书之。汉旧仪云“太史公秩二千石,卒史皆秩二百石”。然瓚及韦昭、桓谭之说皆非也。以桓谭之说释在武本纪也。
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天官:指天文,天文学。)□正义天官书云“星则唐都”也。受易於杨何,集解徐广曰:“菑川人。”习道论於黄子。(道论:道家的理论。)【译文:太史公从师唐都学习天文,从师杨何学习《易经》,从师黄子学习道家理论。】◇集解徐广曰:“儒林传曰黄生,好黄老之术。”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间,(建元:汉武帝第一个年号(前140前135)。元封:汉武帝第六个年号(前110前105)。)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愍:忧虑。其意:各家学说的要义。师悖(bèi,备):以悖为师,即各习师书,惑于所见,学得一些谬误。悖,惑,谬误。)□正义布内反。颜云:“悖,惑也。各习师书,惑於所见也。”乃论六家之要指曰:(六家:指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个学派。要指:同“要旨”。指主要的思想。)【译文: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他忧虑学者不能通晓各学派的要义而所学悖谬,于是论述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说:】
易大传:◇集解张晏曰:“谓易系辞。”□正义张晏云“谓易系辞”。案:下二句是系辞文也。“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引语见《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涂,同“途”。)【译文:《周易•系辞传》说:“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达到的目的相同,而采取的途径却不一样。”】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务:致力,从事。)直所从言之异路,(直:仅,只是。)有省不省耳。(省:犹“察”。明白,显明。)【译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只是他们所遵循依从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显明,有的不显明罢了。】○索隐案:六家同归於正,然所从之道殊涂,学或有传习省察,或有不省者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大祥:以祥为大。即重视吉凶的预兆。众忌讳:讲究的忌讳多。)◇集解徐广曰:“一作‘详’。”骃案:李奇曰“月令星官,是其枝叶也”。○索隐案:汉书作“大详”,言我观阴阳之术大详。而今此作“祥”,於义为疏也。□正义顾野王云:“祥,善也,吉凶之先见也。”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译文:我曾经在私下里研究过阴阳之术,发现它注重吉凶祸福的预兆,禁忌避讳很多,使人受到束缚并多有所畏惧。】□正义言拘束於日时,令人有所忌畏也。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四时之大顺:指四时运行的顺序。)【译文:但阴阳家关于一年四季运行顺序的道理,是不可丢弃的。】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译文: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译文: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墨者□正义韦云:“墨翟之术也,尚俭,後有随巢子传其术也。”俭而难遵,(俭:〔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按:“俭检通用,下文所谓苛察是也。”检,约束,检点。)是以其事不可遍循;【译文:墨家俭啬而难以依遵,因此该派的主张不能全部遵循,】○索隐徧音遍。遍循,言难尽用也。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译文:但它关于强本节用的主张,则是不可废弃的。】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译文: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张,则是不可更改的。】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索隐案:名家流出於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必也正名乎”。案:名家知礼亦异数,是俭也;受命不受辞,或失其真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译文:名家使人受约束而容易失去真实性;但它辩正名与实的关系,则是不能不认真察考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赡:充足。)【译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之“道”,使万物丰足。】○索隐赡音巿艳反。汉书作“澹”,古今字异也。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因:依照,根据。)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撮:提取,摘录。)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译文:道家之术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儒墨两家之长,撮取名、法两家之精要,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译文:儒家则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译文:君主倡导,臣下应和,君主先行,臣下随从。】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译文:这样一来,君主劳累而臣下却得安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去健羡:意为舍弃刚强与贪欲。)◇集解如淳曰:“‘知雄守雌’,是去健也。‘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去羡也。”绌聪明,(绌聪明:去掉聪明智慧。道家主张绝圣弃智。绌,通“黜”,废。)○索隐如淳曰:“‘不尚贤’,‘绝圣弃智’也。”释此而任术。【译文:至于大道的要旨,是舍弃刚强与贪欲,去掉聪明智慧,将这些放置一边而用智术治理天下。】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译文: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身体和精神受到扰乱,不得安宁,却想要与天地共长久,则是从未听说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