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榜单折射转型阵痛

本报记者 殷高峰
12月18日,冬日里的西安寒气逼人。陕西大会堂里却暖意融融,陕西能源化工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论坛正在举行。来自全国的能源化工方面的专家学者在这里各抒己见,为陕西的能源化工产业把脉。
该论坛由陕西的两大能源化工企业延长石油集团和陕煤化集团联合陕西科技厅主办,“这个论坛是我们积极谋求转型的举措之一。”延长石油一位负责此次会务的人士称。
而在此之前,2014陕西百强企业榜单揭晓,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世界500强企业,延长集团毫无疑问地成为陕西百强之首。
“能源化工行业仍然是对我省国民经济贡献最大的行业,共有10户能源化工企业入围百强企业。”陕西企业协会相关人士称,2013年这10户企业的总营业收入达到518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4%,占全省百强企业总营业收入的38.34%,“但企业利润相比上年有所下降,我省能源化工行业经济效益增长趋缓。”
作为陕西百强之首,面对能源困局,延长集团也在多方绸缪。在业内人士看来,陕西百强企业背后,折射出的是陕西产业发展的新态势。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4/12/22/20141222431151-6020.png
折射产业短板
“2014陕西百强企业的规模扩张有所放缓。”陕西企业协会相关人士表示,入围中国500强的企业数量与上年持平,分别是陕西延长石油、陕西煤业化工、陕西有色控股、陕汽集团、陕西东岭工贸集团、陕西建工集团。
而从数据上看,百强企业在陕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突出,百强企业总营收与同年全省GDP比率达84.26%,比上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
从产业分类上看,第二产业是陕西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农林牧渔类第一产业无一企业上榜,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以59家和41家分食榜单。
“这说明,陕西的产业发展出现了失衡。”西安朝华管理学院院长单元庄说,“一产发展严重短板。”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对我省大企业发展的影响逐步显现,“2014陕西百强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开始下降,利润总额首次出现负增长。”上述陕西企业协会人士称。
据悉,陕西百强企业中第二产业的59户企业2013年实现利润总额974.75亿元,比上年度的1048.28亿元减少了73.53亿元,下降了7.01%。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三产业的41户企业2013年实现利润总额343.24亿元,比上年度的297.03亿元增加46.21亿元,增长15.56%。
通过百强企业中二、三产业整体数据的对比分析,陕西省企业家协会相关人士认为,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陕西服务业经济效益远远好于工业。
通过榜单统计,陕西百强企业中,共有75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其营业收入达11169.51亿元,平均营业收入148.9亿元,资产总额合计30725亿元,平均资产总额为409.48亿元。
而25户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仅为2350.53亿元,平均营业收入为94.02亿元,资产总额为2084.88亿元,平均资产总额为83.40亿元。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合计和资产总额合计分别是民营企业的4.75倍和14.74倍。国有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资产总额分别是民营企业的1.58倍、4.91倍。
这组数据反映出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远大于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的资产利用率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由此可以看出,大力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将是陕西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单元庄说,陕西要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国企和民企各自的有点,推动陕西经济更好地转型。
能化当家的诟病
能源大省陕西,仍在能源低迷的背景下艰难转型。
前三季度,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陕西的能源产业持续低迷,前三季度,能源工业增加值仅仅增加了8.6%,原油加工量更是下降了0.6%。
尽管如此,能源化工行业仍然是对陕西国民经济贡献最大的行业,此次百强榜单中,共有10户能源化工企业入围。
榜单中的排序,依据的是2013年各企业的经营数据,2013年这10户企业的总营业收入达到518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4%,占全省百强企业总营业收入的38.34%。
“但企业利润比上年有所下降,我省能源化工行业经济效益增长趋缓。”陕西企业协会相关人士称。
“事实上,这一情况今年更糟糕。”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昭宁说,不仅仅是能源行业,整个工业的利润都在收窄。
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1—10月份,陕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655.03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利润总额1345.01亿元,同比下降7.2%,降幅较1—9月收窄0.4个百分点。
而在陕西百强企业中,陕西第二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是上榜企业最多的行业,但其经济效益并不理想。21户入围企业2013年的总营业收入为1665亿元,远低于10户能源企业和5户有色金属企业。
“这凸显了陕西装备制造业多而不强的特点。”曾昭宁说,作为百强上榜最多的行业,总营业收入远低于能源企业和有色金属企业,“说明陕西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不高。”
“这说明陕西企业还是在拼能源、拼资源。”单元庄说,“依靠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成功的企业依然很少见,尤其缺少互联网企业。”
新常态下艰难转型
“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西安交通大学发展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冯宗宪说,在新常态下,“个位数”增长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跳出原有的思路和框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加快企业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到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延长是一个百年的老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资源制约的问题愈来愈凸显,要继续向前走就必须转型升级。”延长集团总经理贺久长表示,延长把转型的焦点聚集在依靠技术进步上,也就是说延长把转型升级作为长期发展的一个战略来对待。
18日的能源化工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上,陕西省副省长张道宏指出,当前陕西省“能化当家”的产业结构面临着环境、市场等多方压力,能源化工产业的创新发展,已成为陕西环境保护、产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落到企业上,首要的是企业组织模式的创新转换。”曾昭宁说,判断现代企业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之一是看是否具有产品的定价权,而定价权不是取决于生产制造环节,而是取决于研发和销售,即“微笑曲线”的两端。因此,现代企业组织模式的演变是逐渐将生产制造部分分离、外包出去,成为其骨干配套企业和配套企业,集中资源抓研发创新和市场开拓,呈现“哑铃型”组织结构。
“审视陕西企业,目前绝大部分仍然是传统模式,多数仍处于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大而全’状态,‘体态臃肿’,生产领域很多粗加工,配套零部件、元器件仍然在内部完成,这也是陕西企业至今配套率低、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发育缓慢的主要原因。”曾昭宁说。
陕西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全面启动企业组织模式的转换,构建新经济企业。
“总体来说,陕西有不少企业拥有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像延长和陕煤化,都具有走出去的实力。”冯宗宪建议,陕西要抓住“一路一带”的国家战略,推动陕西企业积极走出去,“发挥科技大省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