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凌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客厅

(2014-05-16 10:23:42)
标签:

财经

http://www.ceeh.com.cn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马雅荣

  杨凌是我国最早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示范区,杨凌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也是投资开发的热土。

  在这样一片热土中,每年都会开杨凌农高会,而这个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奥林匹克盛会”的会展场所,就在杨凌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作为农业高新示范区的会展中心,位于陕西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的中心地带,整个用地包括规划中的城市广场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74米,占地3.8公顷。其所代表的已不仅是示范区农科教、产学研重要的交流场所,而是农科城田园化城市的缩影,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和客厅。

  建筑直面自然

  特定的场所,特定的内涵,要求建筑应以独特的个性和时代精神表达特定环境下建筑构思和地域特征。

  会展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它通过开展商品展示、经贸洽谈、信息交流以及各种国际国内会议等多种业务,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会展中心则成为架起让杨凌与外面世界相通的一座桥梁。

  在杨凌国际会展中心的总体构思中,采用了建筑直面自然的集中式布局,从南到北,顺次布置了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和宾馆办公,各自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关系简洁,流线分明。

  大斜坡绿地从广场渐次升高,室外大台阶使广场与建筑密切相连,中部跌落的瀑布从台阶屋面喷涌而下,与广场喷泉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建筑从大地上缓缓升起,缕缕阳光洒满人间,涓涓溪流飞流直下,整体环境极富田园色彩,反映了一种“生于土地,出于阳光”的有机建筑和绿色建筑设计思想,体现出“高山流水,天地人间”和谐共处的意境。

  杨凌国际会展中心由于具有地处田园城市的地域特点,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综合建筑与广场的关系、建筑流线、建筑功能、建筑节能、节地以及资源建筑等因素,采用相对集中对称的布局形式,从南到北,从低到高,顺次布置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宾馆办公,使整个建筑直面于自然环境之中。

  平面布局则最大限度地使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宾馆、办公既密不可分的整体,一气呵成,又创造性地解决了各自独立使用的条件,各种流线明确、合理、有序。

  有机的大地艺术

  杨凌国际会展中心从总体构思中就着眼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建筑与环境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巧妙地采用地形北高南低的高差,选落的屋顶和斜坡绿地是广场的延续,而广场的水池、平台、台阶又是建筑的扩展,较好地解决了建筑与大地的关系。

  扇形展览中心面向广场,屋顶按斜坡绿地和叠落的瀑布处理,扩大了广场空间层次和人的活动范围,建筑为广场和城市中心提供了声、情、景交融的背景,从而使建筑与广场形成有机的大地艺术。

  从剖面设计来看,设计师们充分利用项目本身地形高差,合理而有序地布置两层主展示厅。一层展厅降至-2.7米,使通过序厅的人流可自由选择上下进入主展厅,既丰富了展厅内部空间,又减少人对大尺度楼层的恐惧心理。

  迭落的屋面则为高侧窗创造了条件,并利用两侧的开窗,形成合理的室内空气气流,解决了大进深自然通风问题,为非空调季节自然通风创造条件,有利于节能。展厅北部三层为会议中心,展览及办公、宾馆均可方便使用,连接室外的大楼使其可单独对外使用。

   在空间与造型方面,设计师们更加追求简洁、厚重、质朴的乡土气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充分融合,追求建筑与大地紧密相依的视觉效果。

  大斜坡绿地从地面渐次升高,中部叠落的瀑布拾级而下,圆形会议中心的中心形象以及扇形展览中心向外辐射延伸,气势磅礴,使该博览建筑具有与众不同的形式特征。建筑非常自然地从土地上缓缓升起,如同“生于土地,出于阳光”的植物,在视觉上给人从一气呵成的整体印象和无限生长与发展的联想,标志着作为示范区的中心,将引导农民生活不断向上的理想。

   无论是屋顶的斜超绿化,还是大型人工瀑布,不仅仅表达一种生态建筑形象,还着重表现一种生命和发展,表达丰收庆典的欢乐气氛,使静止的建筑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为了避免广场空旷无物,总体在不影响室外展场的前题下,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采用城市小品和高差划分出集会广场、广典广场、林荫大道等不同使用场所,为广场的多功能使用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广场的开放性和欢乐庆典气氛,使之成为示范区人们心目中的中心和起居室。

   杨凌会展中心设计,从城市设计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不仅创造物的展示中心,更着眼于创造人与人交流的中心,不仅创造展览会议中心,更着眼于创造公众活动的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