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护城河改造示范工程圆满收官
本报记者 杜宇
5月1日,西安护城河建国门至朱雀门建设示范段工程将竣工,护城河华丽转身,以宽阔的河面和水路码头建设成一条西安城墙亲水游览线。改造后的护城河不仅仅提高城墙区域的环境品质,更起到促进旅游、市民休闲的作用,既美化环境又能平衡护城河自然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
西安城墙南门区域综合提升改造项目的实施,使得西安南门区域、护城河及环城林带成为彰显西安风格、西安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西安民生工程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典范。与改造前相比,南门开放性景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了一倍,达到了20万平方米,东有榴园,西有松园,南门外的中央广场更是脱胎换骨,而且新增的护城河、松园等水上游览旅游项目,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自乐园”和文化休闲的好去处。
城市文明的历史创伤
六百多年来,西安城墙和护城河相依相偎,但由于历史原因,护城河既是景观河,又是排污渠、泄洪渠,直接影响城墙本体和生态环境与风貌。
70多岁的刘大爷从小在城墙根下长大。他说:“不知何时开始,河水受到污染,开始变浊、变臭。他年轻时,护城河里可以捞鱼,儿子小时候还在护城河里游过泳。然而有个时期护城河却垃圾遍布、污黑一片,还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几十年来,西安市历届政府对护城河的清淤工作也下过一番大力气进行整治,采取了许多手段,挖排、引清换水、控制排入等,但是效果都有局限。”城墙景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讲起护城河总是堆积淤泥的原因,参与本次护城河改造工程设计工作的陕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农晓英说:“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护城河每年雨季,雨水管道都会夹带着大量的生活垃圾泥尘污水而来,在河床形成淤积,据测算每年淤积厚度达到10—15厘米,约3万立方,遇到适宜的温度,淤泥中的有机物厌氧腐烂变成黑臭污泥,向水体释放氮、磷等污染物,同时散发臭恶气味,严重污染护城河水体和周边环境。”
由于生活垃圾、污水的排放和地下管线未改造等主客观原因,水质脏臭不堪。几次治污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护城河的进水和排水系统不够理想,这才使得过去清挖河底淤泥的治理工作花费巨大,而且“治标不治本”。为了解决护城河污染问题,西安曲江新区通过科学规划,实地考察,确定了护城河水上游览线示范段(建国门至朱雀门)项目。
标本兼治重塑护城河
为实现“城净水清”的目标,2012年,西安城墙环城文化休闲体验区综合提升改造(建国门—朱雀门)项目动工,该项目主要包括河道和内外岸景观整改,拟采取河道梳理、污水截留、水体生物治理、增加水量等方式,范围西起建国门,东至朱雀门桥中心下游106米。改造河道全长约2.6公里,建设面积约34.5万平方米。
参与组织本次护城河改造工程清淤工作的西安宇洁春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文博提起治理护城河的意义时说:“治理维护好护城河及周边地区环境,恢复古城西安原有古朴典雅的氛围,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因为西安护城河是古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西安人记忆里的一方净土,作为西安这座旅游城市的‘名片’,一直像丝带一样维系着西安这座历史悠久城市精神。”
全面清淤是护城河水质改造工程的第一步。因为每逢下雨,雨水积水都会通过城市下水管网排向护城河,而这些雨污水携带的大量的污染物会对护城河水质造成影响,所以这次改造的重点就是解决河水污染源的问题。
“我们这次改造重点是通过对护城河原来接纳雨污水的箱涵的标准进行提升,先将护城河原来浑浊的水全部放掉,对原有的淤泥进行整体清理,处理干净后,在护城河底部修建截污箱涵,作为污水排放管道。根据河道的变化,箱涵宽窄也相应变化,便将西安市的污水都直接集中到了这个箱涵里面,而不是原来直接排放到护城河里面去,箱涵的流量加大让护城河的箱涵能完全接纳排入护城河的雨水和污水,实现清水与污水的分离。”
董文博介绍说,箱涵就是由多个矩形断面组成的管道,一般是由钢筋混凝土浇制而成,相当于在河道两侧建了两条大的排污管道,既可以蓄洪滞洪也可以分离污水,改造后可以将清淤的周期从现在的五年左右延长到至少二十年。
4月1日,护城河开始注水,预计到4月15日,护城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示范段(建国门—朱雀门段)便可注满再生水和秦岭北麓的河水,形成3至6米深的水面。“为了实现长期清洁,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对水质进行整体净化处理,河底污泥就地分解消化,消除水质污染源,可使护城河水质达到‘三季清澈,雨季不臭’。水从护城河排出后,下游再无用户,出水直接进入城市雨污水管道,最终进入污水厂。”技术人员介绍说。
记者日前顺着正在施工的朱雀门到文昌门环城公园和护城河一路行走,看到这里的河道梳理、污水截留等工程已完成,护城河的河床和两岸衬砌工作也已完毕,再生水输水管道都已铺设好,护城河两侧的步道初步成型,工人们还在进行两岸护坡和环城公园的景观绿化工作,新栽植的栀子花树正散发着清香。据工作人员介绍,示范段有望在五一开园,届时市民可在城墙根下郁郁葱葱的公园里,触摸历史;乘一叶扁舟,在碧波荡漾的护城河上游览。
拓展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城市是资源和欲望的聚集区,城市中心的空间格局、资源调配,总是体现着这座城市的价值观。西安,这座现代化城市,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营造方面从不吝啬,护城河、南门中央广场等一系列文化空间的落成和生态建设,将改变西安市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
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姚立军介绍“在护城河综合改造治理中通过人工技术将水位平均抬高3米,原来的河面宽度就由从前的15米延伸至平均河宽28米,并修建多处亲水平台和八个停泊游览船只的码头。这样,市民和游客就能非常方便地从两侧的岸边下到亲水平台上乘坐游船,泛舟湖上欣赏两岸的园林景观以及城墙的雄伟。水路码头上共有三种样式的船只可供游人选择:秦船和汉船为小型游船,能让游客自主驾驶;唐船,则是大型坊船,可以停靠在某个水域进行表演使用。这些造型优美的仿古船只将成为独特的古代韵味风景线!”
“为了保证水陆码头的安全性和景观性,我们在护城河内岸外岸均设置了保护网,并对护城河河岸灯光,和两岸水景采用了高科技结合,让游客在护城河水上游览更加安全,也更具有观赏性。”
在护城河边生活了一辈子的刘大爷,见证了护城河由清变黑、再由黑变清的过程。经过改造后的护城河和绿化再建的环城林带将作为西安城墙“墙、林、河、路、巷”五位一体文化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西安市市民日常休憩、娱乐、聚集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展现西安城市风貌的重要形象载体。整个景区将变成绿荫环绕、四季常青、水景交融的示范性立体景观带。昔日剑拔弩张、用于战事的护城河,如今成了一道可赏可用的风景。西安人民那份“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江南逐水梦,也将在千年古城墙下变成现实。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4/04/08/20140408371111-118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