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立言明道
(2014-03-26 14:04:55)
标签:
文化 |
文/姝涵
谈使命:
寻找有成就感的事
有房子住,有自行车骑,或者有辆小破汽车开。大部分人差不多也就活到了性命这个层次。到生命这个层次是这样的概念:人活的是自己的尊严。就是说,你的生命中一定要有尊严,这个尊严包括你自己在事业中会有一点成就,你有自己的爱好,你受到周围人的尊敬,你也尊敬周围人,政府的、社会的体系也能够让这些人活在生命中。所以我常常说,政府最重要的任务是让人活在生命中,不是活在生存中。
我觉得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有使命,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承担着各种各样的使命。我发现我不知不觉就跟中国教育某些方面的使命结合在一起了,我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现在只能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因为在我的生命中间,我很难想象我的使命是天天游山玩水,尽管我也会游山玩水。做新东方的时候,很难说有任何使命感,但也不是处于性命状态或是生命状态。因为做新东方当时的目的是我就想赚一笔钱以后到美国去读书,所以既不是因为性命之忧,没饭吃了要做新东方,也不是说我要捍卫生命的尊严,因为出国读书跟捍卫生命尊严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做着做着做成了美国的上市公司,使命感自然慢慢就被勾引出来了。为什么?一旦人酒足饭饱,哲学思想就会冒出头脑。即使是一个酒鬼,他都会这样问,我活着为什么?想不通的人还是想不清楚,第二天继续喝酒、吃饭;想得通的人除了喝酒吃饭之外,就会去做一些有些意义的事情。我就属于,每天喝酒吃饭,但是能够在空余时间想着去做一些有点意义事情的类型。
哲学意识是没有文化的人都会有的。思考宇宙的存在以及思考个人存在的目的性,这就是哲学。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的话,你就必须去寻找自己有目的性的,并且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因为你空虚地活着,游山玩水地活着,最后心灵的空虚比你没有目的性还要难受。
人的困惑从青少年就应该有,十七八岁的孩子就应该思考自己的人生了,中年应该就有答案了。如果中年再没有答案,就真的是很迷茫的状态了。我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办大学。我是这么想的,把钱都留给孩子,那肯定对孩子是最不利的。把钱捐给某一个机构,让这个机构用我的钱去做善事,我还真不放心。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既是做善事,又可以可持续发展,因为人总希望自己活着时还留点什么东西。这是人的无聊,但是也是人的意义。希望死了以后,人家看到这个东西是谁干的,总希望有留这样的东西。虚荣心在作怪。
谈活法:
以立言为世界留下精神遗产
我传承给家庭的应该是家风,孩子最好能传承我奋斗的精神,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和博爱、尊重,当然也希望传承我身上的能力和做事情的判断力。对这个世界的传承,我觉得主要还是精神遗产,如果说我有生之年有这样的可能性,通过自己的著作或者语言留下一些精神遗产,300年以后人们还在读的话,我觉得这个就了不起了,这是我想做的。
其次才是大学。因为大学是做实体。其实这个东西不是你自己能做到的,而是你在你的人生精神中间不断积累的过程。很简单,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他从没想到他的言论会被留下来,因为他是授而不作的。他讲的话只不过被弟子记录下来,而且是零零碎碎地被记录下来,现在正是因为这样的记录行为本身,导致孔子为整个世界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
所以精神遗产的流传并不是你想留就留的,而是不经意地,你这个人到了那个境界,出了那些文字,不管是别人记录下来的还是你自己写的,经过岁月的沉淀,依然有人不断地从里面吸取营养,那就说明这已经成为精神遗产了。所以能留下精神遗产的人物并不是很多。
谈大学:
教授是学校的灵魂
我觉得最理想的还是美国的大学治理结构,当然我们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做一些改变。美国的治理结构符合办大学的特点、学术研究的特点、人才培养的特点,也包括资金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同时它还涉及大学中间人与人的争论问题。美国大学尤其私立大学的办学机制主要是教授治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做法,教授是学校的灵魂人物。你不征求他们的治校意见,自己想当然地、很鲁莽地去治校,既不尊重教授的人格,也不尊重他们的知识,就不可持续。但是中国的很多学校就这么治了。治的结果你可以看到,中国没有真正的世界名校,尽管北大、清华在名声上可以列入世界名校之列。
谈教改:
教育想要变好,应把一半公立学校交给民间做
现有体制下中国教育变得好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觉得首先把一半的公立学校交给民间力量来做,可能是对教育的一个最好的促进。因为在民国时期是有私立大学的,而且很多私立大学做得很好。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是教育健康发展的两只脚,现在你把那只脚砍掉了,只能蹦着走,其实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是蹦着走的,结果就是永远护稳,永远缺少竞争性。所以我希望那只脚再长出来,我所做的就是为另外一只脚长出来做一点努力。真要想一下子改变这个格局的话,国家应该痛下决心,比如说每年拿出10个大学让给企业家做。有的企业家都是亿万富翁了,你可以让大学更名。比如说某个大学,就更名为马化腾大学,马化腾说不定就接过来了,这样的话,马化腾的投入就不是一点两点了。国家没有这个气度,觉得把大学交给个人办,失去了思想阵地,这其实是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