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明宫遗址区:文化擦亮城市底色

(2014-03-11 15:45:50)

http://www.ceeh.com.cn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点击微信订阅号搜索城市经济导报

或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添加

大明宫遗址区:文化擦亮城市底色

本报记者 王晶 王文静
  
  过去“道北”常常被人戏谑为西安的“文化沙漠”,区域经济的发展滞后,文化设施的极度匮乏,道北人对于文化的追求几近奢望。
  现在,短短几年时间“道北”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项目的实施,道北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文化设施日益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项目异军突起,昔日的“文化沙漠”而今正变身为闻名遐迩的“文化新城”。
  家住自强东路的张建国老人,每到傍晚都会偕老伴到家对面的遗址公园走一走、转一转,“家门口能有这么大的一个公园,闲下来在这里唱唱歌、跳跳舞,你说多好!”现在,老人逢人便夸家门口的“大公园”。

  在张建国老人的心目中,正是家门口的这座公园,改变了街坊邻居的生活。
  在完善文化设施,积极搭建文化平台的同时,大明宫遗址区把群众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依托遗址公园,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的扶持政策。通过举办“群众大舞台”、“群众演艺大赛”、“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补助优秀的演出团队和个人,充分调动了群众文化团体的演出积极性和创作热情。仅2012年,大明宫遗址区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就达400多万元。
  随着遗址公园群众文化活动地蓬勃开展,遗址区最初的文化受众正逐渐转变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大家好!欢迎光临‘大华·1935’。现在大家所在的位置是大华工业遗址博物馆展示中心……”在大华·1935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管理员兼讲解员宋桂侠用生动流利的解说,感染了现场的每一名观众。然而,很多人不会想到,在这之前,宋桂侠还是大华纱厂的一名下岗女工。
  从下岗纺织女工到博物馆管理员,宋桂侠命运的骤然改变,得益于她身后的大华·1935。始建于1935年的大华纱厂,上世纪80年代政策性破产,为了妥善安置一千多名下岗职工,大明宫保护办对大华纱厂旧厂房进行了创意性改造,建成了集艺术中心、博物馆、小剧场、美术馆、多媒体展示、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并优先解决原大华纱厂下岗职工就业。正是这次机会,让宋桂侠和她的姐妹们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今天的大明宫遗址区,通过文化成就梦想的人还有许多,李勇就是其中的一个。
  几年前,对于李勇来说,放风筝只是闲暇之余的一种爱好。2011年3月,参加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首届风筝大赛并获得大奖后,李勇埋藏心底的梦想从此出发,他联合十多名风筝爱好者,在遗址公园发起成立了一支风筝队。两年时间,在公园的支持帮助下,队员已经发展到了30多人,凭借《丹凤朝阳》《盛世大唐》《梦想》等作品,李勇还和他的队友在全国性的风筝比赛中屡获大奖。
  现在,李勇不仅建起了自己的风筝展馆,还专职做起了风筝生意,形成了从培训到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实现了人生的梦想。
  像李勇和宋桂侠一样,在遗址区六年的沧桑巨变中,许多人的命运与遗址区的变化碰撞交集。改变的是人生,唯一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