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凶猛”,传统媒体如何逆袭

新媒体“凶猛”,传统媒体如何逆袭
相对于全国性财经媒体而言,《城市经济导报》地处西部,在报业并不特别发达的过去,七年来,《城市经济导报》直面挑战,探索出路,取得了不少经验。
然而,伴随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新媒体瓜分传统媒体“蛋糕”的新形势,让传统媒体人对发展前景感到丝丝寒意。
“存在是需要个性的,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西安朝华管理学院院长单元庄的这句话,引来一片掌声。西安日报社媒研中心主任李建峰也善意地笑了。
这是在12月3日“2014年《城市经济导报》改版研讨会”上发生的一幕。这一天,来自政府相关经济职能部门、经济学者、新闻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谋传统媒体如何逆袭新媒体。
与会者认为,关键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一方面《城市经济导报》要夯实内功,按照市场规律构建更为紧密的“媒企互动”关系,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运营模式;另一方面加快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尽快实现战略转型。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3/12/09/20131209291119-1500.jpg
路径1:个性突出
“纸媒已死,新媒体当立”,有业内人士做出这样的论断。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越来越快捷地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出现,而人们对电子信息的依赖程度也与日俱增。新媒体的冲击,使传统媒体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首先,我们要正视科技革命改变并提升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信息采集的模式,但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绝不会、也不能取代传统媒体。”与会的不少代表如是表示。
“存在是需要个性的,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单元庄看来,具体到《城市经济导报》来讲,新媒体的出现,只是给它增加了一些对手,“但《城市济导报》的个性是什么?如果搞清楚了这一点,它就有存在的基础。它的个性,是新媒体以及其他传统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单元庄认为,如何打造《城市济导报》在经济领域的权威性、先导性、敏感性、大众性这是关键所在。
“事实上,传统媒体最应该做的,就是打造品牌。”中品联董事长、陕西省品牌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刘海明对此观点表示赞同。在他看来,一个媒体的品牌打造,“必须要有王牌的栏目和王牌的采编人员。通过这些,方能凸显报纸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那么,媒体怎么发展才算是成功?金花集团宣传部副部长、《金花》编辑出版中心主任高勇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在新的形势下,媒体的成功不在于发行量的多少,影响力和话语权是关键。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亦发表了真知灼见。他指出,《城市经济导报》在区域经济报道领域颇具优势,改版之后,应进一步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注。
路径2:内容为王
对于传统媒体来讲,如何树立其权威性,在众多媒体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在不少与会者看来,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次要的,最关键的还是内容。
事实上,目前的纸媒越来越厚,说明在无法与网络媒体比速度的时代,传统纸媒逐渐向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转型。
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实效性、便捷性等方面存在劣势,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采集和传播经过了专业的媒体工作者的筛选、甄别、核实、编辑、审查。显然,作为一份财经周报,《城市经济导报》的优势在纵深报道方面。
《城市经济导报》如何在全国各大财经媒体中彰显自己的话语权呢?“要把地域性特点和外部发展有机融合。”冯涛建言,一方面要报道本地的经济事件,一方面要和外部作对比,拓宽自己的视野。
以证券市场为例,陕西省证监局办公室副主任张峰举例说,“我们的报道对象可以是陕西的上市公司或者拟上市的公司,但我们的视野和思路一定要是全国性的,因为我们的发行对象可以是全国的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如果全国的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想要了解我们陕西的上市公司,首先想到的是看《城市经济导报》,那我们的报纸就办得足够成功了。”
对此,中国注册纳税筹划师、西北大学国际商学院客座教授仝铁汉补充说:“我们的言论必须观点犀利,有前瞻性,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一句话,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根本。”冯涛说。“此外,报纸除了宏观的、产业的报道之外,还要有一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内容,如:财务管理方面、理财方面等等。要凸显大众化,报道内容要有面向大众的消费服务类、创业服务类的信息,民生类的分析,购房的税费问题等。”
作为80后的读者代表,长安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的林欢欢指出,电子平台已经成为年轻一代阅读的一个重要平台,“《城市经济导报》在做好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借助新技术、新媒体传播自己的内容。如何借助新的传播手段,如用微信平台来传播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提升媒体的影响力?”林欢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如何面对新媒体的挑战,这是整个报界共同的命题。事实上,这也是传统媒体如何和新媒体的融合问题。”李震说,新形势下,报纸事实上只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实质意义上的平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就要求传统媒体的经营者要有战略性思考。我们的核心,还是如何打造媒体的影响力。”
路径3:品牌扩张
不少与会者表示,新媒体实现了传播的革命,不仅在于信息接收方式的改变,更在于信息传递者和接受者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形态的根本改变。“我们确实要正视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海量的优势,要感谢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但我不赞同新媒体会取代传统媒体的观点。”陕西中商联商业研究院秘书长侯志国的发言,再次引来一阵掌声。
1925年电视机诞生,迅速改变了世界的信息传播方式,到现在仍然吸引地球上几十亿观众的眼睛;而自1660年世界上第一份日报的发行至今已有353年,报纸目前仍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哪怕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报纸已死”、“广播已死”、“电视已死”等论调不时出现。但这些媒体形式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当下,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包围着我们,甚至连我们呼吸的空气中都充斥着信息。我们渴望信息,又惧怕信息: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张峰对此深有体会,“一些关于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给投资者和经营者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相对于网络等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还是公众比较认可的,这也是传统媒体生存的一个基础。”
“事实上,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刘海明说,“但在新形势下,要跳出传统的做媒体的套路。报纸只是一个平台,如果利用这个平台及其外延,积极打造媒体的品牌影响力,这也是一条制胜之道。”
而在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郝渊晓看来,《城市经济导报》要想实现成功的改版,就必须要有更好的商业模式来配合。“通过大思路、大手笔、大策划,通过盈利模式的创新,来迎接成功。”
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原本在行业的影响力,可在圈子运营方面做更多的创新。“对于报纸来讲,要从过去的文字的采编带动转变为行动带动,通过举办一些经济活动带动报纸言论的传播,打造报纸的影响力。”李震认为,“通过活动带动报纸的品牌影响力,通过报纸这个平台推动活动的影响力,如果把这些都做好,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也是一种关于媒体新盈利模式的探索。”
“新技术的出现,必将带来一些商业模式的改变。既然网购对零售业的商业模式都能带来改变,那么,新媒体也会促动媒体商业模式的改变。”单元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