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丈量城市工业新高度 23家央企战略布局西安经开区

(2013-01-22 15:37:49)
标签:

资本

掘入区

上市公司

产业基地

建制

财经

分类: 产业经济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主要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各类资源富集,优秀人才密集,技术力量雄厚,发展优势明显。

  央企西进步伐加快,与西部经济快速发展互为因果,也是西部大开发走向纵深的重要特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央企进陕、落户西安”战略的深入实施,让陕西省、西安市在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中抢得先机!

  作为陕西省规模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加快西安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承载区,西安经开区凭借其“管理+制造+研发+配套”四位一体的“复合平台”,在“央企进陕”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

  目前,西安经开区已聚集中国兵器集团、中航集团、中国电子、中国北车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钢集团、中交集团、宝钢集团、西电集团等央企23家,建设项目58个,总投资近700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产值突破900亿元。

  西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郭学民认为,央企进驻的作用,绝不仅限于其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它们代表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国家意志,其对全行业举足轻重的掌控力以及在产业领域的“领袖角色”,必将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更深层面激活实体经济发展和工业振兴。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3/01/14/20130114110436-5250.jpg23家央企战略布局西安经开区" />

2012年12月17日,西安市政府与中国北车集团签署第二轮战略合作协议。

  透视区域发展新角度

  58个央企项目投资700亿

  2012年12月17日,西安市政府与中国北车集团签署第二轮战略合作协议。北车集团将在首轮累计投资70亿元(其中在经开区投资55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在西安追加投资50亿元,大力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使其在西安的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以北车集团签约为缩影,折射出陕西省、西安市与大型央企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全新视角——“十二五”期间,陕西注定将成为央企投资的重镇。

  随着国家战略重心的西移,国务院国资委与陕西省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共同推进中央企业与陕西省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去年4月份在北京举行的“央企进陕”签约仪式上,37家大型央企布局的206个项目落户陕西,新增投资达到7000多亿元。

  按照关天经济区规划,该区域在国家层面上要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的增长极。到2020年,关天经济区经济总量将占到西北地区的1/3。加上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等重要目标,使得西安成为产业西移和央企西进的重要选点。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央企的进入,使陕西省经济发展聚集了更多“龙头”。而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西安机遇”正日益凸显,大型央企“战略西进”的步伐不断加快。

  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西安经开区作为加快西安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承载区,资源聚合与整合的需求更加强烈,区域快速发展的要求更为紧迫。

  翻开长达11页的西安经开区对接央企合作项目册,58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近700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24项、商用汽车1项、电子信息2项、电力机械7项、新材料2项、新能源2项、总部研发12项、生产性服务业5项、基础设施项目3项,均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经开区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

  西安经开区决策层深深懂得,走什么路,比如何走路更为关键。

  从招商战略开始,西安经开区就把与央企合作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和重中之重,作为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园区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积极主动联姻央企,不断深化与央企合作,引进一大批投资额度大、带动作用强的央企项目。

  中央企业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选择央企,更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建设。同时,央企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国家战略性行业或传统产业中的高技术领域,这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引进和建设上下游企业、促进产业链完整延伸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陕西省作为重要的国防工业大省和大型央企聚集地,西安经开区有“近水楼台”之便。依托本地优势,系统整合资源,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经开区面临的重要使命。

  目前,在西安经开区,北车集团轨道交通装备和风电装备研制基地、中钢西重公司1.5兆瓦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组、中国兵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39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实现产值近300 亿元;中航工业集团中航重机西安基础产业园、中国兵器西北工业集团主园区等13个项目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产值近300亿元;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部研发、中航华燕军民品产业园等6个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追踪洽谈落实中。上述项目全部建成后,经开区央企投资项目产值将突破900亿元。

  触摸区域发展新锐度

  清晰可见的经开“央企族系”

  统计分析显示,大型国企在西安经开区的投资均具有战略布局特点,因此,其项目投资连续性好、产业聚集程度高、集群效应显著。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之际的2000年,中国北车永济电机公司就进入西安经开区,其后发展重心逐渐转入西安。目前,北车永济已在经开区成立了西安永电、西安捷力、西安电机、西安功率模块分公司等四个子、分公司,并与世界500强日本日立制作所、法国阿尔斯通合资组建了日立永济电气设备(西安)有限公司、西安阿尔斯通永济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设立旨在提升国内行业整体水平的中国北车电传动研发中心,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风力发电、核心半导体器件、电力电子等四大业务板块,目前完成投资项目7个,累计完成总投资55亿元,2011年在经开区实现产值38亿元,上缴税收约1亿元。

  作为陕西本地的中央直属企业西电集团,先后在经开区投资了输变电设备、电力电容器、整流器等电力电子领域的8家企业,在这一进程中,“西电系”引进了ABB、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成为经开区电力电子产业的重要支撑。

  中航集团在经开区内设立了西航莱特、西罗航空、庆安航空机械等12家企业,形成“中航系”,重点在西安出口加工区聚集,成为中国航空产业特色最为显著的出口加工区。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是国家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2007年3月,陕西省政府与兵器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决定联合建设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促进兵器工业与陕西省经济携手发展。兵器集团计划在经开区总投资150亿元,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光电、化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目前,“兵器系”在经开区共有9家企业的12个项目。

  “大型央企项目持续投资经开区,不是在一个产业环节,而是几个环节、甚至某个体系整体进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贾生林表示,中国兵器、中航工业、中国北车、中国电子、中国节能环保等一大批大型央企项目“组团”入驻,将为经开区在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产业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专家认为,央企在经开区的产业布局,看似各家独立“行动”,事实上却是央企集体发力的重要表现,是重金布局陕西的具体举措,印证了作为陕西最大工业聚集区的西安经开区,已成为央企投资的一方热土。而众多央企到经开区投资发展,不仅带来了项目和资金,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新理念,这都将为推进经开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活力。

  感受区域能量新热度

  板块吸纳辐射力量不断增强

  “产业西进,我们有着良好的承载空间,这些更多地体现在产业和市场层面。”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郭学民告诉记者,经开区借助产业西进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特别是针对落后产能,让其自行淘汰或者转型,释放出的空间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同时也能吸纳更多大型龙头企业的进驻。

  面对“央企进陕”的重大机遇,经开区在集聚发展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增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集聚辐射功能和创新引领功能,全力打造关天经济区的核心产业区,使之成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中国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西安现代城市新中心。

  为全力迎接国企“西进”,经开区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业化团队登门服务、定向联系、全面对接,为大型国企布局西部“牵线搭桥”。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环境,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和企业扶持政策体系,强化政策扶持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项目一策”。

  央企的纷纷落户,对壮大西安经开区经济总量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而这些央企对优化经开区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产生的影响则更为积极、深远。

  2010年,在陕拥有10万员工、年营收逾500亿元的中航工业集团,斥资65亿元在西安建设中航工业基础产业园。随着新项目实施,中航重机的锻铸事业部、国家级难变形材料研发中心等重要业务板块将整系统入陕,与当地航空产业资源实现有机对接。一条涵盖特种航空材料生产加工、研发测试、切割成型、交易配送、维护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已现雏形。

  通过借力大项目,特别是一批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央企项目投资布局,经开区过去经济结构中存在的“轻重失衡,大小不均、产业链不完善”局面正在逐步扭转,经济体量和后发动力大大增强。

  早在三年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与西安经开区共同建设西安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打破原有产业分散格局,重构研发产业体系。目前,已有北方光电、北方特种能源和西北工业集团三大企业总部入驻,TRW安全气囊体发生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高强度石油钻杆等多个项目相继投产。“十二五”末,该基地将形成光电信息等6大产业格局,综合经济规模将达500亿元。

  “央企进驻经开区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上,更重要的是能为西安市、陕西省工业发展塑造一个‘制高点’,为项目聚集、产业升级、资源整合开拓了路径,也指明了方向。”郭学民认为,大型国企投资经开区的项目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中高技术含量的领域,项目投资强度高,产业集群效应显著,辐射带动作用明显。这种由大型央企聚合而成的产业发展新高度,支撑着经开区工业经济快速崛起,也将对陕西、乃至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延伸区域经济新深度

  “复合平台”增强产业承载力

  全面承接央企产业布局的过程中,经开区一方面坚持产业链招商,一方面创新招商模式,不再局限于对某个项目的单体引进,而是利用各园区功能互补的综合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特性,挖掘入区企业的产业聚集能力,着力实施“管理+制造+研发+配套”四位一体的“复合平台”招商模式,以区域功能复合的综合优势促进产业融合,以功能复合的招商平台承载战略性、综合型龙头项目入驻,实现招商理念、模式和招商效率的全面跃升。

  为此,经开区基于自身“城市运营中枢+专业化基地”的双重使命,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实施为契机,对其三大板块、四大功能园区的产业定位及功能使命进行了全新优化升级,形成了相互支撑、功能互动、产业协同的复合型产业承载平台。

  根据《意见》规划,中心区,着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和智慧产业,强化“城市中枢”效应、发挥“产业溢出”效应,同时在出口加工区建设国内最大的航空产品国际转包基地;草滩生态产业园依托中科院西安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西安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凸显科技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融合互动,同时为中心区“腾笼换鸟”提供承接;泾渭新城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地,将与中心区总部办公、草滩生态产业园的科技创新形成产业内在呼应。

  经开区着力构筑的“复合平台”,为央企进驻提供了全方位承接;央企在经开区成建制的项目布局,又使得“复合平台”功能进一步彰显。譬如:中航工业集团将其航空材料锻铸园区布局在泾渭新城,将航空产品转包生产安排在出口加工区,将研发、商务、总部类项目设立在中心区;中国兵器集团将其军民融合型产业分布在泾渭新城,将企业西安总部及上市公司总部设立在中心区;中国电子将其西安电子信息产业园布局在草滩生态产业园,将企业西安总部设立在中心区……

  “‘打铁还需自身硬’。承接央企进驻、提升发展质量的核心工作,就是要加快建设体现区域综合要素承载能力的全新平台。”郭学民表示,企业与区域的融合发展,使经开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实现了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短短数年,58个央企项目、700亿投资挥戈挺进,刷新了西安经开区产业发展的新速度;依托于国家级开发区体制与人才、科技、区位等优势,在国内外各种资本的助力下,快速崛起的西安经开区衔枚疾进,正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