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汉江整治 重现“一江清水”

标签:
转载 |
分类: 金融经济 |
文/本报记者 王晖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2/02/13/20120213440441-1010.jpg重现“一江清水”" /> 2月6日,陕西省汉江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召开。陕西省将利用5年时间,斥资188亿对汉江进行综合治理,打造成“中国式莱茵河”,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济渭”。
从源头控制污染
陕西决定坚持不懈地推进水源区水保生态治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从源头上来控制污染,用5年时间对汉江干流进行综合整治。
继去年陕西启动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全面整治工程以后,渭河沿线整治效果已经凸显。2月6日,陕西省又启动了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综合整治工程。
汉江发源于陕西省的宁强县,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水量丰沛、水质优良,在武汉汇入长江。汉江在陕西省境内流域面积6.22万平方公里,干流长652公里,汉江流域在陕西省境内年均水资源总量多达238亿立方米,比陕西省黄河流域年均水资源总量多51%。
汉江以其丰沛的水量和优良的水质,已成为国家和省内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65%的水量都来自于汉江流域。沿江地区更是陕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
汉江流域山大沟深、土少石多,土地资源十分短缺。围河造田、陡坡耕种、过度开发等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加快,城镇“脏、乱、差”现象加剧。加大河道整治,改变人水争地,实施生态修复和河流景观工程,实现人水和谐,还人民群众一个“安澜、生态、健康、魅力”的汉江,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生态逐步恶化,水污染加重的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坚持不懈地推进水源区水保生态治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是陕西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陕西省水利厅总规划师席跟战介绍,汉江整治规划总投资达到了188亿元,在五年的时间里要完成防洪体系建设,水保生态和水资源保护体系建设以及沿江水景观的建设。在水保生态的体系建设中,将划定黄金峡、三河口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建成64座的污水处理厂,治理工业污染源达到100处,从源头上来控制污染,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我省将投资188亿元,用5年时间对汉江干流进行综合整治,打造成“中国式莱茵河”。范围从勉县武侯祠到白河出陕口,长约470公里;37条重要支流入汇口河段,长约100公里。全面实施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治理、沿江绿化、水景观建设,实现“江堤标准化、水系生态化、景观优美化”三大目标,努力打造“堤固洪畅、水清岸绿、滩平航通、人水和谐”的新汉江。此外,在规划功能和内容建设上,将重点体现“安澜、生态、发展、宜居”四大主题。
据了解,2011年,陕西省已投资5.7亿元,启动了部分治理项目的建设。经过综合治理,2015年,一个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安澜汉江、生态汉江、人文汉江、魅力汉江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汉江将成为我省境内的“千里绿色走廊”和美不胜收的“旅游画卷”。
按照综合整治目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本次汉江综合整治规划的总体布局为一江两岸、三个基地、十个生态宜居城市。
一江是指建设本正清源、行洪通畅、生态健康、航运无阻的秀美汉江,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式莱茵河。两岸意为凭借秦巴之势,依托一江碧水,充分利用便捷、通畅江堤,建设两岸独具秦巴山水特色的五星级旅游休闲度假区。
三个基地指建设丰沛安全优良的水源基地、绿色环保水电能源基地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建设汉中、安康及勉县、南郑、城固、洋县、石泉、旬阳、紫阳、白河等十个“生态宜居城市”。
破解防洪薄弱瓶颈
本次治理通过改建堤防工程措施、突出建设防汛预警和水文测报设施建设等非工程措施,来应对亟需解决的防洪问题。
农历新年伊始,位于城固县的汉江城固县江湾滩段堤防工程建设正式启动,率先拉开了汉江汉中段综合整治的帷幕。同时,勉县、汉台、南郑、洋县等四县区也已经做好了汉江综合整治工程的开工准备。
据悉,汉江城固县江湾滩段改建堤防工程是汉江陕西段综合整治最具备率先开工条件的两个项目之一。该工程全长3.7公里,将新建堤防3.7公里,修建排涝渠(涵)3.63公里,修复改造穿堤涵闸(洞)8座。工程总投资8329.70万元,将在2012年主汛期前完成堤防主体工程,9月底完工交付使用。建成后,可保护3.5万人的生命财产、4.3万亩农田以及西汉高速公路、城二公路等重要设施的安全。
也许很多人都还记得,近年来,汉江流域接连发生较大洪灾,安康东坝等防洪薄弱地带遇水即淹、反复受灾,沿江群众一到汛期就要举家转移,生命财产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由于两山环峙的地理地形及多暴雨的气候特点,汉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防洪问题仍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全流域平均4年发生较大洪水一次,局部暴雨洪灾年年发生。近30年来,洪灾造成受灾农田260万亩次,受灾人口460万人次,死亡387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75亿元以上。
“2005年和2010年发生的两次洪水,使县城大部分被淹,受灾人口共达10万人,淹没房屋近34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接近6亿元。”因洪涝灾害造成的各种损失,旬阳县防汛办主任王同举深有体会。由于旬阳县城的绝大部分区域沿旬河出口段两岸分布,防洪水位受汉江倒灌控制,历次较大洪水灾害皆为汉江倒灌洪水形成,造成严重损失。
据了解,本次治理除了工程措施外,还将突出建设防汛预警的非工程措施,以提高防汛信息化水平,达到结合沿岸未来20-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据席跟战介绍,非工程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以防汛预警和水文测报设施建设为主,提高防汛信息化水平。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20个县(区),改造水文站18处,新建水位站38处,改造水位站1处,新建配套雨量站635处。
此外,汉江整治工程还将坚持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改善,维护汉江健康生命,为沿岸群众创造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坚持河道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实现资源开发的科学、有序和可持续利用;坚持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在景观建设中挖掘水文化特色,体现区域历史文化氛围。
将实施水保小流域综合治理25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25平方公里,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新增水质监测断面54处;在汉江主要支流汇入口和干流有条件的河滩地区,设置生态湿地18处;建设汉江特有鱼类增殖保护站9处,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
沿江水景观建设蓄水水面景观、滨河生态公园、河口湿地、堤岸景观等水生态景观区,与沿江七级电站库区共同构成汉江干流475公里和支流河口9公里的水景观长廊、200公里城市河段滨江生态公园、2.4万亩生态湿地。
多种渠道解决融资
此次汉江综合整治,规划静态总投资188亿元,将通过争取国家投资、省级财政补助、市县(区)筹资与社会融资等多渠道解决。
据了解,此次汉江综合整治,规划静态总投资188亿元,其中防洪工程132.7亿元,水土保持工程36.7亿元,水生态与水资源保护工程18.6亿元(不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及工业污染源治理)。建设资金通过争取国家投资、省级财政补助、市县(区)筹资与社会融资等多渠道解决。
根据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水利项目,汉江干流、重要支流、中小河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等项目总投资约93亿元,按照分项投资比例估算,预计可争取国家投资70亿元,地方配套23亿元。年均国家投资14亿元。
除列入国家规划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23亿元全部由省级负担外,充分考虑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陕西省级需从新增财力筹措20亿元,省级共需落实资金43亿元,年均8.6亿元。上述中、省累计筹措资金113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0%。其中,汉江干流防洪工程项目中省资金达到规划总投资45%以上。
而社会融资也是工程建设的重要资金渠道,市县及社会融资75亿元,每年需落实15亿元。汉中、安康两市及各县(区)政府在利用综合整治新增建设用地收益、土地增值、滩区开发融资等,引导社会和其他行业投入的基础上,从新增财力及各项规费中安排资金用于工程建设。
“这样的话,省级每年最多8.6亿元,市县及社会融资每年也就15亿元左右,就能保证工程‘不差钱’。”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锋表示。
据悉,汉中市政府日前出台了《汉中市汉江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方案》,工程将投资20多亿元。汉中市按照“谁建设、谁筹资”的原则,由各部门按省政府批准的规划,分头争取落实相应项目建设资金。防洪工程建设资金除中、省安排外,剩余不足部分由市县筹措。
在防洪工程建设资金中,市、县筹集部分按市30%、县70%比例分摊,通过7个渠道解决:南水北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汉江综合整治新增土地收益;汉江综合整治土地功能转换增值部分;返还各县区的水利建设基金;市县土地出让收益金中提取5%;市、县从新增财力中筹集一部分;银行融资和社会筹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