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再扩大

(2012-01-11 10:22:42)
标签:

杂谈

分类: 主题策划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2/01/09/20120109510402-1950.jpg文/本报记者古淘    图/李强

  2011年12月30日,西安市教育局正式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决定从今年3月起在新城、碑林、莲湖、雁塔四区试点,探索实践经验。2013年3月在全市教育系统全面推开。

  这次大学区的试点,目的主要在于发展壮大我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以此实现西安教育“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发展目标,这对于增强西安基础教育的综合实力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现多方资源共享

  实施大学区,重在实现师资、教学设施、课程结构等教育资源的共享,鼓励成员学校利用其品牌和教育资源组建新的学区,扩大资源增量。

  大学区,是指在区县域中小学中,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一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吸纳3—5所同类型、同层次的成员学校组建一个大学区。

  据西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立大学区的主旨是,在大学区内,将实行“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评价激励”,让所有学生共享教育资源。

  “大学区管理制”将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提升西安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上述负责人表示,各区县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大学区”模式,分为紧凑型、松散型和混合型。

  紧凑型“大学区”的优质学校校长作为学区长,对学区实施统一管理,在学区内的人事编制、资金使用和资源调配方面具有一定管理权限,成员学校校长法人地位、行政职级和工资待遇不变,接受学区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具体负责成员学校日常管理工作。

  松散型“大学区”的优质学校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以及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高。

  在“大学区”内还将建立学区机构议事制度,定期召开成员学校校长会议,商议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

  为保证“大学区管理制”的顺利实施,对学区长、副学区长将实行双重考核,既接受学区内成员学校考核,也接受区县教育部门考核小组的考核,其中前者作为后者的重要依据。对“大学区”及学区长学校的考核,以发展增量为核心指标,同时对共同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等进行综合考评。成员学校的考核细则和指标体系,参照学区长学校考核体系确定,由学区长学校实施。

  同时,西安市将设立“大学区”管理的专项经费,用于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机构活动和教师奖励,也可用于对大学区运行管理经费的补助,并对学区、办学绩效显著的团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同时还设立学区长专项奖励项目。

  “大学区”内还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学区长可在学区内自主调配教师,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和学科结构。学区长学校每年向成员学校输出一定数量的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带动成员学校发展,其人事关系可接转也可保留在原学校。

  在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同时,还将建立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推进基础教育各办学层次和类型的城乡结对互助,在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形成发展团队,实现互利共赢。

  实施意见中提出,形成“大学区”再生机制,通过提高成员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资水平和社会声誉,促进成员学校在学区内成为新的品牌学校,鼓励其在一定条件下脱离学区,利用其品牌和教育资源组建新的学区,扩大资源增量。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目标,是通过优质带动,促进共同发展,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和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大学区管理制”将分三个阶段推行。今年3月至2013年3月,首先在新城、碑林、莲湖、雁塔试点;2013年3月在全市教育系统全面推开;2015年3月至12月,逐步完善“大学区”管理运行机制。

  按照“大学区管理制”制定的目标任务,到2015年,全市学前教育市一级以上等级幼儿园数量由现在的10%上升到15%;70%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15%的普通高中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

  缓解“择校热”

  大学区的设置,通过实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得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热”。

  “择校热”现象在全国各城市普遍存在,而“大学区”也并非西安首创,早在几年前,沈阳、长春等地已经进行了尝试,通过以优质资源校为中心,吸纳周边的学校参加,教学设施、实验室、体育设备、场地、图书馆、师资资源共享共用,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

  西安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区划分的不合理因素有关。随着城市发展和规划,城市区域扩大,原有学区逐渐出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有的学区内小区开发多,学校生源就多,而小区开发少的学区,生源相对少;一些地段好的区域已经由居住区转化为商业区,挤占了住宅的位置,导致学区生源减少。

  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各个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校际差距日渐扩大,很多学生没按实际居住地所属学区学校就读,而是跨学区择名校,致使名校择校生扎堆现象严重,而这在无形中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该负责人介绍,“择校热”的根源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校际差距比较大。实施“大学区管理制”后,通过实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让学生在薄弱学校也能聆听优质学校教师讲课,接受优质学校校风熏陶,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热”。

  他表示,“大学区”只是在高水平学校还没有大量普及的条件下,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举措。要想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还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校的管理水平。

  实际上,目前,西安市已经具备实施“大学区”的基础。经过几年发展,西安市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优质资源,其中省级标准化高中达到87所,省级示范高中10所,基础教育整体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一些优质学校也尝试了吸纳薄弱学校实行集团化发展。

  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黄新南表示,西安市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多种多样,既有政府公办,也有民办学校和事业单位办学,可以通过松散型模式纳入“大学区管理制”,优质学校还可以成为学区长学校,对其他学校进行帮扶。

  他表示,考虑到多种因素,“大学区”目前还是通过帮扶,实现共同提高质量。随着“大学区”的推行,改革还会进一步深化,“大学区”可能会成为“大教务处”,统一调配教师等,真正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

  解决管理隔阂

  “大学区管理制”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在完善人事制度、政策支持、观念转变、措施改革等多方面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对于即将试点推行的“大学区管理制”,有名校校长称,“大学区管理制”实施细则中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和调整。

  一名中学校长提出,推行“大学区管理制”,人事制度应完善,相关政策要支持,同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还需打破企业办学、事业办学、民办三个块状情况,而牵头的学区长学校也应有更多的自主权。

  针对“捆绑式”实现教育资源均衡的问题,一位校长指出,过去也有协助共建、帮扶支教等带动措施,要真正推动、落实“大学区”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推动“大学区制”是政府、区县教育局的事,而做好“大学区制”管理是学区长的事,这就需要责、权、利分开,从政策上、奖励措施上,要让优质学校的校长愿意干、主动干,不然即便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大家都会觉得很累。就比如说集体备课,如果是一周一次,一次也需要1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如果要天天坚持,就更难实现。

  也有校长提出,“小升初”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西安二环外新建小区增加快,配套设施跟不上,而多数有知名度的学校都在二环以内,这就导致了择校热。第二个原因是西安市办学体制复杂,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校际差距大。对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她提出,学区长学校应有一定的话语权,确定成员学校之间的活动载体,她认为,在生源配置上也可以成为活动的载体。此外,现在的评价多是以结果评价为主,而结果评价就决定了实施的过程,因此,她认为如何确定评价方式和标准,对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位优质学校校长认为,“大学区”对于带动薄弱学校水平提高会起到一定作用,但要想真正实现校际间的均衡发展,还需进一步改革,破解核心问题。

  这位校长告诉记者,西安推行的“大学区管理制”着眼于校际帮扶,通过优质学校的带动、支持,带动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如果切实执行,对弱校乃至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