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历史为先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路径选择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主题策划 |
9月22日至24日,久雨初霁。2011欧亚经济论坛在浐灞生态区如期举行。
经过6年发展,欧亚经济论坛日渐成熟,从凝聚各方合作愿望,到标志着建立伙伴关系的共识,从探讨油气电气等项目,到开展宏观经济金融对话,联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如今的欧亚经济论坛已成为一项开放性的高层次国际会议,为构筑欧亚各国实现密切的关系,实现消除壁垒,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放大智者声音,迸发思想火花,展开合作交流。本届论坛上,欧亚地区900多位来自欧亚各国的政要官员、国际组织代表、企业负责人及知名专家学者,都关注着同一个主题:创新合作、共享机遇、协同发展。
经过三届实践和探索,欧亚经济论坛定位和宗旨进一步明确。论坛依托上海合作组织,面向广大欧亚地区,以重振丝绸之路、加强现代欧亚大陆桥沿线合作为主题,旨在推动欧亚地区在能源、金融领域以及文化、旅游、教育等非资源领域和民生等领域的合作,打造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合作、促进地方发展的欧亚区域经济合作平台。
今年初,中国政府制订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经济更加开放,特别是向西开发。2011欧亚经济论坛是在欧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论坛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后的首次举办。办好本届论坛,对服务国家战略、依托上合组织、推动区域合作、促进地方发展,都将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预示着中国西部的未来发展,将进一步面向欧亚地区。陕西省科教发达,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现代农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旅游文化产业优势显著,有条件成为对外合作的生力军。
“欧亚经济论坛是一个务实的论坛,将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际项目、相互投资及其他各领域的项目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主席梅津采夫认为,务实是本届论坛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实体建设被提上日程。组委会关于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以欧亚经济论坛为平台,规划建设论坛综合园区的构想得到各方的积极响应。《2011欧亚生态安全会议(西安)共识》;中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能源部长级高官通过的《西安倡议》;一系列共识相继达成,为各国交流经验搭建起了一个无边界平台。
2011欧亚经济论坛已落下帷幕,出席的各国政要和专家学者把“融贯欧亚”的经济社会发展设想和欧亚大陆桥通途的构建,进行了更为明晰的梳理。而在这两个瞩目成就中,西安不可或缺。
“欧亚经济论坛的举办,将大大丰富西安的国际化元素。”西安市副市长、2011欧亚经济论坛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副主任黄海清表示,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之际,欧亚经济论坛的举办将加强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各国及欧亚国家的友好往来,推进国家、地区之间经贸合作与经济发展,而最大受益者无疑将是西安。
而在9月24日召开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一起分享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新经验,深入探索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新思路,研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新路径。与会者认为,以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线,将西安打造成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定位和建设思路成为探讨的焦点。
主打“历史文化牌”
“综合西安市的优势和资源禀赋,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西安建设成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市常务副市长岳华峰这样表示。
“西安不可能像纽约、伦敦那样,迅速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那么西安怎样才能加快发展步伐,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呢?我认为,还得依靠西安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董雪兵说。
“西安要逐步建设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市发改委副主任刘秦指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涉及多方面的路径选择,根据西安现实基础,围绕复兴文化之都、创建创新型城市、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国际影响、打造宜居城市等战略重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应以西咸一体化建设为基础,围绕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主线,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的引领作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继续加大“两个基地四个中心”建设力度,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路径模式。
据介绍,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在全球层面的定位,是把西安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世界级能源装备和综合服务基地、中国向西开放的交流中心;在全国层面的定位,是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城市、中国西部区域经济中心、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中国中西部交通枢纽城市。
刘秦说,西安制定了时间表:到2020年,城市生态环境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建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雏形;到2030年,城市经济实力基本达到综合性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国际化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指标基本达到区域性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初步形成特色明显的城市品牌,基本建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明确定位彰显特色
“西安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最核心的是要搞好定位。”国务院研究中心环资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应该坚持建设特色化的西安、高端化的西安。
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副司长欧晓理表示,国务院颁布《关天规划》,提出了西安着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这一定位有很深层次的考虑,对西安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国际化大都市类型各异,西安应该有自己的明确定位。
欧晓理表示,西安市发改委提出的把西安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是根据西安发展基础、优势做出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战略定位,希望西安循序渐进把它做好。他建议,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要紧抓经济发展主线,同时做好“对外开放”这篇文章。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是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作为欧亚大陆桥上的重要节点,西安要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中担负起自身使命,发挥应有作用。
据介绍,目前全国已有183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化都市”的目标,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已被国务院批准。在众多的城市中,西安怎样才能拔得头筹?
“综合西安市的优势和资源禀赋,把西安建设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西安市常务副市长岳华峰在论坛上表示。
全面缩小现实差距
然而,在综合实力、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等方面,与目前世界各国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相比,西安确实存在不少差距。
“西安作为经济并不算发达的内陆城市,建设像纽约、伦敦、巴黎等超级综合性国际化大都市条件尚不具备,要走既不同于综合性国际化大都市又不完全是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的中间道路。”在论坛上刘秦指出。
目前,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据欧晓理介绍,评判一个城市的国际化的普遍标准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以及市政体现完善状况四个方面。其中,人均GDP一项,国际大都市的标准是1- 1.2万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般公认的国家标准是70%。2010年,西安人均GDP 为5664 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2%。
从上述差距看,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之路任重而道远。为此,根据西安现实基础,西安市发改委规划,以西咸一体化建设为基础,围绕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线,发挥文化旅游业引领作用,加大“两个基地,四个中心”(即:建设世界级能源装备综合服务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中国西部总部经济中心、中国西部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中国西部会展经济中心和中国西部总部经济中心)的建设,到2030年,西安城市经济实力将基本达到综合性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国际化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指标基本达到区域性国际化大都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