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名酒“不差钱”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产业经济 |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1/09/26/20110926220454-4460.jpg文/本报记者
9月21日,山西汾酒董事长李秋喜在北京再次强调汾酒才是62年前共和国第一国宴的首款用酒。这是其继去年6月首次公开炮轰茅台等白酒所宣传的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完全是虚假宣传后的又一次欲为“国酒”寻根溯源。
“国酒”之源争论不休的动力则是庞大的利益纷争。
贵州茅台披露中报,公司2011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9.07亿元,同比增长58.31%,每股收益5.2元。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8.26亿元,同比增长49.16%。
而这一切显然离不开茅台所谓的“国酒”之誉。
即使没有“国酒”招牌,仅是“名酒”背景的一线白酒企业在上半年也是赚的盆满钵满。
2011年上半年,五粮液实现营业收入105.9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84%;营业利润46.04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03%。山西汾酒实现营业收入289481.88 万元,同比增长79.89%;实现营业利润103785.40 万元,同比增长92.10%。古井贡酒、金种子酒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50%、130%以上。
别以为白酒大佬们可以就此收手,逢节抢“劫”的战役在白酒市场上被演绎得越来越精彩,尤其是高端市场。
所谓“金九银十”,“涨”声早已震耳欲聋。“国酒是用来瞻仰的,不是给普通人喝的”,一语成谶。
酒企轮番提价炒作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近日,国家发改委再度召开白酒座谈会,要求行业协会及骨干企业,要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不能再出现涨价现象。
“涨”声响起来
9月10日,五粮液旗下白酒出厂价正式提价20%—30%,发出了这次涨价热潮的第一声呐喊,号召力不容小觑。9月13日,洋河大曲出厂价上涨5%到10%。
作为白酒行业中的“带头大哥”,近日茅台酒也传出了将在国庆节前大涨20%到30%的风声。
而其在年初出台的“限价令”早已沦为白酒江湖的一个传说,即自1月1日提价后,将实行“限价令”,经销商普通茅台酒销售价格不得超过每瓶959元。为表决心,茅台掌门人袁仁国曾表示,茅台集团正制定相关规定,对违反“限价令”的经销商,首次“犯规”罚款;第二次“重犯”,处罚力度加大;第三次“惯犯”,则取消经销商资格。
然而,事实证明,在利益面前,“限价令”只是一纸空文。
风声传来,市场上的茅台更加紧俏,是售罄还是被囤货,众说纷纭,但是终端价格却早已“飞天”。
近日,记者在科技路西口的华润万家白酒销售专柜看到,53度飞天茅台的标价为1590元,而西门人人乐的白酒销售专柜上,其标价为1690元。中外名酒城的销售价为1780元,成城裕朗的销售价为1790元。这相对于6月下旬增涨了近700元,而在一些地方更出现1890的“飞天”价,似乎此酒的价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在这一个月内,西安市场飞天茅台的零售价以平均每天10元的速度上涨,直至现在销售价在1780元左右。至于低于这个价的,应该是原先有存货的。或者是通过另外手段得到的茅台酒。”陕西华鼎酒业董事长孟玉斌说。
西安市场上的52度五粮液的零售终端价格6月最高为998元,而9月份最高价为1109元。
有“带头大哥”在前面开山辟路,小弟们不表示一下似乎都不够江湖义气,国窖1973、剑南春等名酒也都纷纷提价。
“随着茅台、五粮液的价格不断上涨,它们以前所覆盖的价格区就成为了一个有着巨大需求的次高端市场,对于国窖1573这样的名酒来说,就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价格优势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潜力。”大唐金樽总经理唐宗光说,中低档白酒很大一部分属于区域性品牌,调价后消费者的反应也只是局限在区域市场,不如茅台、五粮液等一线品牌那样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调整幅度远低于一线名优酒,在白酒价格持续上涨的前提下,消费者对此并不抵触。
西塘公司的国窖1573从6月份的939元调至969元。剑南春在6月下旬的价格在410元左右浮动,现在价格在448元左右。
源源不断的“涨动力”
近两年来,名酒涨价周期明显缩短,频率增加,基本保持在一年两次。
有人做过统计,茅台的终端零售价从300多元上涨到逼近千元,只不过用了3年左右时间,一点也不逊色于楼市。
白酒行业资深专家孙延元认为,经销商利润过高是茅台不断涨价的重要原因之一。节前经销商纷纷上调了价格,如果茅台出厂价再不提高,所有的利润就都给了经销商。
“名酒产量少、市场需求旺盛,造成供应缺口再加上经销商的囤货行为,必然推高名酒终端价格,而终端价格的不断上扬逐渐拉开了与名酒出厂价的价差,如此必将给经销商带来更高的利润空间,也为厂家提高出厂价创造了机会和空间。”刘姓白酒经销商说。
白酒市场的品牌集中度正呈现进一步增强的趋势。经过近几年白酒业的市场洗牌,很多小牌、杂牌的品牌已经不见踪影,剩下的基本上是有生命力的品牌,行业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从一线高端白酒的情况看,贵州茅台和五粮液一直是两大寡头,随后的泸州老窖、山西汾酒、洋河股份、古井贡酒及水井坊、沱牌舍得、郎酒等基本构成二线阵营,而这个阵营基本也是定下了攻守同盟的,即如果要涨价,基本都会联动。
在中国这样一个白酒消费大国,一二甚至三线白酒的攻守同盟,则意味着只要你能在这个市场占据哪怕只是一个区域品牌的位置,都能享受一荣俱荣的优势,不会有因其他品牌涨价自己必须要降价来夺取新市场的烦恼。
这是中国消费领域的一个“奇迹”,没有一个白酒企业会在这个时候降价。即当其他高档酒提价、某一品牌不提价时,可能被认为不够高档,反而影响销量。
同时,这与我国公众的消费理念有关。政商务消费形成的刚性需求,即消费群体“不差钱”。导致市场对中高档白酒提价并不敏感,甚至产生反作用力。
“涨价是保持其‘高档’的需要,薄利多销的商业理念在高档白酒市场中并不适用。高档白酒承载的‘公关’、‘面子’功能让消费者只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卜蜂莲花的白酒售货员葛唯说,“买的不喝,喝的不买”成普遍现状。有消费者曾对她说:“你们的酒不涨价,我还不敢买呢。”
中国白酒行业首席分析师水云龙认为,物流、人力、原材料等不断增长的上游成本压力和地方税收压力导致白酒价格“被增长”,使白酒企业不得不走上提价之路。
第三方监管缺位
“国内白酒市场,品牌厂商的定价近年来不断攀升,大有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势头,但最为关键的酒类品质分级标准、管理规范以及第三方监督力量等,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记者致电陕西省物价局,了解到高档白酒不在物价监管目录之内,也不属于进行价格监管的基础产品,理论上由市场调节价格。
“市场放开,能够成为酒商随意涨价的理由吗?”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曾经带领课题组,对酒类流通领域进行过专题调研。他认为,市场放开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之上,各个市场主体依照规则参与竞争,既不能低价倾销,也不允许牟取暴利,“如果没有规则,市场将会失灵。”
据了解,在欧美的许多酒类消费大国,市场也都是开放的,企业拥有自主定价权。但与此同时,当地的行业协会有一项重要职责,即制定合理的行业利润水平,然后厂商们在这个区间内有序竞争。
我国于1995年1月发布实施的《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某一商品或服务的差价率,不超过同一地区、同一期间、同一档次、同种商品或服务的平均利润的合理幅度;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平均利润率及合理幅度等,由各地价格管理部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测定和规定,并予以公布。
“这就表明,放开市场绝不等同于撒手不管。”汪亮表示,“国内高档白酒的价格一路飙升,消费者反响强烈,价格主管部门完全有责任查一查相关厂商的成本、利润,看一看是否存在暴利!”
2010年底贵州茅台集团宣布提价时,总经理袁仁国曾作出解释,实行“限价令”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调节经销商的利润,让他们少赚一点”。据称,这次涨价前,茅台酒的市场售价已经达到每瓶1200元左右,经销商每吨酒可以赚80万到100万元。
“国家级品鉴定专家大多在60岁以上,那么试问几位70岁的老人舌头的味觉,是否能代表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口感?因为产品必须经过这些70岁老人的认定,所以部分企业自己鼓捣出一个东西来,自己找好概念,编号故事,然后花钱请专家,经过背后潜规则的运作,再经过煞有其事的所谓鉴定会,这个新产品或者新香型就确定了,还是国家级的。”上述业内人士说。
“同时,企业在推出一个系列酒时,会注册多个商标,制作多种包装,然后自己进行产品分级,拉开价格差距,其实酒本身差别不大,工艺、品质类似,但价格能差上好几倍。”
目前这种集体涨价的现象,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为了稳定酒类市场的稳定发展,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经贸司、价监局共同召开白酒价格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茅台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苏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
此次会议主要就白酒价格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且要求行业协会以及白酒骨干企业起到维护白酒市场价格的作用,同时借以保障市场供应、自觉规范市场价格行为,不囤积居奇,不提前散布涨价信息,不集中“搭车”涨价,更不合谋、串通涨价,要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