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西雅图”的蝶变之路

标签:
转载 |
分类: 财经经济 |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1/09/19/20110919320304-1820.jpg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百川 崔伟西雅图是美国太平洋沿岸西北部最大的城市,它之所以名扬世界,是因为这里是波音飞机的故乡,并因此被称作“飞机城”。
在中国,也有这样一座城市,城市不大,却具备我国航空领域配套能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的工业园区,并因此被称作“中国的西雅图”。这就是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航空基地”)。
屈指算来,从2004年8月,航空基地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成立至今,也不过短短7年时间。2005年3月,航空基地正式启动建设。如今,航空基地已经完成华丽蝶变,从一片村野农田,到投资航空产业的热土;从一个神秘的航空小城,到中国民用航空产业的摇篮,并成为中国民用航空产业第一品牌。
打破原有体制
回顾航空基地的发展历程,成立之初时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原有体制的束缚。“中国航空产业的问题,首先是体制层面的,其次才是技术层面的。”航空基地党工委书记金乾生曾如是说。
面对原有体制的弊端,航空基地一成立就确立了“市场导向,国际合作,体制创新,军民互动”的发展思路,把“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到战略高度:一方面,打破原有体制的严格限制,加速推进军工研发制造力量向民用航空领域转移,让资源与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另一方面,引导私营资本投入航空产业,参与航空产业分工。
全球最大的8万吨重型模锻液压机项目在西安航空基地生根开花,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该项目由航空基地管委会牵头,打破体制限制,吸引私营资本参与——私营企业西安三角航空科技公司占50%的股份。
发展思路的确立,对航空基地的发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私营资本的活力一旦找到适宜生长的土壤,便以突飞猛进的态势茁壮成长起来。截至今年8月,航空基地入区企业348家,而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到85%。有长期研究开发区发展模式的专家认为,这一比例在国内是前所未有的。
构建全产业链
2006年9月,中国首家航空科技专业孵化器在航空基地正式启动运行。很快,这里便成为国内最大的航空专业企业孵化器,为进入航空基地的航空类企业及其他航空相关科技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平台。
这仅仅是开始,航空基地的目标是构建航空产业全产业链。金乾生认为,一个企业脱离了产业链,前方必定是死胡同;一个地区脱离了产业链,经济的崛起终将只是个梦想。事实上,航空基地在成立时就已明晰了“产业链构建,集群化发展”的发展理念。
在成立之初,航空基地管委会便确立了以“市场导向”来发展产业,把航空基地定位于推动中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引擎,特别是要扶持通用飞机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准确的市场定位,是构建优势全产业链的基础。
近年来,在中航工业一批整机研制企业的龙头带动下,众多中小航空配套企业开始向航空基地聚集,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在航空新材料、零部件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为整机研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西安航空基地积极筹建中小航空企业工业园,争取为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航空产业搭建更便利的平台。据了解,目前在西安航空基地,私营企业主要通过设备转包生产、生产延伸产品、提供配套服务3种方式涉足航空产业。
德国浦菲沃(西安)机械制造公司在这方面很有代表性。它是第一家入驻航空基地的德资企业,长期为波音、空客等国际知名航空企业提供配套生产,并融入了陕西航空产业链。从金融危机之后,其总部已连续两次在西安航空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利润从在欧洲时候的5%,短期内提高到了去年的45%。企业负责人马克说:“我们认为这样的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可以肯定,将来会有更多的一流企业入驻航空基地。”
事实上,诸多航空企业不断在航空基地聚集和细化分工,使得基地航空上下游配套产业逐步完善,企业盈利能力自然“大河有水小河满”。
据资料显示,目前,航空基地已基本形成了全国唯一的集飞机设计、整机制造、试飞鉴定、强度检测、专用装备制造、航空材料制备、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等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航空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建产业基金
任何产业的发展,资金来源都是避不开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原来的体制下,航空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其发展单纯依靠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毋庸置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航空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航空基地管委会对这一现实有很深的体会,因此,2008年便开始筹划建立航空产业基金。
经过广泛调研、咨询论证、方案制定和融资洽谈等大量前期准备工作,2009年5月12日,以航空基地管委会、基地发展中心、西安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北京实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陕西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为股东,以实收资本3亿元作为注册资本的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注册完成。一个半月后,基金总规模达300亿元的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西安揭牌成立。
业界专家认为,此举将突破我国航空产业发展单纯依靠国家专项资金的境况,可谓中国航空产业发展史上的“破冰之举”。
作为国家对航空产业重点扶持的投融资平台,该基金总额的60%以上将用于促进航空产业发展,致力于以股权方式对西安、哈尔滨、沈阳、成都、安顺等五个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内具有发展潜力的各类企业和项目进行投资。鉴于航空产业潜在的高速发展趋势和多数企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行业现状,该基金在为基金投资人赢取长期、稳定的高额回报的同时,也将为大量具有发展潜质的航空产业好项目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基地又一次走在了全行业的前面。
树立领域热区
再有一个月,2011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将在西安举行。
“通航大会的使命就是进一步推动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金乾生表示,“在成功举办2009通航大会的基础上,2011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是又一次新的突破和创新。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有望永久性落户西安,我们将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举办通航大会,使通用航空的概念渐入人心。未来的陕西、西安,必将成为通用航空领域最受关注的‘热区’。”
由航空基地策划并执行的2009年通用航空大会,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家具有代表性的通用飞机以及国内通航主流机型共85 架飞机参展,超过12万观众观看了飞行表演和航空设备器材展。会展期间,西安航空基地签约项目22个,投资金额达24亿元。而今年的2011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预计将有涉及20个品牌30个系列的近100架飞机亮相参展,其中包括塞斯纳系列飞机、贝尔直升机、欧直小松鼠、米-8直升机、豪客比奇C350、美国西锐、德国CT轻型运动飞机、钻石40、42系列飞机、美国索普轻型运动飞机、捷克EV-55、EV-97飞机、ELA-07S悬翼机等具有代表性的通用飞机。另外,此次大会预计签约项目25项,金额超过40亿元。
通航大会的目标是将“陕西航展”这个品牌做大做强。
正如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孙安会所说,通航大会对于陕西航空力量的昭示力、对于通用航空科技知识的普及力、对于通航产业项目的吸引力以及对于我国通航产业整体发展的推动力都是不容忽视的。
从上述2009年通航大会成果以及2011通航大会的预期来看,此言非虚。
在一定程度上讲,2011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将是航空基地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一大收获。“面向‘十二五’,西安航空基地总体规划思路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军民融合、实现重点突破’,在这个总体要求下,我们将下大力气加快培育和壮大航空制造、航空材料、航空维修、通用航空和飞行培训五大产业板块,以这五大板块为主,带动相关商业服务业的发展。”金乾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