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陕南大移民走进紫阳

(2011-06-10 09:44:00)
标签:

转载

分类: 主题策划
原文地址:陕南大移民走进紫阳作者:城经报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1/06/07/20110607251052-4280.jpg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晖

公路两旁的群山绵延不绝。一过秦岭终南山隧道,阳光似乎有了强烈的穿透力,将一切都照得透明而清晰。
  然而,这一片令人陶醉的美景并不是时刻都招人喜爱。进入紫阳后,依山而建的道路旁,依旧有去年洪灾过后被泥石流冲毁的房屋,残砖瓦砾似乎提醒着人们,那场令无数人痛心的灾难曾经发生过。
  “我们要在10年内,完成移民搬迁工作。”2011年5月27日,紫阳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高显    坚定并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此时,距离高显    走上扶贫岗位刚满一年。

山城之困

  这是一座山城。
  在万山综错、河溪密布的紫阳,汉江自西北至东南横贯全境,任河由西南向西北注入汉水。起源于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修炼之处,因其号紫阳,县名由此而来。
  这座依山而建的县城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拥挤,不过三四米宽的街道也要容得车辆通过,盘山而建的房屋根本谈不上“间距”一说,楼挨楼的现象比比皆是。“能挨着建就算很不错了,现在县城里连盖房子的地儿都很少了。”当地一位官员表示,紫阳现在缺的就是适合开发建设的土地,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商品房价格也飙升至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
  然而,这并不能使紫阳摘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这里山大沟深、人稠民贫。由于自然条件差、抵御灾害能力弱而带来的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不言自明。
  “紫阳县现在的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158人,可以说人口密度已经远远超出土地的可承载能力。而且,近几年的自然灾害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对今后的生活生产安全埋下了隐患,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发生。”高显    不无忧虑地说。
  去年的7·18洪灾使紫阳雪上加霜,那次灾难致使紫阳县25个乡镇普遍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过10亿元。
  “我们县上自然资源条件差,如果实施大规模的移民搬迁,这就可以从根本上将边远地区的、处在滑坡险段的、处在地质隐患的群众搬出来,根本解决这个问题。”高显    说。
  据紫阳县国土部门初步统计,该县居住在农村的群众约为28万人,70%以上的农户居住在高山或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宜居住地区,整体显现出分散、低矮、杂乱的村落面貌。
  “目前,关于搬迁的具体细则还未出台,市上只是要求各县摸底,并给出指导性的数字。紫阳县今年摸底调查的任务是3450户,13380人。”高显    介绍。
  紫阳县在征求乡镇意见后,将3450户分解到当时的25个乡镇,一个乡镇选取2个村来进行摸底,加之今年省上安排的两个整村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村庄,一共是52个村。“我们将3450落实到了52个村,之后开始了规划。”高显    说道。“截至目前,全县摸底调查32213户,132525人,占到目前居住在农村的人数一半。”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1/06/07/20110607261002-1630.jpg迁移之急

  在这个政府欲打造成“西部板材之都”的县城里,随处可见用石板做屋顶的房子,四面土墙,檩椽板石,在外人看起来原生态的乡土生活,在离紫阳约15公里外的蒿坪镇平川村,却显得并不是那样美好。
  破旧的石板屋顶,频发的地质灾害,恶劣的居住环境,使得平川村的搬迁迫在眉睫。
  村民李桂芳家的外墙粉刷得白白净净,迈过一道高高的门槛后,斑驳的阳光透过破旧不堪的顶棚照射下来,抬头看去,十几公分的大洞触目惊心。高高的土墙上挂着一块腊肉,粉色的门帘一角已经有些污渍。“现在还勉强能住人,已经算不错的了。”李桂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几幢土坯房经风吹雨淋已破旧不堪,穿过厅堂,后屋的景象更令人吃惊——土木结构的房屋,只剩下几道地基的痕迹,原先的房屋已不见踪影。“全在去年下雨的时候塌完了,现在成了大院子。”几只鸡在院子里跑来跑去,一条大黄狗看见有陌生人路过,警觉地吠了几声。
  “没有钱补房顶。下雨的时候,我只能带着一家老小躲在院子里。”回忆起房子垮塌的瞬间,李桂芳依旧记忆犹新。当时雨下得很大,整夜没合眼的她,看见哗哗的洪水涌进了房间后,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来不及穿上衣裤,冒着大雨本能地往外跑。当时她什么东西都没带,只是一把搂住小女儿,边跑边叫。
  听到李桂芳的叫喊声,丈夫慌乱地抱起熟睡的孩子拼命往外跑,这才躲过一劫。
  没有了院墙,街坊邻里变成了一家人。今年38岁的邱洪军与李桂芳是邻居,他家已经没有房屋,只留下了建造于百年前的木制门楼。无奈之下,他只得向别人借了六七万元,盖起了现在的三间平房。
“搬是想搬,但是没有钱,搬不起。”邱洪军还有80岁的老母亲,全家只靠兄弟在外打工贴补家用,“现在外面打工也不稳定,挣不到什么钱。”对于搬迁之后的生活来源,邱洪军满是忧虑,自从山上退耕还林之后,能种的地越来越少。他种的玉米、菜籽和土豆,每年的收入能有四五千元,但是近些年野兽越来越多,种好的苞谷多半都被野猪啃掉了。
邱洪军的情况算不上最差的。
“往出跑。”每逢夏季雨期,今年60岁的洞河镇云峰村村民李瑞喜只有这一种应对的办法。
  住在海拔1600米高的深山中的李瑞喜和哑巴老婆靠种茶叶、苞谷为生,一年收入不过两三千元,从家走到镇上有30多里路,要2个半小时才能下山,他只有逢镇上每个月赶集时,才会下来一次。“就算我种的茶叶再好,也运不下来。”李瑞喜所有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是自己背上去,对于搬到山下,他的心中尤为迫切。
“想赶紧搬下来,我现在老了,也整不动了。”常年的劳作使李瑞喜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许多。“从家到镇上的卫生所有25里路,生病这件事我从来都没想过,也不敢想。”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1/06/07/20110607261014-9700.jpg 新家之悦

  5月27日,天气晴朗,储成斌心中却隐约有几分担心。作为蒿坪镇镇长,他从去年“7·18”之后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除了灾后百废待兴的众多工作之外,他最担心的就是下一个雨季即将到来,村中仍有部分村民居住在山体滑坡地带,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移民搬迁迫在眉睫。
  蒿坪镇自古就是川道,地势较为平坦宽阔,这里也就成为了移民搬迁的理想安置地带。
  在双星村移民安置基地,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连村入户,一排排整齐的灾民新居,二层小楼,白墙灰瓦,颇有些徽式建筑的味道。
  河水缓缓地从村中流过,河道两旁青白的栏杆还是崭新的。据介绍,去年7·18洪灾过后,当地便将河堤重新加固并安装上了护栏,建起了坚固的便民桥。同时,镇上征了村里的120亩水田,用于建移民房。计划将住在沟里的居民整体搬迁出来。
  “去年8月征地,10月初动工。工程分为两期,一期259套房子,二期计划再建500套。到今年5月,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储成斌介绍。
  如今,已有部分村民搬到了类似于这样的新居里。近200平米的小楼内,各种设施十分齐备,“再也不担心下雨了。”刚刚搬进新房的唐庭兰说。
“镇上有矿业等资源,我们将移民安置融入城乡统筹发展中。”在蒿坪镇,陕煤集团富硒矿泉水开发项目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施工,储成斌表示,当移民搬迁到镇上之后,符合条件的村民可以去工业园区打工,解决后续的生活问题。
除了二层小楼外,蒿坪镇还建设了单元楼房,每户房屋面积约为80平米,均价为740元左右,这样一来,每户村民花五六万元就能买到一套属于自己房子。在资金来源方面,政府给予每户1.7万元的补贴,村民可向银行借款5-10万元,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资金压力。
  同时,按照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安置点,公共设施功能比较完善,社区中心、幼儿园、文化中心广场等一应俱全。“政策一旦出台之后,我们很快就能落实实施。”储成斌说。

http://www.ceeh.com.cn/html/news/2011/06/07/20110607102623_0.html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