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上海海事之“尽力帮助”与“尽力驱赶”
(2009-12-29 10:26:22)
标签:
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人道元元杂谈 |
分类: 语文专栏 |
文/本报记者 王文静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老人与海》
30岁的杨元元死了,花一样年龄的少女用极其痛苦的方式结束掉自己的生命。
海商法研究生的光环并没有慰藉她多舛的人生,更像是一种命运的回光返照。本以为考上梦寐以求的海商法专业,带上母亲读完学业后就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但这一切已随着她的逝去灰飞烟灭。
而悲剧的发生竟源于校方坚持要撵走无家可归的杨母,导致元元精神崩溃。
《背起爸爸上学》曾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电影中那个瘦弱而倔强的孩子背瘫痪父亲趟河去上学的场景,让我们感动不已。还记得是学校专门组织去观看,要求我们学习片中主角自立自强的精神,和对父母不离不弃的情感。
来看看,上海海事大学是怎样面对这个对亲人不离不弃,并自强不息的女孩的恳求。
元元多次向学校申请,说明情况,请求学校能够体谅其特殊情况,能让母亲暂住。但学校领导态度冷漠,先是说“没钱不应该来读书”,然后又给了一个永远没有兑现的“一定会安排解决”的口头承诺。元元无奈之下只能四处找房。在觅租还无着落时,学校突然强行撵人,明言禁止其母亲再进宿舍楼,连普通正常的探访都要受到“乡下人”的辱骂和“不发毕业证”的威胁,被逼无奈的母亲瞒着女儿坐在瑟瑟冷风中的学校礼堂前过夜!
就在8年前,2001年,无家可归的杨母拎着家什出现在武汉大学寝室前,没有校方的辱骂与驱赶,母女俩一张床侧身而卧。数月后,杨母住进了一间只有一张桌子的闲置房,学校也持默认态度。
同样是育人的圣殿,为什么武大能够容许,而上海法事就不行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上海海事大学应对之迅捷。事发后,海事大学随即发布了官方声明,振振有词地称已尽了一切能力帮助杨氏母女,急救和善后工作也是规范和人道的。我不知道在这些校园官僚的脑子里,人道是怎样定义的,让一位老妇在礼堂台阶上过夜是不是包含在他们的人道范畴。我不知道他们的所谓的尽了“一切能力”的“一切”又是如何定义的,其实,他们完全可以什么也不做——像武汉大学那样默许杨母在学校安身,杨元元就会好好地完成她神圣的学业。要我看,他们的“一切能力”,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地驱赶,再驱赶。
我想说,上海海事大学真的愧对“大学”两个字,因为他已经被一群没有“善心”的官僚所掌控。如果大学不引导人们向善,那会是怎样的可怕的将来!我们见惯了那些该当承担责任时发出场面话,什么尽力了云云。可谁会信呢?元元生前所背负的沉重的道德负罪感,难道不是那些“尽力了”的人给加上去的吗?
杨元元不堪道德重压而走了,而在这件事上,上海海事大学,你有没有感到道德压力呢,如果有,那么说明你们还有得救。如果没有,那就有些病入膏肓了。这应该不是耸人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