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后艺术家素描

(2009-11-19 11:43:32)
标签:

80后艺术

柳昱东

城市经济导报

文化

分类: 文化艺术

文/图  寻卓越

 

柳昱东的工作室,位于纺织城艺术社区。而他本人的作品,也曾在该社区举办的“西安青年艺术家联展”之中备受关注。80后艺术家素描


 

工作室是间一百多平米的厂房,里面隔出了两个小房间用来居住,其余的宽敞空间就成为他艺术创作的场所。工作室微显凌乱,一个角落里放着几个刚做好的硅胶人体,靠着一面墙的架子上摆着很多创作中的作品。户外的纷纷大雪衬得这间宽阔高大的工作室有些冰冷,相比之下,小客厅则充满温馨。就是在这间小客厅里,一种围炉夜话的氛围中,柳昱东谈起了自己的人生、艺术和生活。

 

结缘雕塑

柳昱东1984年出生在甘肃省庄浪县岳堡乡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村里每年到了七八月农闲的时候,都会有人家自己烧制瓦片。制瓦时的黄泥成了柳昱东儿时触手可及的玩具。各种随意捏出的形象,可以说是他艺术生涯的第一堂课。小学之时,他开始迷恋画画。没有人教,就临摹课本上的插图。他还记得父亲总是疑惑他的笔记本为什么用的那么快。

高中之时他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美术班,考美术院校成为了他高考的目标。高三后,他决定去兰州学画。但兰州美术班两个月的求学生涯无法让他满足。为了祈求更大的进步,他尾随一个在美术班临时代课的西安美院的学生到了西安。

一天出门,他发现同楼的一个房间门大开着,一个学生正在用泥做雕塑。不断被塑造的黄泥让他越看越觉得有趣,于是他大胆求教。在与这位美院学生的细细攀谈之中,他发现雕塑是一个更适合他的方向。
“那时觉得做雕塑不就是用黄泥嘛,自己家里穷,上大学时可以省很多材料钱。”他笑着说,然而他摸摸身边几百块一立方的硅胶,“这已经是做雕塑中非常便宜的材料了。”他旋即摇摇头,苦笑了一下,像是在回忆那时自己的天真。

在那位美院学生的悉心指导下,他开始学习雕塑。两年之后,他终于如愿成为了西安美术学院的一名学生。

进入大学后,来自农村学生几乎共有的内向性格使得他寡于交往,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图书馆中度过。大三之时,两年的磨合后,他在新的环境中逐渐从容。在同学的引导下,他开始接一些活来做。不断的锻炼和积累最终有了收获。毕业的那一年,他的雕塑作品《挣脱》被北京今日美术馆收藏。

以自己的意义生活

毕业后他在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让他过上了相对宽松的生活。然而,他也逐渐察觉到自我的迷失。难道自己学艺术就是为了这份衣食无忧的工作?不断地思考和寻觅让他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状态越来越感到不满意。

半年后,他毅然辞职去了北京。在那里,艺术家沈少民的指点让他的生命开始了重大转折。

回忆当时的情景,柳昱东说,沈少民对他讲,“你基础不错,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本就喜爱沈少民艺术作品的他开始重新去思考那些艺术作品所蕴藏的作者的思想。一席深刻而饱含诚意的谈话让他重新明白了艺术的意义之所在,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之后他与沈少民的交往中一直在不断探讨艺术的意义与创作的思路。而今,他说,沈少民是迄今为止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艺术家。

在现今的他看来,他所想创作的艺术作品一定是以人文关怀为最终的主题。一件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思想的呈现,它或是表现人类文化的终极主题,或是对当下社会的问题做出一个呈现。而艺术对当下社会最直接的作用,就在于提出问题这一能力。

2007年,纺织城艺术区开始筹建。宽广的空间、良好的采光以及低廉的租金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落户。柳昱东也很快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自己真正的艺术生涯。

短暂的喜悦过后,柳昱东发现一个工作室的维持并非如自己想像中一般容易。现在他每周有三个早上要到附近的一家民办高校授泥塑课,其余大部分时间用来完成从博物馆和一些公司接到的艺术品订单。闲暇的时间他方能开始自己的创作。

“无论如何总要先维持自己的生活”,他笑着说道。最窘迫的时候,他过年甚至都不敢回家。“我没钱给村里的那些小孩子发压岁钱。”虽然他很明白过年最大的意义在于亲人的团聚,而父母也根本不会在乎他每年能赚多少钱,但他不愿去面对周围邻里的眼光和闲话。“我很多时候能够超脱,能够以自己的意义生活,但是村里人的看法却是我一直没办法去忽视的”。

尽管生活依旧艰难,但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满意。“现在至少可以安定地生活下来,有了明确的方向。我知道自己该去做一些什么。闲暇就想想自己的创作,看看书”。他的生活或者还很拮据,但从未有一刻,他会感到空虚。

当记者问及他的理想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他说他希望生活能宽松点,自己可以专心做自己的创作。

最后,他加上一句:“我希望自己能健康、自然地活着”。

 

痛苦不仅仅是痛苦本身

解构一件艺术品的诞生

 

柳昱东现在的一个创作已经进行了两年,两年后,这个创作依旧未能以完整的作品形式呈现出来。

“明年四五月份吧。大概在那个时候就可以完成了”。谈到自己的这个创作,他如是说。

而到明年四五月份,离他开始萌发要创作这一件作品的时间已经整整三年。三年一件作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是难以想像的,不禁让人想起了古人的十年磨一剑。

产生要创作这一作品的动机,源于2007年他在参加一次诗歌爱好者的聚会。聚会中有一位朋友讲述了自己在大学期间陪同朋友去医院做“人流”的经历。因为种种原因,她得以在手术室亲见了“人流”的整个过程。短短不足半个小时的经历让她的灵魂产生极大的震撼——他们是在谋杀生命!讲述时她激动地说。那一过程在她脑海里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以至在讲述时,激动悲悯的神情深深地打动了柳昱东。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决定将“人流”作为下一个艺术品的创作主题,“因为这关乎生命,社会需要一种对生命的珍视”。

为了产生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他必须通过搜集资料来透视这一社会现象。通过朋友的朋友,他找到医学院的手术教学片。还到医院坐到“人流”的手术室门口,一天、两天、三天……去观察去做手术前后人的神情,并凭借服饰来判断她们的年龄、身份。日常生活中,他开始留心“人流”广告出现的地点、场合以及时间。另外,他还找到专业的医学书籍反复研究。

在对这一现象有了具象的认识以后,他开始构思作品的形式。他曾赴北京,请教于当代艺术的某著名评论家。因为他们那往往能够有更好的创意。同时通过邮件与自己的朋友以及一些艺术家讨论这个问题。

整个作品的表现形式几易其稿以后,最后的方案跟刚开始的截然相反。起初,他希望通过一种唯美的手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如通过母爱、生育的意义来唤醒人们对生命美好的认识,以使人们重视到这一问题。但他的一个朋友认为,“很多时候,你不让中国人感到痛,他是不会把手缩回去的。”这句话彻底改变了他的思路,放弃美的狡猾感染,而是用最为残酷和直接的手法,还原那一现场来直指人的灵魂。

80后艺术家素描

这之后的具体呈现方案也三易其稿,现在他终于开始准备最后的各种器械和材料,准备在未来的半年最终来完成这件艺术作品。

谈到自己将要完成的作品,柳昱东不无感慨。他觉得,一件艺术作品无论如何,也只能是完成了提出问题这一个步骤。而其

 

后这一问题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得以最终的解决,是他无能为力的。但作品所反映出的方方面面显然都太值得去思考,如学校教育对生理卫生课程的淡漠;医生的道德问题等等。

他只希望作品挖掘出社会中许多问题的本质,让人们能够知道、能够正视那些社会问题。“如果有一个家长,一个年青人,看到我的作品能够明白堕胎的痛苦,能够对生命产生一定的敬畏。回去后能教导给子女,或是分享给朋友,那我这一件作品也算是有其价值了”。

“痛苦不仅仅是痛苦本身”,柳昱东如是说。

 

                          (本文发在20091116期《城市经济导报》B叠文化版)

                    网站原文地址:http://www.ceeh.com.cn/shows.asp?id=5987

 

欢迎艺术家 书画家们联络本报

联络邮箱:ygl@vip.sina.com

在线QQ:784074909

电话:029-88198222-801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点击:城市经济导报 http://www.ceeh.com.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