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代玉器赏析

(2010-04-12 10:48:08)
标签:

杂谈

编者按:中国人与玉,有着天然的情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也是一部玉的历史文化。中国历史上的汉代大气磅礴,空前兴盛,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的朝代,汉代玉器也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徐州是两汉文化重要的发梓传承地,历史所留“汉玉”璀璨无比,以至于当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玉器的时候,不得不以崇敬的心态和仰视的目光,来欣赏前人们给我们留下的绮丽瑰宝、、、、、、、、、唐风先生的《汉代玉器赏析》值得一读,本期开始连载,以飨藏友及广大爱好汉玉的读者。

 

 

 

汉代玉器赏析(一)

汉玉:在中华玉文化历史具有特殊地位           

中国人与玉有着天然的情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也是一部玉的文化历史。

中国的汉代,大气磅礴,空前兴盛,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的一个朝代。汉文化承春秋诸子百家鸣,经战国争雄秦一统;袭南部中国以屈原为代表的神话、浪漫文风;聚北部中国孔子思想的理、礼、秩序,可以说,汉代的文化汇集南北而集大成。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在汉代得以形成和确定。由此而来的汉语、汉服、汉人、、、、、一直延续至今。

汉代的玉器也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至于当我们研究中国玉器的时候,不得不以崇敬的心态,仰视的目光,来欣赏前人们给我们留下的绮丽瑰宝。搞收藏的都知道,汉玉(有的时候也称之为“战汉”)是高古玉器与古代玉器的分界点、里程碑。汉代玉器在中国的玉文化历史上具有着高山仰止的地位。

之所以这样,我认为,首先源于汉代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所独有的作用与地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成型于汉代。两汉时期400年的历史,奠定了汉文化的民族基础,使汉文化成为我们中国文化的符号。其次,汉代的政治、社会、伦理、道德的诸多因素,尤其是儒家学说地位的确立,构筑了汉代玉器丰富的内涵。最后,是汉代的疆域辽阔,西域是归属之地,有大量精美的和田玉来源,原材料好,再加上雕琢工艺精良,品种繁多,在中外玉器史上的地位突出,便有了“汉玉”之称。其时,国势强盛,中原同西域的交通来往方便,玉材来源很丰富,玉器由此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仅品种就多达7300余种。

所以有人研究说,汉代玉器是中国玉器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堪称“巧夺天工、精美绝伦”(杨伯达语)的汉代玉器使得中国的玉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顶峰。

汉代玉器赏析(二)

汉玉:从楚王陵出土玉器看两汉神韵            唐风

徐州地处华夏文明的两河——长江、黄河两大河流之间的位置,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点。这方土地山川形胜,物华天宝,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古韵悠远,独具魅力。悠悠5000多年的历史,留给古城徐州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浩繁的历史胜迹。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两汉400多年,留下了为数众多、极富品位的汉代文化遗存,精美绝伦的玉器便是其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徐州“汉玉”体现着自然灵蕴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让徐州无愧于国家“两汉文化发源地与荟萃之地”的盛誉。

徐州周围群山环绕,遍布汉代古墓。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江苏省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了闻名全国的金缕玉衣等珍贵文物二千余件,还有相当数量的玉器,不仅玉质好,雕工精,堪称“巧夺天工、精美绝伦”(杨伯达语),器种有杯、卮、璧、瑗、璜、珩、戈和各种玉饰珍品130余件。反映出汉代楚国制玉业十分发达,代表了我国汉代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该发现被评为1995年国家十大考古发现之首。荣获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这批出土的玉器被誉为“天工汉玉”,是汉代玉器的杰出代表,现藏于徐州云龙山下的博物馆。

就全国来说,徐州博物馆目前辟有国内唯一的汉玉专题展室,其馆藏的汉代玉器质量高、数量多、种类全,在国内堪称一绝。这里有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用料最为上乘、工艺最为精美的金缕玉衣,有玉龙、玉璧、玉戈等礼器,有玉豹、玉熊、玉卮玉杯等观赏实用器,还有玉枕头玉棺等稀世珍品,一件件精美绝伦、价值连城的汉代玉器,无论是选料还是雕工,都令人叹为观止,不忍离去。

精美绝伦的天工汉玉魅力无穷,吸引着四面八方人们的眼球。鉴赏家钱汉东先生在《盛世说玉》书中有题为“在徐州赏金缕玉衣”的文章,写道:“我对徐州怀有特别的感情,已去了十来次,每次到徐州总要到博物馆走走,去看看让世人为之惊叹的大汉文化代表之一的玉器,从中获得诸多信息和创作灵感。”钱先生认为:“去徐州古城,看楚王汉墓,赏西汉美玉,必将给今天的人们留下深深的思索。超凡的构思,精湛的刻画,智慧的凝聚,深邃的内涵展现给我们一个时代沧桑的画卷,启迪我们用更浓重的笔墨书写绚丽的人生。”——这是一个域外文化人的徐州汉玉的真实感受。

汉代玉器赏析(三)

汉玉:折射当时的道德理念与社会风貌           唐风

中国的玉器反映着中国历史时代的发展。西汉时,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汉武帝首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开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三纲五常”的封建流行开来,这在玉器上也有着鲜明的反映。

汉代玉器反映着儒家伦理,玉器体系中不仅有诸如六瑞,六器之类的礼器,以君子之道的配饰也得到了倡行。此外,汉代玉器在品种上还呈现出多样化,如大量的实用器具出现,是当时的贵族及上层社会奢侈生活的写照,反映出权贵、富贵的生活心态。另一方面就是丧葬用玉,折射出了当时“事死如生”的社会厚葬习俗。人们对玉具有很高的崇拜与迷信程度,以至发展到了后来此种风气延伸,形成了畸形,丧葬玉的品种和数量的极度膨胀。

徐州出土“汉玉”就是当时社会的道德、风俗的写照,其特点之一是数量丰富。现已发掘的徐州汉代王侯贵族墓葬几乎墓墓有玉,仅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便达200余件套,占该墓文物的十分之一;目前,全车国现的53件玉衣中,徐州就有12件,占全国出土总量的22.4%。

特点之二是品种繁多。组合完整的丧葬用玉、规整肃穆的礼仪用玉、琢磨精致的装饰用玉、丰富多彩的生活用玉:纹饰华丽的玉质兵器、栩栩如生的玉质动物、惟妙惟肖的玉人,汉代所有玉器品种几乎应有尽有。

特点之三是质地优良。在徐州出土的汉代玉器中,最为受人尊崇的新疆玉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的玉质坚硬,色泽温润如脂,用这样的材料雕琢出来的玉器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特点之四是雕琢精湛。许多王侯墓出土玉器工艺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们设计巧妙,线条流畅,底子平滑,转折有序;既有线雕、浅浮雕,也有圆雕、透雕,特别是钻孔、抛光技术,令人叹为观止。

钱汉东先生对徐州“汉玉”这样评价:“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玉衣和玉器,博大精深,造型生动,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称国之重宝”。

汉代玉器赏析(四)

汉玉:类分礼仪玉、配饰玉、实用玉、葬用玉        唐风

玉由巫至礼,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自西周,周公致力于制礼作乐,“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见《周礼·春官大宗伯》),诸侯觐见天子须执玉以朝,说据当时的玉是有严格的尺寸标准。

儒家学说十分推崇组合垂饰。到了汉代,随着王权政治走向统治地位,玉又增加了一层尊贵的权利地位的象征意义,玉归属于皇权。至此,玉文化已经融人国家的典章制度之中,达到了中国古代其他分支文化难以企及的至尊地位。

礼仪用玉:汉代的礼仪用玉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除了《六器》、《六瑞》的璧、璜、珩外,还有戈、戟等等,徐州狮子楚王墓出土有玉璜九十余件,如此数量,上海博物馆马承源研究员认为这在“全国是第一次发现”,其中的龙纹玉璜则被称为是“独一无二的国宝”。

佩饰用玉:历史上佩饰玉发展到了两汉时期,呈现出系统化的格局。若按佩挂部位分,有垂直悬挂之佩和人身侧面挂佩两大类;按功能来分,则是组合垂饰、类兵器饰物和人形垂饰。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出土的成组佩玉,由14件玉器及金珠组成,自上而下高达1、7米。类兵器饰物也即“剑四件”,人形垂饰主要是玉舞人。

实用玉器:有耳杯(羽觞杯)、玉卮(盖杯)玉盏、玉樽、玉枕等。两汉时期实用玉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型陈设玉器增多,如座屏、案等,这也反映了治玉水平的提高。具有代表意义的还有玉玺,1968年咸阳出土了吕后的“皇后之玺”受世人注目。《汉官旧仪》中“皇后玉玺与帝同”的真实性由此得到证实。

厚葬用玉:西汉初年葬玉先是流行“九窍”玉器(即一对眼盖,一对鼻塞,一对耳塞,一片口含,一件肛门塞和一件生殖器塞盖),当时的人们深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九窍玉器的流行,不仅导致了王公贵族、富贵人家的相互攀比,还直接催生殓服,使用“玉衣”。历史记载及考古证明,玉衣是汉代独有的现象。

汉代玉器赏析(五)

汉玉:空前绝后的独特葬制“玉衣”        唐风

历史记载及考古都证明了,玉衣是汉代独有的现象。

葬玉的历史悠久。早在商代,殷墟墓的妇好死后“口含珠玉”,表示当时的生者不忍见死者“空口而去” 。西周时期的“敛尸”是“以组穿联六玉沟壕之中……,珏在左,璋在右,璜在足,壁在背,琮在腹”,当时以为如此随葬“取象方明,神之也。疏壁,琮者,通于天地”(《周礼·春官·典瑞》)。

西汉初行的玉衣,是由春秋战国时期死者入葬使用的“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演变而来。最初,缝缀玉衣的是金丝,称“金缕玉衣”,供帝王死后殓装。《西京杂记》有记载,曰:“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武帝匣上皆缕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为蛟龙玉匣。”  

玉衣使用的范围逐渐扩大,并且分金、银、铜、丝4个等级和类型,称“金缕、银缕、铜缕、丝缕”。目前,国内已出土的有20多套。其中:

*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了“金缕玉衣”,报载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金缕玉衣”,由4000多块玉片连缀而成,且均系和田玉,玉片晶莹剔透,堪称绝品。是目前发现质量最好的玉衣。据考证,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主人应该为西汉初年的第二代楚王刘郢客或者第三代楚王刘戊,下葬年代为公元前175年或者前154年。

*1968年河北满城出土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两套“金缕玉衣”,分别由2498及2160块壁、璜形白玉片连缀而成。

*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银缕玉衣”用去2600余块玉片,800克银丝。

*广州南越王赵昧的“丝缕玉衣” 由2000余快玉片组成。

这几套保存完整的玉衣,制作工艺的精细,它从造型设计始,接下来选料、开片、钻孔、磨制、抛光、编号、拉丝,一直到编缀成衣,共9至10道工序。每套玉衣均由头罩,脸盖、上衣、裤筒、手套和鞋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构成玉衣的玉片上均有穿孔,玉片形状有方形、长条形、梯形、三角形、璧形、弧形、舌形、圭形等。有的玉片上刻镂柿蒂纹或几何云纹。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有—种比较特殊的凸字形玉衣片。另外,徐州子房山西汉墓出土一件玉面罩,由眼罩、鼻罩及面饰组成,缝缀于织物上。

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耐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才下令禁止这种习俗。

在此补充一点,玉衣的真正名称应该是“玉匣“、“玉押”,这在历史书中均有出处。玉衣的叫法是1968年河北满城考古发现时,革命群众上报到中科院郭沫若的时候,为了与旧文化划清界限才叫做玉衣。

汉代玉器赏析(六)

汉玉:承袭君子古风的玉剑饰       唐风

汉代玉器中,最具古君子风度的是玉剑饰,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品类。玉剑饰由包括玉剑首、玉剑格、玉璏和玉珌。
剑首:平面呈圆形,正面雕纹饰,背面有孔。按纹饰分三型。
a式:正面略呈喇叭口形,外围纹饰为勾连纹,内圈为柿蒂纹。
Ⅱ型:扁圆柱体,浮雕两条缠绕的螭。
Ⅲ型:异型剑首。斜梯形扁平体,截面为椭圆形,两面浮雕出五只螭虎及云纹。
I型:格体两面为素面。
Ⅱ型;格体两面阴刻简化的兽首及云纹。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剑格,在阴刻兽首两侧各透雕一只凤鸟。
a式:格体两面浮雕螭虎。
b式:格体一面为浮雕的螭虎,另一面为阴刻云纹。
I型:素面无纹。
a式:阴刻勾连纹或涡纹。
Ⅲ型:璏面浮雕螭虎纹。
I型:素面无纹。
a式:中部刻涡纹,四周饰变体云纹。
b式:刻饰简化的兽首或云纹。
a式:珌体两面均浮雕数只螭虎。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珌上,还浮雕出熊等兽类。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的—件玉珌,下部为透雕,上部为浮雕,纹饰为螭虎和凤鸟。
b式:一面浮雕螭虎纹,另一面为阴刻兽首和云纹。
汉代玉器赏析(七)

汉玉:千载幽鸣贯两界的玉蝉(玉晗)      唐风

玉晗(玉蝉)——有据可考,玉蝉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周代以后逐渐增多。早期商代的玉蝉线条简单有力,蝉背双翼直线分开,头部刻画均为大圆眼;从西周中晚期开始,蝉背双翼各自独立,用两条弧线表现。春秋战国时期起,玉蝉造型逐渐繁复,趋向于写实性和形象化,战国、秦汉时的玉蝉的双翼上还出现了纹饰。

古人在观察蝉蜕的过程中,认识到蝉入土为幼虫,出土成蛹,周而复始,以至无穷。正如人逝后的灵魂,飘离而去,又开始了新的生命。人们期盼借玉的精气和蝉的生命力,达到灵魂再生的目的。成蝉长鸣不息,称为响物,故把玉蝉含在逝者的口中,是为含蝉。

其实,玉蝉有三种用途,一种是佩蝉,其特点为顶端有一象鼻孔或直孔作穿系绳用,玉蝉挂件多佩戴于项际和腰际;二是冠蝉,古时达官贵人嵌缀于帽子中间以正衣冠,冠蝉的孔是由顶部到腹部贯一直孔,或在腹部打一象鼻孔供缝定之用,这种玉蝉又称为“貂禅”;还有一种用途就是作为玉含敛葬。这类含蝉一般是没有穿孔的,其形状也简单。个别的含蝉也有带孔,估计可能是其主人生前所佩,逝后随葬又作为含蝉的。

徐州楚王陵汉墓出土的两只刻琢精美且有穿孔的玉蝉,就是用作佩戴的饰玉,即所谓的“貂禅”。后又作为殉葬之物入土,由此得以完好保存至今,使我们有幸能够欣赏到西汉皇室诸侯所佩带的精美玉蝉。(见玉蝉图片1、2、3)

汉代时期也有一种造型非常简练的玉蝉,刻琢手法简洁明快,非常洗练,并形成一种特有的造型模式,故有“汉八刀”之称。唐宋以后含蝉极少,玉蝉大多作为佩蝉使用。明清时期的玉蝉常仿照战汉时代玉蝉的形制,其造型大小不等,更趋丰富和多样化。

至今玉蝉仍然是玉刻饰物的常用题材,是现代人们喜爱的玉器挂件。 

汉代玉器赏析(八)

汉玉:千载幽鸣贯两界的玉蝉(玉晗)      唐风

 

玉辟邪的制作,始于汉代。玉辟邪的出现一方面是受我国原有异兽神话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时西域有许多关于异兽的传说流入东方,西域一些动物也被带到中原。《博物志·异兽》记载:“汉武帝时,大宛之胡人有献一物,大如狗,然声能惊人,鸡犬闻声皆走……虎见此兽则低头著地……而此兽见虎甚喜,舔唇摇尾,径往虎头上立,因虎面,虎乃闭目低头,匍匐不敢动。”《后汉书·班超传》中也说,“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贡奉符拔狮子。”这些异兽送来中原,深藏宫苑,很少有人见到,经过辗转相传,到成为玉器艺术表现题材时,就被神化为有翼之兽,人们便称之为“玉辟邪”。辟邪本不是动物名称,徐陵《齐国宋司徒寺碑》:“摄乱以定,辟邪以律。”辟邪指辟除邪祟、邪说。由于神话、民间传说中的异兽往往都被赋予祥瑞、忠勇和先知的本性,如《续博物志》所说:“崇丘山有鸟,一足、一翼、一目、相得而飞……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犬白鸡,可以辟邪”,所以人们索性称这些异兽为“辟邪”(也有称之为“天禄”,或称之为)了,进而以为使用这些具有神异传说的异兽玉雕(玉本身也被人认作有灵性的神物),更能表现出祥瑞气氛和神灵本性,异兽、异鸟在玉雕中就成了长盛不衰的题材。

汉代玉器赏析(九)

汉玉:典雅玉带钩      唐风

玉带钩(带钩又称“师比”、“犀比”)考古证明,它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的年代,最早是游牧民族服饰——“胡服”上使用的饰物,有铜质、玉质的。春秋战国至汉代是带钩在中原的流行时期。由于当时人们束身大多是革带或绦子(丝线编织的扁平带子),带钩作为连接的饰件,形状既实用又洗练,

汉代玉带钩造型饱满。后代器型逐步细长,以龙头造型的俱多,其他还有鸟首形、马头或其他兽头形作钩首的(见图)。

 

 

 

徐州博物馆藏楚王陵玉器看汉代玉器之神韵与特征

汉代玉器赏析与考据——兼谈徐州楚王陵出土西汉玉器之神韵与特征

(时间:2009年10月18日;地点:二届神工奖、中福古玩城)

   

李维翰  徐州玉器制作商会名誉会长、知名玉器鉴赏家

 

汉代玉器,承上启下,蔚为大观。因为政治与历史的原因,其中的玉衣最为著名,且空前绝后。除此之外,还以玉璧、玉璜、剑饰、铺首、玺引、玉辟邪、玉鸠仗首等繁多的种类而著称。

  

汉代玉器,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礼仪器玉、配饰之玉、实用皿玉、厚葬用玉

1、礼仪器玉——璧、琥、璜、戈、戟、铺首和S龙佩

自西周,天地六方的璧、琮、圭、璋、琥、璜;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见《周礼·春官大宗伯》)。到了汉代,随着王权政治走向统治地位,玉在继续发挥尊神事鬼功能的同时,又增加了一层尊贵的权利地位的象征意义。《六器》、《六瑞》的璧、璜、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还出现了玉礼器的戈、戟、铺首和S龙佩等。(见图片)

2、配饰之玉——觹(冲牙)、剑饰(首、格、偎、必“标”)、带钩、舞人

我国的佩饰玉发展到两汉时期,呈现出系统化的格局。若按佩挂部位分,有垂直悬挂之佩和人身侧面挂佩两大类;按功能来分,则是组合垂饰、类兵器饰物和人形垂饰。

儒家学说十分推崇组合垂饰,所谓“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徽角,左宫商。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五锵鸣也”(《礼记·玉藻》),指的就是组合垂饰的佩带,并将为什么要如此佩带的原因解释为“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现在看来这种解释牵强附会。因为任何人作如此佩挂,行动上都会受到限制,想不当君子也不可能。但在汉代,人们不但相信这一套,而且流行组合垂饰。且玉佩的组合还要依佩带者身份不同而异。垂饰的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代,到现代。

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出土的成组佩玉,由14件玉器及金珠组成,自上而下高达1。7米。而一般的组合佩饰仅五六件玉器,上部为环,环两侧有二冲牙,中部系一绳,绳上吊一玉璜,璜下又一冲牙。

玉觹(冲牙):最早为远古先民解扣子的工具。一头带尖,另一头雕有动物造型,以后演变成为佩饰。

玉剑饰(首、格、偎、必“标”):作为类兵器挂饰,是战国时期沿袭下来的。汉代时期的玉剑饰一般为四件组合。

玉舞人:玉舞人战国事情就有。汉代的是在玉牌上刻出来的女人歌舞造型,画面紧凑非常精美,材料为青白玉,质地精良。

3、实用皿玉——杯、卮、盏、樽、玺

耳杯(羽觞杯)、玉卮(盖杯)玉盏、玉樽

玉玺——在1968年咸阳出土了吕后的“皇后之玺”(见图11)之后,重新受世人注目。据报道,这颗玺印还是咸阳市韩家湾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在田沟旁偶然拣到后,上交给国家的;高仅2厘米,四方形,边长2。8厘米,重33克,通体晶莹,有螭虎纽。对秦汉玉玺,过去以为已无存人世,这颗“皇后之玺”出土便成了稀世之宝。《汉官旧仪》介绍,“秦汉以来,天子独称玺,又称玉,群臣莫敢用也”。当时,天子一人六玺,印文:皇帝之玺、皇帝信玺、皇帝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天子行玺。皇后也有玺,“皇后玉玺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它的真实性由此得到证实,并且也使我们能领略到二千多年帝王玉玺所表现的精湛工艺。

此后,1983年广州象山南越王赵昧墓中又发现2枚帝王玉玺。尺寸相同,均高1。7厘米,面宽2。3厘米。其中,一枚青黄色玉料,螭虎纽,白文豪刻“帝印”两字;另一枚黄白色玉料,覆斗纽,阴刻豪文“赵昧”两字。

这些汉朝帝王印玺的发现,对秦汉以来礼义制度和封建集权制的研究,具有着重要意义。

4、厚葬用玉——“缀玉面幕”、“缀玉衣服”、玉衣(玉匣、玉押)、玉豚(握猪)、玉晗(玉蝉)

历史记载及考古证明,玉衣是汉代独有的现象。

葬玉的历史悠久。早在商代,殷墟墓的妇好死后“口含珠玉”,表示当时的生者不忍见死者“空口而去” 。西周时期的“敛尸”是“以组穿联六玉沟壕之中……,珏在左,璋在右,璜在足,壁在背,琮在腹”,当时以为如此随葬“取象方明,神之也。疏壁,琮者,通于天地”(《周礼·春官·典瑞》)。

到了西汉,先是流行起“九窍”玉器(即一对眼盖,一对鼻塞,一对耳塞,一片口含,一件肛门塞和一件生殖器塞盖,见图),当时的人们深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九窍玉器的流行,不仅导致了王公贵族、富贵人家的相互攀比,还直接催生“高招”,推崇出时兴死后殓服,使用“玉衣”。

玉衣(实为“玉匣“、“玉押”文革时期郭沫若1968年提出玉衣)——西汉初行的玉衣,是由春秋战国时期死者入葬使用的“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演变而来。最初,缝缀玉衣的是金丝,称“金缕玉衣”,供帝王死后殓装。《西京杂记》有记载,曰:“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武帝匣上皆缕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为蛟龙玉匣。”  

玉衣使用的范围逐渐扩大,并且分金、银、铜、丝4个等级和类型,称“金缕、银缕、铜缕、丝缕”。目前,国内已出土的有20多套。其中:

*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了“金缕玉衣”,报载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金缕玉衣”,由4000多块玉片连缀而成,且均系和田玉,玉片晶莹剔透,堪称绝品。是目前发现质量最好的玉衣。据考证,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主人应该为西汉初年的第二代楚王刘郢客或者第三代楚王刘戊,下葬年代为公元前175年或者前154年。

*1968年河北满城出土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两套“金缕玉衣”,分别由2498及2160块壁、璜形白玉片连缀而成。

*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银缕玉衣”用去2600余块玉片,800克银丝。

*广州南越王赵昧的“丝缕玉衣” 由2000余快玉片组成。

这几套保存完整的玉衣,制作工艺的精细,它从造型设计始,接下来选料、开片、钻孔、磨制、抛光、编号、拉丝,一直到编缀成衣,共9至10道工序。每套玉衣均由头罩,脸盖、上衣、裤筒、手套和鞋组成。

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耐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才下令禁止这种习俗。

玉豚(握猪)——

玉晗(玉蝉)——有据可考,玉蝉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周代以后逐渐增多。早期商代的玉蝉线条简单有力,蝉背双翼直线分开,头部刻画均为大圆眼;从西周中晚期开始,蝉背双翼各自独立,用两条弧线表现。春秋战国时期起,玉蝉造型逐渐繁复,趋向于写实性和形象化,战国、秦汉时的玉蝉的双翼上还出现了纹饰。

古人在观察蝉蜕的过程中,认识到蝉入土为幼虫,出土成蛹,周而复始,以至无穷。正如人逝后的灵魂,飘离而去,又开始了新的生命。人们期盼借玉的精气和蝉的生命力,达到灵魂再生的目的。成蝉长鸣不息,称为响物,故把玉蝉含在逝者的口中,是为含蝉。

其实,玉蝉有三种用途,一种是佩蝉,其特点为顶端有一象鼻孔或直孔作穿系绳用,玉蝉挂件多佩戴于项际和腰际;二是冠蝉,古时达官贵人嵌缀于帽子中间以正衣冠,冠蝉的孔是由顶部到腹部贯一直孔,或在腹部打一象鼻孔供缝定之用,这种玉蝉又称为“貂禅”;还有一种用途就是作为玉含敛葬。这类含蝉一般是没有穿孔的,其形状也简单。个别的含蝉也有带孔,估计可能是其主人生前所佩,逝后随葬又作为含蝉的。

徐州楚王陵汉墓出土的两只刻琢精美且有穿孔的玉蝉,就是用作佩戴的饰玉,即所谓的“貂禅”。后又作为殉葬之物入土,由此得以完好保存至今,使我们有幸能够欣赏到西汉皇室诸侯所佩带的精美玉蝉。(见玉蝉图片1、2、3)

汉代时期也有一种造型非常简练的玉蝉,刻琢手法简洁明快,非常洗练,并形成一种特有的造型模式,故有“汉八刀”之称。唐宋以后含蝉极少,玉蝉大多作为佩蝉使用。明清时期的玉蝉常仿照战汉时代玉蝉的形制,其造型大小不等,更趋丰富和多样化。

至今玉蝉仍然是玉刻饰物的常用题材,是现代人们喜爱的玉器挂件。 

三、汉代玉器所具有的独特神韵和精湛的技艺特征

我们应当以历史的发展,社会的演变,来认知玉器的形制、纹饰的演绎。来认知玉的独特灵性,从认知玉的独特灵性和这种灵性所张扬出的审美价值。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玉器所独有的神韵和精湛的技艺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和田美玉质地美、规正大气形制美、神奇迷离意境美、精湛琢磨工艺美

杨伯达: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质量之精,都超过了以前的汉墓。玉器造型属于西汉早期风格,部分可以到战国,如玉冲牙、镂空大玉璜、玉龙等,而剑格、泌等则为西汉风格。总体上说,这座墓的玉器处在战国到汉代的过渡期,真正的汉代工艺到武帝以才定型。另外,各诸侯王的玉器都有自身的特点,表明他们有自己的玉器作坊。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三分工具,七分手艺”,说的就是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汉玉的工艺十分精致。所表现的题材也十分广泛和富有神韵。

璧纹(谷纹、席纹、乳丁、蝌蚪)、玉豹、玉熊、玉铺首:

四、汉代玉器对后世以及现代玉器的启示作用

徐州楚王陵西汉玉器,以实物反映出2000多年前的汉代时期,楚国当地精湛的制玉技术水平和发达的制玉业。对我们研究汉玉的技术和艺术,有着特殊的意义。汉代玉器的纹样图形,一直对后世有着大的影响。

清代的乾隆皇帝对汉代玉器特别推崇,专门在造办处设仿古,仿汉玉器。值得注意的是,汉代与清代所相同的是,疆域辽阔,都对西域有控制。时的与清时的疆域

汉代玉器所包含的艺术元素,一直运用到今天。如海派玉雕许多大师的作品(苏州蒋喜等),经常运用的辟邪、螭龙、璧纹图形,都具有汉玉的元素表现。

中国的玉雕以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方艺术”。那么,古人是怎样制作出这些精美绝伦的珍品的?这是我们今天的治玉人应该很好研究的问题。

 “玉不琢不成器”,可见玉能够成为器,工是不可或缺的。一块美玉只有经过琢玉艺人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般的琢磨,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传统的琢玉机械——水凳,只是一个“架子工具”,依靠自身人工脚踏传递的动力,旋转起铁制金属磨头,拌着“解玉砂” 辅以水来磨玉,这样研磨的速度慢,仔细察看留下的痕迹,可以看出工具的磨痕与相应的转速;民国时期的玉雕技艺仍然如此。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电动力驱动的“水凳”,大大提高了工具头的转速,但仍然需要拌“解玉砂” 辅以水来磨玉,明显的提高了功效;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造钻石粉末电镀工具头的出现,催生了现代的无级变速高速玉雕机的问世,玉雕技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速旋转的钻石粉工具头像充满魔力的宝剑,锋利无比,削玉如泥,在大大缩短工时的同时,既无情地淘汰了传统的技艺,也创造出许多新的雕琢工艺手法。20世纪90年代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的工艺运用到玉雕工艺之中,如超声波振荡、喷沙压摸成型、慢滚震动表面处理等等,给原有古老的玉雕技艺带来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尽管如此,辨玉取料,构思设计,雕琢操作仍然是靠人来完成。

所以,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评价、欣赏玉雕工艺。古代的工艺与今天的不可同日而语。古人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五、关于汉代玉器的仿古、仿制问题

汉玉具有如此魅力,历史上就代有仿制。据考证,玉器仿古,古来有之。从宋代起,仿造就层出不穷。之所以仿古玉器历代都有这么大的魅力。其原因就在于有需求,有市场。

历代仿造古玉的工匠,不事声张,不夸夸其谈,只在那默默地揣摩,用心来融化那古情古意。目前,从技术工艺上来讲,可以仿的十分到位。“仿到极致且当真”。

对古玉,尤其是汉玉,如果进行鉴定的话,有三种情况:一是大开门,一眼货;二是表面特征不明显;三是“真赛假”,拿到手里一般人不敢认。

古玉改作——古玉改作不容易被识破,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玉大件,器型完整者总是凤毛鳞角,改作者尽量按原来器物的造型及纹饰改做成零星小件,或对残器进行补整,使其独立成件。

古玉后雕——指利用未成器型或器型不规整,雕琢不精的古玉进行加工。将素面的或一面有纹饰一面素面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纹饰。素面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等古玉器都是被选用较多的器物。

这就使得古玉辨伪十分复杂。况且,玉器不同于青铜、瓷器的仿制。从材料上讲就有区别。

另外,对古玉的辨别,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够下得了结论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杨伯达先生就坦然说过:“故宫博物院藏有3万件传世古玉,该院几代人作过辨伪,至今仍未结束。”国家顶级的博物院尚且如此,何况民间收藏!近十年来,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一些藏品的断代真伪,也是在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认识之中。所以,有的时候,想搞清楚一件传世古玉的来龙去脉是很难的,甚至是做不到的。

在当前,由于市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仿制者专门针对鉴定的特征仿,而且仿的到位。囿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一些学者专家成了不敢面对传世文物和非科学发掘出土物的“唯坑派”。

对于玉器,特别是古玉的收藏,我同意2008年10月华人收藏家大会上有的学者的观点,收藏既然是一种个人的文化行为,那么,这种行为的根本在于文化。从收藏的角度来讲,有价值的就可以收藏。有必要把收藏从考古中剥离开来。

此次的中国上海第二届“神工奖”,设立仿古奖,体现了海纳百川的精神。

我认为,有的时候,玉器的断代是必要的,比如是什么时代的纹样、款式、特征等,代表着特定时代的风貌,也能够做到趋同。而真伪,则不是那么简单,有的时候需要反复论证、探讨,有的时候难以形成定论。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真伪的问题?面对真伪我们应该把握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笔者以为,就民间收藏而论,应该根据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根据唯美唯精的原则,来确定价格。真品比之仿品,价格当然是两回事。在此强调的是,不能够简单的把价格与价值相等同。价值不是简单化的价格。试想,如果这件东西你是爱不释手,那有必要一定去辨明真假吗?你能辨别的了吗?谁又能够辨别的了呢?只有搁置争议。有的时候,有争议是好事情,越辨越明嘛,

所以,有的资深的收藏家就提出,对一些藏品没有必要去辨别真伪,也无法辨别真伪。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真品与仿品,就在这相互不断的比拼之中,竞攀上升,给人带来挑战、疑惑、兴趣、探究。目的在于长见识。

还是启功先生说的好,鉴定古董,就是讲道理。我体会,就是用缜密的逻辑思维来进行推理判断。不在于对错,而在于过程,在于思辨的依据运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