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钱统治》书摘  安得广厦千万间2

(2010-02-05 09:38:22)
标签:

财经

就算不忽悠,北京、上海无论如何发展也别指望几年内超过纽约、东京,凭什么相信北京、上海房价泡沫可以无限继续?难道世界上只有北京、上海土地供给有限,纽约、东京发展了几百年,最后都混成土地供给无限了?

房地产泡沫,终将破灭,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照样如此;美国如此,日本如此,中国也不可能例外。

听到这个答案,大家先别欢呼雀跃。

再重复问一次刚才的问题,房价会碰到天花板吗?其实,大家更想问的问题是,房价一定会下跌吗?所以,才把问题改为“泡沫会破灭吗”。

这完全是两个问题,所以,才要分开来回答。

之前,有很多人回答过这个问题。

从2004 年起,就有很多人在不停地呐喊,房价一定会降,一定会降……

结果是,房价虽然偶有调整,却一直在升,一直在升……

所以,有人断言:房价,不会降。

第二个问题,不能这么问。正确的提问应该是,房价为什么在涨?

大家一定很奇怪,房子还是那个房子,除了个把人,哪怕在县城买套房子都要耗尽普通人几代的积蓄,还得再欠一屁股债?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人开始给我们讲道理,就是那两个著名的老太太:一个中国老太太,一个美国老太太。据说美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新房,临终还清了贷款;中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蜗居,临终攒钱买了一套房子,却没机会再住进去了。

结论自然是,要学美国老太太,不做中国老太太。

故事很有道理,前提是偷换概念。

贷款买房,条件是你能贷得起,也不至于为还款节衣缩食,最后还得能还得上,而且既然是老太太,购房范围就应该扩大到全民。比如,子女教育、吃喝拉撒,指望在生活费里省点银子出来买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不需要列举一系列数据证明房价已经高到什么地步,或者证明房价是否已经过高,相信大家的切身感受就是最好的结论。

记得中国有个长盛不衰的情景戏剧,叫做《我爱我家》,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国人对家庭的习惯:国人早就习惯于被固化于土地,更希望被固化于家庭。

美国居民源自新大陆移民,漂泊可以是一种习惯,贝克尔甚至可以在《家庭论》里用数学公式证明“成家、结婚、生子”的收益、成本。因为,对西方经济理性来说,这些确实都可能以成本收益来计算。

中国,不是美国。

对国人而言,家庭不是可有可无的经济损益,而是一个必需品,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开始和最终归宿,房子则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北京、上海是全国最繁华的地区,所以,大家都会在这里买房,房价应该涨。

有人说,省城是全省首善之区,全省的人都会向这里挤,所以省城房价应该上涨。

有人说,地市的有钱人都会往市里挤,所以地市的楼价应该只涨不跌。

县城的人说,全县的人都会往县城里挤……

以此类推,村里大致只有一两个小卖部,小卖部本身可是区域商业中心,所以,小卖部周边房子的价格应该照样飙升。

最后一个逻辑荒谬吗?如果荒谬,凭什么又认为前面几个逻辑不荒谬?莫非中国有钱人实在是太多了,连乡镇的房子都被有钱人炒起来了?

中国房价飙升的背后,另有其因。

房地产,尤其是所谓高端楼盘、中心地段应该高价,这没错;甚至多数人都不应该在繁华闹市区购买房产,这也没错。不过,如果连县城、乡镇的房价都在飞涨,中国人口再多,也没到这个份上吧?

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全国各地都是地方。

经济发展和高楼并不绝对成正比,如果城建过度消耗资金、限制需求,楼能起多高,经济发展就有多缓慢。

无论国家还是家庭,很显然,钱就这么多。

都去买房了,其他的所有事情,就必须排队。中国的房子再漂亮,也只能是本地人买、本地人住,指望全国各地住满外地人甚至老外,还不如指望变形金刚莅临中国更现实。

说穿了,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并无半分创新,房价涨跌不过是财富分配游戏,“天下之利,必有定数”。

然而,对国人来说,家,是缠住你心的根,是远离时永远的回程票。如果一个社会,尤其是绝大多数人都要为房产付出几代人的积累、背负几十年的债务,整个民族莫非都在为地产这一个行业而负债?

年轻人,尤其是刚刚进入城市的年轻人,他们没有过多的积累,也就必然会对整个城市望而却步,如果对任何一种希望都望而却步,整个城市、整个国家的希望又在何方?

然而,他们,才是未来社会的中坚。

有人说,住不起市区,可以住郊区,住不起郊区可以住廉租房,廉租房都住不起,还可以住地下室……

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精英。高房价把年轻人压进了地下室,如果所有人都终日为栖身之所在打拼,那国家还能有多少未来可言?

普通人的未来才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不是恰恰相反!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之所以是礼仪之邦,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文明准则,而维系儒家文明的,说到底是每一个国人的家庭。

如果多数人、多数家庭,都游离于整个民族文明底蕴之外,铮铮汉唐铁骨又将何存?

争论其实已经没有意义,必须让地产业恢复理性,把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动力还给创新。

这样,民族和国家才会更有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