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与人类文明(第五章-6)
(2009-11-12 18:19:53)
标签:
财经 |
罪过丘山
如果说张居正后半生为明朝鞠躬尽瘁,是对的。如果说张居正是一个高尚的人,那肯定是错的。任何人都有高尚和卑劣都有两个方面,只不过方向不同而已。张居正栽赃、贪污、包养情妇、腐化堕落,据说他的轿子要几十个人抬,里面连厕所都有,属于超标坐车。不过,这些事情好像不算什么错误,他最缺德的地方,在于炮制文字狱。
撞到张猛人刀刃上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心学弟子。
二程之后,理学与心学的分歧一直存在,张居正时代,心学已然超越了理学。明初理学家吴与弼、陈献章后来都遵循了心学,到明代王守仁手里,心学出现了新的气象。
王守仁最初也崇尚理学,据说他曾对着一根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结果什么也没格到,却因得罪刘谨被发配龙场。又据说,一个寂静的晚上,王守仁在龙场忽然悟道,完善了系统的心学体系(史称“龙场悟道”)。
世界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整体,此外并没有朱熹所谓的天理,人欲就是天理。人人都可以成圣,只要你按照天理(本心)去做就可以,也就是所谓的“致良知”。
跟着,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人心要与天理一致,行为要合本心,当然也会合天理。
临终前,在“天泉论道”中,王守仁却留下一个疑问:如果人心无善恶,那物、行就该无善恶,如果人世间终究有善恶之分,那心就有善恶。天泉论道之后,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发展出“泰州学派”,心学理念在此一览无余,也解决了这个疑问。
泰州学派的格言是“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格物就是吃饱穿暖,这就是圣人之道。做好世间每一件是事,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人心本无善恶,有善恶的,是行。
在泰州学派的理论中,我们终于看到了儒家学说冲破了董仲舒创立的今文经学: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农民种田是为吃饭,有饭吃,农民才会卖力;学习是为了做官,有官当,才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就是天道(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治田之必力;为学者利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治之符)。
泰州学派“天赋良知”、“四民异业而同道”、“工商皆是本”不是“天赋人权”的穿凿附会,这是中西文明发展中第一次殊途同归。如果泰州学派关于天泉论道的回答成为儒学正统,儒学发展可能是另外一种途径。
遗憾的是,王守仁的徒孙中出了一个叛逆性人物,何心隐。
何心隐(1517~1579)出身望族,1546年江西乡试第一名,是当年江西省高考状元。1553年何心隐散尽家财创办“聚和堂”,1560年师从程学颜(王守仁再传弟子),1562年出京游学。何心隐在北京曾见过一次张居正,然后断言“此人必当国,当国必杀我”。此后,一语成谶。
何心隐主从社会结构层面思考心学问题,显然比王艮高出一筹,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高出纲常伦理,但这是理学绝对不能接受的。
张居正对此不满,而且是很不满。
在泰州学派思路指导下,心学弟子出现何心隐一类的人物几乎是必然的,这些狂生办了很多书院,从来不教朱程理学,而是整天讨论类似于性解放之类的问题,公开攻击张居正,要求别人节俭,自己却放纵声色。
张猛人愤怒了,我连皇帝都敢管,还管不了书生。1575年,张居正毁私学,关书院。一夜之间全国的书院全都关门大吉了,万历七年(1579年)9月2日何心隐被湖广巡抚王之垣杖杀于狱中,时年六十三岁。
前一篇:沧桑金融与人类文明(第五章-4)
后一篇:沧桑金融与人类文明(第五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