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与人类文明(第三章-3)
(2009-11-04 14:06:53)
标签:
财经 |
二
开元通宝
唐朝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世界各地华人至今仍以“唐人”自居。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不可磨灭。这个时代,确实值得中国人骄傲。唐朝鼎盛时期,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原粮产量是4524市斤,一直到1978年这个数字仍未被超越。如果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那就看一看现代相关数据:清中叶,也就是所谓康乾盛世,这个数字为3127市斤;1949年,这个数字只有1150市斤,1978年也只有2214市斤。
公元626年,李世民导演了玄武门之变,他是唐朝最优秀的皇帝,职务座右铭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身,犹割股以啖腹”(《贞观政要·君道篇》)。
与杨坚一样,李世民同样是偶然。
不仅李世民,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 明君和清官都是偶然的,因为偶然,所以才值得纪念。只要没有人能制约弗远无界的权力,这种偶然和必然将永远存在。在权力集中的制度下,必须靠近权力中心,手段肯定是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制约的权力又怎么会产生明君和清官?
李世民之所以能这么想、这么做,是因为他少年并不得志,因为不得志才了解民间疾苦,因为了解民间疾苦才知道自己不能胡来,个案不能推广。
现在,让我们看看唐初的货币吧。
“开元通宝”是唐初货币,往往被认为是贞观盛世的代表。实际上,“开元通宝”是李渊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所铸,属于非计重货币,10枚为1两、1两等于10钱的衡制即源于此。这种货币终结了西汉以来的五铢钱,中国货币由计重钱转为非计重钱。
开元通宝用于小额支付,说白了就是零钱,使用者主要是自耕农。
但是,开元通宝并没有满足小农需要。原因很简单,官府铸钱没什么收入,铸一贯钱(1000钱)大体费用在900钱左右,稍有不善就会赔本。不挣钱,官员缺乏动力。此时,私铸货币又有了新的理由,官府铸钱不够用,就得自己铸。出土货币证实,唐初流通中的钱,很大一部分是私铸的货币,恐怕当时私铸现象就已经非常严重。本来,私铸货币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价上涨,可唐初物价却平稳的出奇。
原因在于李世民挑动农民自发脱离士族,成为自耕农,自耕农多了,钱就不够用了,物价也不会涨了。
中国封建王朝的根基从来就不是地主和豪强,相反,皇权始终对这些人始终保持着警惕,毕竟他们才有能力挑战皇权。中国封建王朝的根基是农业,确切的说是自耕农。
不过,李世民登基时全国只有200多万户,而隋朝鼎盛的时候有900万户(公元609年)。到不是战乱把人杀绝了,而是自耕农托籍于士族门下,不接受统计。当然,也不纳税。
之所以这么判断,因为户数减少多的地方往往是富庶地区,也就是河北和河南两道。这两个地区的士族最集中,资料说明,士族一点都没有减少。也有人统计,唐初两道分别只统计了人口的15%和10%(《剑桥中国隋唐史》),其实,凭士族数量就可以判断漏报人数,他们是不会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当隐士的。
无论怎么判断,对李世民来说,这个数字都是不能接受的。
李世民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法子,鼓励农户从狭乡迁往宽乡,去狭乡的男丁授田一顷,老人、残疾人授田40亩。作为代价,自耕农要向朝廷纳税服役,这叫租庸调。
授田,吸引力很大,一次搬迁弄几十亩地,值得。
授田、狭乡迁宽乡,说白了跟拆迁差不多,把农民从富庶地区迁到偏僻地区垦荒。即使如此,总算有了自己的田地了,农民很满意。依附士族的农民少了,税收上来了,士族的力量削弱了,李世民也很满意。
结局似乎很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