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桑金融与人类文明(第二章-6)

(2009-11-04 13:56:29)
标签:

财经

逝去的贵族

“士”本是春秋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人,能游离列国,当然有钱,有钱才能成为集权者的统治基础。士族靠分权而存在,适合于春秋战国,秦汉集权下他们逐步成为没落群体,但此时士族已成气候,集权不可能骤然割断传承千年的体制,秦朝立朝不过十几年,士族依然很兴盛。西汉“士”已经成为地方豪强的代表,“士”同时也代表儒生,因为只有富家子弟才有可能读书。士族终于取得了世俗权力,虽然时间很短,却演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愚蠢的一幕。虽然,西晋司马炎培育皇族势力,士族得失急骤、生死无常,但杨氏当权后,士族再次取得阶段性胜利,随之而来,魏晋南北朝却演化为鲜明分权色彩的士族体制。

并非皇权并非不希望集中,实在是皇权存在的时间太短,东晋以降王朝更迭频繁,皇权还没有时间形成权威,为维护自己地位皇权必须依靠最强的现有势力,这个势力就是士族。

于是,士族有了自己的空间。

士族靠祖荫进仕,皇权对其没有绝对约束力。也正因为如此,消耗了士族子弟的进取心,因为他们的权威来自门阀,虽然不排除个别人有本领,但大部分不太靠谱。这到不是说士族子弟一无是处,门第传承,士族世代以儒生自标,号称读圣贤之书,让他们去干具体工作实在是为难了。士族更适合于清谈玄学,诗词歌赋,优美的南北骈文就出自这帮无聊人物之笔。士族子弟从心底里看不上“俗务”,对公文照例署名,最离谱人甚至连自己干什么都不知道。此时,中国在集权与分权之间犹疑,如果士族战胜皇族,中国演进体制中可能就会出现多元化格局。

最终,皇权战胜了士族,制度路径走向了集权。然而,士族渐渐消失,是有必然的理由的。

即使士族在东晋巅峰时期也没有取得地方自治能力,不管在中央位置多高,地方领地多大,都没有领地行政权和税收权,对他们来说只能收租而不是收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士族没有能够获得与皇族长期抗衡的能力。

在集权国家,出现一个猛人并不困难,这个猛人也有可能在军事上消灭所有对手。不过,消灭所有对手并不等于可以建立帝国,他还必须有控制帝国的能力,才能实现专制。军事上打倒敌人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建立控制帝国的制度,进而形成自己的权威。只有这样,他的优势才能巩固下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另外的强者挑战。打到所有对手,不能建立控制体系,结果是流寇(历代农民起义)。

隋唐以降的科举实际凭皇帝一人决断,虽然寒门子弟靠科举进仕,但科举不可能挑战皇权。官吏所有的能力来自皇权,只有依附皇权才能获得权力,甚至他们自身个人生杀予夺也掌握在皇权手中,挑战皇权的唯一方式就是成为另外一个皇权。

士族就此消失了,从此中国历史上再没有贵族。取而代之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围绕在皇权周围的封建官吏,他们比士族更加寡廉鲜耻、聚敛无度。从这一点上讲,这个时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

究竟怎样评价这种制度演进,我们无法回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