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桑金融与人类文明(第一章-8)

(2009-11-04 10:23:42)
标签:

财经

铜臭的由来

    汉室终于灭掉了王莽,刘邦九世孙刘秀当上了皇帝。

    与常识相反,刘秀登基后并没有颁行五铢钱。道理比较简单,因为王莽时的大泉、小泉虽然十分繁复,却是一个搂钱的好办法。好办法当然不能废弃,先凑合着吧。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史书中没有刘秀之后的铸币记录,直到中平三年(186年),这个时候已经轮到汉灵帝刘宏当家了。

    刘宏是个生意人,就是买卖比较特殊:倒卖官位。

要说刘宏祖上就曾干过卖官的营生,不过那时也就是小打小闹,卖个把爵位,最多与官吏平起平坐混个脸熟(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刘宏却发展到卖司徒,也就是宰相。

    他曾把司徒的职位以500万钱卖给晋州望族崔烈,收钱交货的时候却后悔了。在册封典礼上说“悔不少靳,可至千万”,我怎么半价就卖给你了。崔烈的儿子没有领会父亲做官大人的深意,却赋予老爹官职一个流传千古的名字:

    “铜臭”!

    卖来卖去,刘宏的天下被搞的很不太平。

    终于有一天,一个叫张角的人爆发了,他可不是一个简单人物啊。陈胜吴广拉杆子造反,目的很直接:你富我穷,用暴力平均一下,是可以理解的。张角就不同了,因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声称自己可以去祸消灾,为造反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等到信徒过几十万的时候,张角在京城散发传单“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意思其实很简单,跟董仲舒也差不多:现在该老子做皇帝了。

    我们不评论张角起义的先进性和他到底代表谁,张角创立太平道确实开了一个的先河:将神与现世融汇一体,以神的力量号召民众,神的意思是只求当世,不问来生。不知道张角是否真见过太一之神仙,估计他是没见过,否则也不能以神自居。至于张角是否能替代神灵向人类赐福,那还得看你的造化。刚出道的时候张角靠卖大力丸为生,如果你死掉了,那证明你就是魔鬼,死了活该;如果侥幸活了下来,当然是张大仙的法术高强。

    向神性求得生之欢,人性会替代神性,如果神性便是人性,那神性又有什么意义。太平道教,便是中国道教的起源之一。

汉代的借贷

    汉代最早的信贷记录是开国皇帝刘邦留下的,严格说起来那时还是秦末。当年刘邦混的很不怎么样,常常在当地酒馆赊账,至于最后是不是还了,实在没人能说清楚,这也算是一种商业信贷吧。

    第二个本书记述的信贷记录,刘邦的角色同样不光彩。

    高祖十一年秋(公元前189年),刘邦率军征讨黥布叛乱,留下萧何看家,突然一天刘邦嘀咕,“萧何不会把我取而代之吧”(彼可取而代之),于是派人回汉中看看萧何在干什么。

    萧何见到来使,立时明白了刘邦的用意。于是他在汉中故意赊买土地,说白了就是不给钱抢人家土地,很霸道。萧何大概是第一个以贪财向君王说明没有异志的人,虽然后来很多人用着不是很灵光。

    是啊,有异志的话就不用贪财了,直接把天下贪了。

    在刘邦赊酒,萧何赊土地的两个事情里,我们看到汉初应该就有商业信用存在了。这里不想歌颂王侯将相,总拿帝王将相做例子,实在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都是王侯将相,“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没错的,可史籍记载下来的都是狗熊。

    对了,民间信贷记也有记载,不过是高利贷,而且是皇帝去借高利贷。

汉代高利贷的规模应该已经很大,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王之乱。动刀动枪需要钱啊,可景帝当时很穷。随行的贵族和将领只有向长安高利贷资本借款,高利贷者被成为“子钱家”,本金被成为“子钱”。人家吴王号称“金钱在天下者”,你却要借钱打仗,胜败未分,子钱家不肯借钱出来。

    本来吗,你要是输了不仅要损失本金,搞不好还要把命搭进去。

    此时,长安无盐氏显示了自己的魄力,向出征军队借出千金。七国之乱平定后,无盐氏获得了十倍利息(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什倍),从此发家(用此富爵关中)。

    皇帝本人也有信贷记录,也就是官方借贷。

    中国皇帝得在小民受灾时施恩,以表示自己眷顾民生,方法就是向小民借款,汉朝之前就已经有这样的记录,但语焉不详。《汉书》的记载就比较明确了,《汉书》中“赈(振)”和“赈贷”是两个意思,“赈”是指直接赈济,“赈贷”则指放贷款。这也难怪,子民都受灾死了,皇帝想抢劫也没地方了,其实死掉到不怕,就怕不死拉杆子造反,这才是最糟糕的。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山东(今华山以东)发生水灾,水灾之后恢复地力需要几年时间,长时间赈济成本很高,于是刘彻把70万灾民迁徙到会稽,衣食由朝廷供给,迁徙后生产工具由朝廷赊贷。

这是汉代文字记载最大规模的借贷。

    看到典籍中记载的赈贷措施,大家不要由此以为“皇帝爱民”。今文经学中皇帝受命于天,但在诏令中永远只能看到他们对小农虚伪的爱,在史籍中对皇帝连篇累牍的歌颂中,我们也看到了小农对皇帝恐惧的爱。

    皇帝最爱自己的权位。

启蒙的幻灭

    汉帝国终于在黄巾军旗中湮没了,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汉朝不过是500年,却终结了一个时代。

    如果说春秋战国孔子的祖先崇拜是人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个时代就转换为人对人的恐惧。在货币层面(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完整意义的金融),先秦时代是生产与交换的完美结合,世俗权力既没有达到统一,便不可能以权力约束货币流通。齐刀、楚贝、秦布交相辉映的背后是中华先民对财富的渴望与追求,这种追求虽然会公然诉诸于武力,然而并不可耻,因为春秋五霸之间的征伐,同样也是自身经济进程的竞争。

    那个时代不可能指望有文明的战争,何况战争本身就不怎么文明,走出茹毛饮血时代,将战俘作为奴隶总比直接杀掉祭司鬼神更好。征伐中,锋利箭簇的背后是双方经济进程的竞争,这一过程对世俗权力和居民都存在公平性。世俗权力为了获得经济实力必须减轻掠夺,因为居民也可以选择迁徙。可耻的是以世俗权力牟取财富,孔子云“君子耻言利”即指此。

    嬴政征服了六国,建立了没有竞争的世俗权力,并试图以权力意志取代经济中自由流通的货币。由此,货币变为权力牟取财富的手段,货币争辉的图景也变为毫无生气的方孔圆钱。

    在这里,没有竞争。

    你有能力,我就收买你;

    你不听话,我就囚禁你;

    你不服从,我就杀掉你。

    无论是秦半两、三铢还是大小泉,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通过铸币聚揽财,杜绝与权力竞争。当货币寄托了世俗权力妄想,便无法承载经济进程,货币的经济作用最终也将在权力统治下幻灭。

    在以生存为主要目的的秦汉时代,权力开始主宰经济进程,自此中国历史开始缺乏竞争制约,也必然使世俗权力从创造转换为掠夺。当掠夺超过极限,小农接近灭亡,就会演化成为暴力反抗。暴力反抗以破坏为手段,摧残世俗权力,同时也摧残经济进程,而每一次暴力反抗中最先遭殃的就是商品流通。

    从此,我们进入了一个权力周而复始的怪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