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剧场---记忆中的408
魏红
我们家是1965年到408的,我记忆中最初的露天剧场只是一片幕布,荧幕两边有些低矮的平房,最初对它有印象的是六五年的某一天晚上当我们在露天剧场看电影时,因为我太矮看不到,我的四姐就试图帮助我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但始终没有成功,后来旁边的一位“大人”(成人男性)便建议将小板凳放在凳子上然后我再坐上去,我的四姐回答:“这样后面的人就看不到了”,当时那位大人无比感慨的夸奖和赞美我的四姐人虽小却懂得为他人着想,
当然我特别为四姐骄傲,觉得四姐特别伟大,也一直以为她就是个大人,直到多年后我才明白其实当时的她只有10岁。
等我人到中年以后,我便会很注意看10-11岁的小女孩,并且边看边想其实10多岁的小女孩还真是很小啊,可是我那个时候觉得我的姐姐特别棒,她要带着我去看病,带我去所有我需要去但自己又不能去的地方。
记不清文革是否已开始,有一天放映《清宫秘史》,后来才听说只有成年人方可进去看,因为我们楼上的瘌痢疾的票被收了但人却被赶了出来,而我可能因为个子小吧便被裹挟在人群中混了进去,我对这个电影只有几个镜头的记忆:小李子帮老佛爷梳头将梳下来的头发偷偷地卷在了袖子里;珍妃像是在生鼎炉?并一边唱着歌,后来皇帝便站在她的后面非常欣赏她的样子,然而不幸的是珍妃最后不得不跳井了,那口井也是有稍微远距离特写镜头的,可是我心里挺难受的,因为我觉得珍妃很漂亮况且皇帝又那么爱她(遗憾的是所有演员的名字我从来都不知道),回家后还问我妈为什么珍妃被逼跳井,老娘回答的大意是珍妃聪明能干会助皇帝一臂之力,所以慈禧不容她。
六六年上小学以后基本上是和住在一起的邻居加同学去看电影,可是那个时候的电影天天都是纪录片《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有的时候看得实在太困但又舍不得离开,生怕走了以后又会有故事片放映,常常是实在困的着不住了便将凳子放倒趴在凳子上睡一觉再接着看,后来我的爸爸笑着说:“你要不去的话电影就不会开演了!”
(实事上爸爸很担心我回家太晚不安全)
后来便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的巡回放映,其中《地道战》中老钟叔和汤司令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永恒记忆,而《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当然是俺们的男神啊!
只是这期间我们家已被赶到老三栋住了。
有一天晚上我和小娜(杨培)等小朋友去看电影,非常意外是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第一遍散场后大概是看到很多人没有动,我们也就没有走,后来就又放映了一遍,当时的我们简直高兴极了,好不容易有电影看而且还是外国电影并且还了两遍,当然还有第二遍放映时进来的人要买票我们却不用,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待回家后才知道我的爸爸和二姐看我久久不归便跑到电影院来找我,现在想想虽然那已是文革期间但比现在还是要安全很多的
大概是七三年以后,有一次放映《古刹钟声》,由于荧幕后面的西厂门?东厂门?马路上的灯光太亮,电影基本看不清,我只记得最后当田汉拌演的大概是一贯道的头目从躲藏的山洞跑出来得意的说完他们是“命大、福大、造化大”后——便被庞学勤等英雄人物给一网打尽了,之后不久便有了水泥砌的幕布不再受灯光的影响了。
后来便有了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其中有个能挣600公分的胖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等,还有阿尔巴尼亚的《海岸风雷》,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后来智慧的国人便将当时的电影归纳为:中国的新闻简报,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的搂搂抱抱,最有意思的是我跑回家很得意跟爸爸说的时候把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说成了”没头没尾”,后来是爸爸帮我补充完整的。
我还记得文革前看过《甲午风云》,但我只记得永远的邓世昌——李默然披着红色的披风,手持宝剑?站在甲板上最终下令要和日本鬼子同归于尽的镜头,但我已想不起这是在大连还是在408看的了。
露天剧场的舞台我最初的记忆是看白映辉(厂里的人都叫她白央辉,我记得有人告诉我这是陕西话读音)演的刘三姐,具体内容我已不记得了,只记得刘三姐最后一个漂亮的亮相将大概是国民党军官给击毙了。
后来是看芭蕾舞剧《白毛女》,当然还是白映辉演的上半部,她边唱边跳,那时的我看着她想,这位演员太厉害了!居然还可以一边唱一边跳,至少我没有感觉她很累的样子
而且她长得很漂亮,身材又好,唱和跳都好,哎呀好厉害呀!
下半场换成了一位应该是名为小邓的上海姑娘,这位上海姑娘个子不高但是动作很麻利,可能是60车间的,好像跟我三姐还是同事。
后来便是咱们子校上演的《红色娘子军》,党代表是李尔利的哥哥李尔青扮演的,但我印象更深的是高大东这位南霸天,因为他的个子很高,披着个大黑袍(如蒋介石披的那个物件,想不起来中文是哪个字)拄着拐杖,腿翘得非常高,似乎是向后半躺着进场的,整个舞蹈我就记住这么多。
因为我家住的离学校近,我们常常放学后在学校玩,有时候看到后来被招到省歌舞团的几位学姐对李尔青很是厚爱:将他的自行车扪心拔了,之类之类的,现在想来都是在情窦初开的年龄,再加上李扮演的是英雄人物,应该算是疯狂的粉丝吧。
前段时间电视里在演三线工厂的变迁,后来我给老娘打电话得知408属于小三线,现在回想这一切我很为父母骄傲,我们的父母们都很平凡,他们是真正的新中国建设者中的螺丝钉,当年的他们都是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分配,没有任何讨价还价,很不容易。
最后感谢郭志这幅画带给了我们所有的回忆,谢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