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香积寺位于杭州市拱墅区香积寺巷,京杭大运河畔卖鱼桥附近。据《西湖游览志》和《武林梵志》记载,当年寺门前的大运河,每天千余船只往来交通,晚上灯烛通明,是杭嘉湖一带信教群众从运河到灵隐、天竺朝山进香的必经地。历史悠久,被誉为“运河进杭第一香,湖墅市井风情地。” 成为杭州运河十景中的“香积梵音”。
香积寺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原名兴福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更名为香积寺。元朝末年,香积寺毁于大火,寺院后来屡兴屡废。据《仁和县志》(卷十二·明嘉靖年已酉年本)记载,香积寺在明洪武辛亥重建,至迟在嘉靖已酉年(1525年)又“寝为旷野”“埽迹无存”。又据雍正本《浙江通志》载,至迟于成化年间,香积寺又重建,此后一直香火繁衍。从《湖墅小志》卷三的记载中可知香积寺毁于何时暂不可考,但至少应在清道光初年以后。
香积寺石塔的第二层东面腰檐下有“大清康熙癸已季春吉旦弘法沙门实澄新建”题刻,推知香积寺石塔应建造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香积寺石塔原有东西二塔,1963年,香积寺石塔列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至1968年,东塔在文革初期被毁,西塔硕果仅存,1989年12月12日,香积寺石塔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西塔是按照遗存之西塔,在西塔西面于2000年复建。如此原西塔成为东塔。而新复建石塔成为西塔。香积寺亦于2009年复建。
香积寺石塔形制相同,均为七级八面仿木构楼阁式实心石塔。塔高12.5米,重八十吨。除二层以上的栏杆用青石外,余皆为湖石构筑。香积寺石塔仿照灵隐寺双塔建造,但腰檐明显缩小,结构手法和浮雕与灵隐寺双塔截然不同,独具特色,是清代初年石塔建筑的代表作品。塔体逐层收分,整体修长挺拔。塔基为刻有云纹须弥座,束腰为浮雕仙鹤、凤凰等嬉戏图案。其上每层依次由平座、塔身、塔檐相叠而成,以塔刹收尾。檐下平身科为五踩双翘,角科为七踩三翘。檐上刻有筒板瓦陇、勾头、滴水,翼角雕刻出老戗、嫩戗。塔第三层东面塔檐下题有“慈云”二字,其上款为“大清康熙癸已季春吉旦,弘法沙门实澄新建”。塔身每面中部雕壸门,壸门上呈火焰状,两侧浮雕佛像或经文。其壶门刻成半启状,佛陀自内而出。浮雕除佛教中常见的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造型外,还出现了世俗化、汉化的托塔天王、关公等形象。石塔雕刻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线条流畅,雕饰细腻,为塔中罕见。塔刹部分采用了经幢的做法。刹顶用宝葫芦、佛像或经文装饰。香积寺石塔作为杭州地区唯一留存的清初佛塔,在历史、科学、艺术各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2011年8月16日拜访。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