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w690/001Oe8Gmzy7ksShuVPaa8&690
临海千佛塔又名多宝塔,俗称瘌头塔,位于临海古城巾子山西麓龙兴寺内。因塔身装饰千余尊砖雕佛像,佛塔因此得名千佛塔。千佛塔始建于唐,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旧唐书·中宗纪》及历代的有关记载,临海龙兴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初名“神龙寺”,为台州官府所创。二年改名为“中兴”,景龙三年(709年)定名“龙兴”。后因故废,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重建,改名“开元寺”。至迟于天宝三年(744年),又改“龙兴”之名。会昌五年(845年),寺于废佛之厄中被拆。大中年间(847—860年)复建,续称“开元”。宋代以后,寺院的建筑屡有兴废。景德中(1003—1007年),更名“景德”。熙宁时(1068—1077年),俨然成为一个大寺院,日僧成寻即叹称为“广大伽蓝也”(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崇宁二年(1103年),加“万寿”二字。元祐五年(1090年),寺僧元照于大殿后建戒坛。政和元年(1111年),始改名为“天宁”。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又改“天宁”为“广孝”。十五年(1145年),改“报恩光孝”额。乾道九年(1173年)毁于火,僧德光、有权等重建。淳熙三年(1176年),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钱端礼为建僧堂。十年(1183年),钱端礼之孙钱象祖又建佛殿。元时,复“天宁”之名,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寺塔。明洪武时(1368—1398年),曾授僧录右善世的名僧宗泐奉诏住寺。后渐圮。永乐六年(1408年),僧法等重兴。隆庆二年(1568年)为水所淹,僧明园重建。万历十三年(1585年),于寺东凿三塘九井用于防火。崇祯中(1628—1644年),住持僧破颜在寺后建雨华堂、华严楼。入清以后,寺分成钟巽、含辉、挹翠、芗林、映帻、彤霞、西爽、云岫、悟凤等九院。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火,光绪十七年(1891年)僧芑珑重建。抗战期间,寺遭日机轰炸而严重毁坏。至建国初,仅乘房屋殿宇三十四间。八十年代初,迁建于巾山西南山腰的南山殿进行活动。一九九八年于旧址全面恢复,建筑结构为仿唐建筑,复“龙兴寺”之名。
千佛塔始建年代不详,但至迟于唐天宝三年(744年)即已建成,有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出土的“唐天宝三载(744年)龙兴寺塔砖”(民国·喻长霖《台州府志》卷八十五)为证。后毁,又重建。塔中曾出土铭文砖一块,内容为“杭州路灵隐寺僧』男淳具,谨抽衣资,建筑第二层宝塔,专为追荐』亡考潘周王三秀才世名行』已,妣陈氏元二娘子二位尊』魂。倘已生人世,愿增益于』报缘;或尚滞冥途,冀超』生于净土。次冀』亡翁百三宣教潘公』、亡婆车氏千二娘子』、亡兄亡妹俱沾利益,各遂超升者』大德三年二月日题”(据铭文砖原刻及清黄瑞《台州金石录》卷五)。可知塔为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且其中第二层系杭州灵隐寺僧淳具为追荐其考、妣、翁婆捐资建造。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遭火焚,致使原底层木结构的副阶回廊,塔内二层以上的楼板、搁栅,外檐每层的平座勾栏、木构缠腰,塔顶的刹杆木、相轮铁刹等,均已不存。
千佛塔六面七级,砖木混砌楼阁式,其内中空,单壁筒状结构。残高28、66米,勒脚边长3.66,对角径7.12,塔内空径1.8米。塔之第一层高4.3米,宽3.34米。东面有门,门高2.1,宽0.66米,上端稍似拱券形。各面嵌有四排佛像砖,每排十一块,东面因开有塔门,故每排仅为七块,共计二百四十八块。佛像砖长40、宽19厘米,每砖高浮雕佛像一躯。佛像为阿弥陀佛,身着U形衣,高肉髻,后有头光,两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之上,均模制而成。第一层无腰檐与平座,唯菱角牙子叠涩三道出跳。第二层高4.16米,宽3.12米。塔体各面做有隐出槏柱,分别将塔壁分成三间,明间设壸门或佛龛,壸门做在西面,高1.75米,宽0.565米。其它各面均置高1.26、宽0.56、深0.3米的佛龛一个,佛龛内砌有佛像砖八块。转角都作六角倚柱,柱间连以阑额,并与地栿相连。次间每面塔壁则嵌以佛像砖,每间三排,每排四块,另加佛龛中的佛像砖,第二层共计佛像砖一百八十四块。第二层上端做有腰檐与平座,腰檐已毁,仅存原木构件插入的残木和洞孔。平座上用石板做面,并以菱角牙子叠涩出跳。第三层高4.17米,结构同二层,其上各层亦相同,并依次收分。这一层的壸门做在东北面,每面次间每间有佛像砖三排,每排三块,另加佛龛内的八块佛像砖,共计有佛像砖一百四十八块。第四层高4.17米,壸门在东南面,次间佛像砖同三层。因佛龛空间缩小,龛内佛像砖减至六块,共计有佛像砖一百三十八块。第五层高4.17米,壸门在西南面,佛像砖的数目同第四层。塔内原有用以承托刹干木的千斤梁,今已毁。第六层高4.17米,壸门在西面,次间每间佛像砖三排,每排二块,加上佛龛内的三块佛像砖,共计有佛像砖八十七块。第七层(包括塔顶残存部分)高3.245米,壸门在西北面,次间每间佛像砖二排,每排二块,加上佛龛内亦各有佛像砖三块,共计佛像砖六十三块。
全塔总计佛像一千另三尊,但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佛像大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残损。元代佛像造像多表现为头大身小,颈部较短,躯干挺拔,健劲有力度,莲座较低矮,呈大梯形,莲瓣多宽肥,朴素无纹。六面体的塔身上,每一面都整齐地镶嵌着浮雕佛像,迎面望去,十一尊一排,自下而上四排,共四十四尊仪态大方的坐姿佛像,盘膝交腕,结跏趺坐,其神恰似《楞严经》中“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之状;佛教虽主张于不着相,但若示众,着于相的兴许就如这般神情祥和,叫人安定。趋近观摩,七百年时光的雕刻,风雨霜电的刻划,早已写就了“荧光列宿,满月丽天”的图景。
千佛塔至1976年时曾作维修,将因毁坏而呈不规则状的塔顶改成攒尖顶,但未按照原状复原。1999年,再次对塔进行维修。塔顶六角攒尖,上饰金属葫芦塔剎,由于塔顶过于平缓,不应该是原有形制,只是为了较少风雨对塔顶侵蚀的临时举措。
2018年5月13日拜访。
http://s7/mw690/001Oe8Gmzy7ksSm63ga66&690
http://s9/mw690/001Oe8Gmzy7ksSm6rRmc8&690
http://s2/mw690/001Oe8Gmzy7ksSmbSWB51&690
http://s10/mw690/001Oe8Gmzy7ksSmhnehe9&690
http://s2/mw690/001Oe8Gmzy7ksSmofG951&690
http://s2/mw690/001Oe8Gmzy7ksSmty8x51&690
http://s3/mw690/001Oe8Gmzy7ksSmzvnYd2&690
http://s6/mw690/001Oe8Gmzy7ksSmFAmp55&690
http://s1/mw690/001Oe8Gmzy7ksSmM8qka0&690
http://s2/mw690/001Oe8Gmzy7ksSmRwjf21&690
http://s12/mw690/001Oe8Gmzy7ksSmXS671b&690
http://s2/mw690/001Oe8Gmzy7ksSn3ADDc1&690
http://s8/mw690/001Oe8Gmzy7ksSn9IKH67&690
http://s11/mw690/001Oe8Gmzy7ksSneU669a&690
http://s3/mw690/001Oe8Gmzy7ksSnl5rcb2&690
http://s8/mw690/001Oe8Gmzy7ksSnqGfd37&690
http://s7/mw690/001Oe8Gmzy7ksSnGgvQ56&690
http://s11/mw690/001Oe8Gmzy7ksSnBJJo3a&690
http://s14/mw690/001Oe8Gmzy7ksSnIi2p2d&690
http://s12/mw690/001Oe8Gmzy7ksSnNgUz1b&690
http://s9/mw690/001Oe8Gmzy7ksSp3EX6a8&690
http://s11/mw690/001Oe8Gmzy7ksSq4HOyaa&690
http://s11/mw690/001Oe8Gmzy7ksSp9vCi4a&690
http://s10/mw690/001Oe8Gmzy7ksSpgbm9d9&690
http://s7/mw690/001Oe8Gmzy7ksSpvg1w76&690
http://s6/mw690/001Oe8Gmzy7ksSpLvqR55&690
http://s4/mw690/001Oe8Gmzy7ksSpRLADc3&690
http://s15/mw690/001Oe8Gmzy7ksSpY8HA9e&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