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州大广济寺塔,俗称锦州古塔、大塔。坐落在辽宁锦州古塔历史文化公园内的大广济寺前,塔因寺而得名。锦州八景之一“古塔昏鸦”说的便是这座塔。大广济寺塔体量宏伟,是辽西最高的古代建筑,是锦州城的标志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大广济寺塔周围有大广济寺、天后宫、昭公祠、观音阁等古建筑群,是我国传统的塔寺合一的古建筑。2001年6月该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广济寺又名大佛寺,在古塔区旧城内北街,寺内明碑谓建于辽代,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后多次重修。清嘉庆十四年(1809)又遭火焚,清道光六年(1826)开始重修,道光九年(1829)竣工。全寺建筑布局紧凑,平面呈长方形,有佛殿、天王殿及碑亭、配殿等。主要建筑是佛殿(今佛已不存),为大木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5间,檐柱及额枋上都有精美雕饰。寺东有昭忠祠,于光绪二十四年为缅怀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寺西有天后宫,建于雍正王年。现在的大殿约于同治年间。正殿7间,硬山式额枋上有彩绘木刻,二十四孝图,雕刻生动细腻。前院有东、西廊房14间,山门左右是碑亭。解放后,都已修饰一新,现为锦州市博物馆址。
大广济寺塔始建于辽代。据明嘉靖碑文(宣大巡抚文贵撰)载:金代的中靖大夫高琏曾写过《塔记》说,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是为收藏皇后所降的舍利子而建。是一座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历经900多年风吹雨蚀及战火摧残,大广济寺塔严重风化损毁。塔檐每层各角原来都有楠木挑梁,上托檐角,下缀铜铃,多已脱落,仅西北角还剩11根。塔顶在永乐年间战争中被明军用火炮打落。塔上砖雕的梁、柱、斗拱和花饰等也多半脱落,原高63米,残高57.2米。大广济寺塔所处锦州地里位置重要,是东北门户,现存各个时期旧照片甚多。从旧照片可以看出,整个塔形似玉米,损毁相当严重,这也是众多辽塔风化损毁的范例。
从记录上看,大广济寺塔塔座在1933年曾用青砖维修。应该是当地使用青砖对须弥座进行的补砌加固。当年时局不稳,全面抗日战争一触即发,应该是地方性维修,其财力物力有限,缺乏科学维修技术,维修水平有限。建国后又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锦州市自1993年起开始了建塔以来规模最大的维修。这次维修经勘测塔基深9米,主体砌筑材料为三合土。经修复后塔高71.25米。复建塔顶,塔刹和几乎损毁殆尽的十三级腰檐。修补须弥座,对塔上的砖雕进行修补。并用344面铜镜布满塔身,熠熠生辉。
博友风雨行进有文《辽宁锦州广济寺塔》对该塔进行了系统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