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台国清寺塔游记

标签:
浙江天台国清寺塔游记古塔佛塔宝塔隋塔塔旅游 |
分类: 华东卷★浙江篇 |
http://s11/middle/62d7f2f2g9632fd0a909a&690&690
天台宗是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一个佛教宗派。因其创始人高僧智顗常驻浙江天台山说法,故称天台宗。并于九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也是韩国、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
天台国清寺寺门上有联“古刹著域中,闯隋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依五峰,临双涧,胜迹长新。” 取自唐宰相李吉甫《十道图》,文中将天台国清寺、山东长清灵岩寺、南京栖霞寺、荆州玉泉寺并称“域中四绝”。国清寺位于天台县城以北3公里,坐落于“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的绝佳环境之中。在寺门对面古木苍翠的祥云峰西麓上屹立着一座沧桑的古塔,有“雁塔高排出青嶂”之称的国清寺隋塔。
国清寺塔原名报恩塔,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竣工于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是大隋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为报答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命名。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重建。现存隋塔并非隋代原物,而是一座宋塔,目前屹立于室外的古塔,虽有几座号称隋塔,但都没有可以信服的证据。是浙江最古老的塔之一。
国清寺塔是一座砖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六面九级,现残高59.3米,边长4.6米,塔内中空,可沿塔内楼梯盘旋至顶。因年久失修,古塔内外部木结构毁坏殆尽,腰檐、平座、塔顶已毁,塔刹无存,只剩下砖石结构的塔身,原来的斗拱仅剩孔洞,腰檐和塔顶布满了郁郁葱葱的荒草,显得分外沧桑。为加强塔身,底层被粗暴的用青石砌建了一圈“围裙”。在“围裙”北面的墙上镶嵌着《天台山国清寺古塔》碑。东西方向原来各开一门,今为加固塔身封堵。由于这个便扭的“围裙”,底层结构难以得见。从顶部的空隙还能看见,每面都开有塔门,塔门顶部呈三角形,与其余各层形制相同。第二层仅有东南、西北方开有塔门,与其余各面完全不同,此处为外回廊。三层以上各面开有塔门,转角处有六面依柱。从壁上的斗栱空洞残迹来看,底层补间置一朵,其上各层均两朵。塔檐斗栱为四铺作。腰檐下为五铺作重栱计,平坐下为单斗只替。平坐下残留菱角牙子结构。
国清寺塔顶部外壁嵌有砖刻佛像,每块三尊佛像,有数块脱落下来的砖雕佛像,镶嵌在国清寺鱼乐国清心亭墙壁上。原塔心内壁还镶有线刻佛碑和佛经石碑,《菩萨像线画碑刻》共7方,每方碑高124厘米,宽42厘米,分别刻着弥勒、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导师、药王等七尊菩萨像。菩萨头顶宝盖,脚踩莲花。石刻刀法纯熟,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逼真,光彩照人。《经文碑刻》共5方,每方长127厘米,宽65厘米,都用端庄的楷书刻着《妙法莲华经》,经考古专家陈振铎鉴定为隋代作品,属稀世珍品,已嵌在国清寺三圣殿两厢,供人观赏。
国清寺塔,背山临溪,塔下有纪念“过去七佛”的七佛塔,塔旁是唐一行禅师到国清寺拜师学算和创建密宗理论体系而建的衣冠冢一行禅师塔。隋塔多有题咏,明人蔡潮“桥横双涧寺门开,争得时时杖侧来。高塔依云标佛国,好花迎客上仙台。”清人泮耒“塔垂三天语,松结太古色。涵空一沼清,透雾诸峰直”等等,1998年,国清寺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国清寺塔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7月22日
http://s4/middle/62d7f2f2g9632fc62c153&690&690
环境优美的国清寺
http://s8/middle/62d7f2f2g9632fccd9b67&690&690
沧桑的国清寺塔
http://s9/middle/62d7f2f2g9632fc34f418&690&690
虽然显得沧桑,但依然伟岸
http://s13/middle/62d7f2f2g9632fbbae35c&690&690
黄墙,古塔
http://s3/middle/62d7f2f2g9632c3231072&690&690
塔顶以毁,塔刹无存
http://s16/middle/62d7f2f2g9632ff20ae1f&690&690
仰视古塔
http://s7/middle/62d7f2f2g9632c3f89186&690&690
底层已经被青石包砌,如此保护不敢苟同
http://s6/middle/62d7f2f2g9632f93a06a5&690&690
底层塔门只剩下这一点点了
http://s8/middle/62d7f2f2g9632f873a5a7&690&690
很多塔砖已经坍塌
http://s16/middle/62d7f2f2g9632f79e133f&690&690
被封堵的塔门
http://s15/middle/62d7f2f2g9632fa1ee54e&690&690
北面镶嵌着石碑
http://s14/middle/62d7f2f2g9632f977113d&690&690
石碑细部
http://s13/middle/62d7f2f2g9632fb8d21cc&690&690
平座下的斗拱和菱角牙子残迹
http://s14/middle/62d7f2f2g9632fa7a7fdd&690&690
塔门
http://s3/middle/62d7f2f2g9632fae54712&690&690
腰檐下的斗拱残留孔洞
http://s2/middle/62d7f2f2g9632d518a3d1&690&690
二层
http://s7/middle/62d7f2f2g9632cb54ca86&690&690
东南方二层塔门
http://s8/middle/62d7f2f2g9632c88c0d77&690&690
二层转角斗拱孔洞
http://s12/middle/62d7f2f2g9632c7aabf3b&690&690
二层斗拱残留孔洞
http://s1/middle/62d7f2f2g9632c5484ba0&690&690
正视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