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阿育王寺东塔游记

标签:
宝塔佛塔阿育王寺宁波东塔古塔旅游 |
分类: 华东卷★浙江篇 |
http://s15/middle/62d7f2f2g7dbd672ff3be&690&690
2010年1月16日,天公不作美,宁波笼罩在厚重的乌云下,并不是一个出游的好天气。但今天是我姥姥的九十五岁寿辰,远在南方的我,实在无法脱身前往祝寿,只能到坐落在宁波东郊阿育王山南麓的阿育王寺替老人家给佛祖上一柱清香。
阿育王寺是江南名寺,有东南佛国之称。创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公元前2世纪),在前半生“黑阿育王”时代,为争夺王位和统一印度的战争中杀戮过重,几乎成为一个暴君,但阿育王最终翻然悔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于是停止武力扩张,宣布他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将尽量减少伤亡。并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使自己的后半生成为“白阿育王”时代。最终成为佛教的“护法名王”。
阿育王在波吒利费城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并派遣僧侣四方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他还取出王舍城大宝塔阿阇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在中国,共建造了十九座舍利塔。
这十九座舍利塔中,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就是西晋会稽鄮县塔,即今浙江宁波鄞州区鄮山阿育王寺的舍利宝塔。据史载,晋义熙元年(405年),为了保护佛国珍品始建塔亭覆护。后人也有把义熙元年(405年)作为阿育王寺的创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又建三级木浮图,并创建殿宇,初具寺庙规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兴建殿堂楼阁,并赐寺额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阿育王寺舍利塔 阿育王寺因为舍利宝塔的存在,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赏赐和殊遇。如北宋仁宗赵桢,曾请阿育王寺大觉禅师怀琏,在化成殿询问佛法大意,并赐颂诗17篇,留住数载。直到英宗赵曙即位,才恩准大觉禅师回山的要求,并赐诏一道,内有“凡经过小可庵院,随性住持、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坚请”等语。
大觉禅师回阿育王寺后,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建造了良奎阁,用以供藏仁宗的御书偈颂和英宗的手诏。宋哲宗元祐元年,苏轼撰《宸奎阁碑铭》一文,详述建阁经过。现宸奎阁已毁,《宸奎阁碑铭》尚存舍利殿前。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赐名“阿育王禅寺”,称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山。明清之际,佛殿数度倾圯。现存寺庙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住持法钟重修。
从宁波市区到阿育王寺,我在东站乘坐759路,在阿育王寺站下车,沿公路的北侧黄色的寺墙向东步行百米,就来到了阿育王寺的山门前。阿育王的山门虽不高大,但屋顶黄色琉璃瓦和门楣上悬挂着赵朴初题写的“阿育王寺”四字红底金字的牌匾显示着寺院的。进入寺院需要十元的门票。这在国内的门票算是便宜的。经过深邃的小巷,来到放生池前,这里有一个精致的牌楼,牌楼的门楣上悬挂着赵朴初题写的“东南佛国”四字匾额。旁边立着一块石碑,就象宁波市中心的天封塔石碑一样,文字被人为凿去,应该是在文革中遭到了破坏,只剩下空空的无字碑控诉那个荒唐的年代。放生池南侧是七座石塔。绕过放生池,顺序拜访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
经过靠近大雄宝殿一侧的侧门,向东穿过长廊,在五百罗汉殿南侧矗立一座阁楼式佛塔,塔因方位得名,名为东塔。始建年代不详,1992年,寺方依据日本入明画僧雪舟绘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的《育王三塔图》重建。东塔七层八面,高达53米,混凝土结构。佛塔塔基石质须弥座。底层为副阶,24根石柱支撑,顶部由斗拱结构,雕梁画栋。底层直径11米,南北开壶门,其余各面为火焰券壶窗。塔中中空,塔内有木质楼梯,可登塔顶。门上落锁,不得攀登。佛塔每层都有平座,平座由木质栏杆围挡,平座底部由斗拱支撑。腰檐挑角下有铜铃,随风摇动。副阶、腰檐和塔顶覆盖灰瓦。塔身通体红色。铜制塔刹由覆钵、仰莲、相轮、葫芦等组成,相轮九重,八条浪风锁各系八角。
佛塔为近年所修,缺少特色。塔前摆放一些石质构件,西侧立有修塔石碑。鄞州学者桑文磁老人撰《东塔碑记》中道:“论其方位,在寺之东。面对玉几,背倚鄮峰。七级浮屠,八面玲珑。刻饰雕文,鹅黄猩红。藻井绮丽,飞檐凌空。金铃和谐,铁马叮咚。”
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http://s6/middle/62d7f2f2g7dbd674e6c95&690&690
塔刹
http://s16/middle/62d7f2f2g7dbd676cfa6f&690&690
平座
http://s8/middle/62d7f2f2g7dbd677c2d87&690&690
平座下斗拱
http://s3/middle/62d7f2f2g7dbd679aabf2&690&690
副阶
http://s1/middle/62d7f2f2g7dbd67116e30&690&690
副阶的木结构
http://s2/middle/62d7f2f2g7dbd66d45551&690&690
副阶石柱
http://s11/middle/62d7f2f2g7dbd66b5c14a&690&690
壶门
http://s5/middle/62d7f2f2g7dbd669749c4&690&690
壶窗
http://s3/middle/62d7f2f2g7dbd67d7ac22&690&690
天王殿看东塔
http://s15/middle/62d7f2f2g7dbd67f6389e&690&690
五百罗汉堂前的东塔
http://s7/middle/62d7f2f2g7dbd6814d546&690&690
鼓楼东侧的东塔
http://s12/middle/62d7f2f2g7dbd68429abb&690&690
东塔修建碑
http://s5/middle/62d7f2f2g7dbd661d3bc4&690&690
阿育王寺规划图
http://s16/middle/62d7f2f2g7dbd663bceef&690&690
阿育王寺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