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安功臣塔游记

标签:
临安功臣塔游记古塔宝塔 |
分类: 华东卷★浙江篇 |
在临安城南的功臣山巅矗立着一座五代时期吴越王钱谬为表彰武功建造的功臣塔。功臣塔是浙江省现存最早的一座方塔,保留了唐代方塔的遗制,为唐朝到五代十国时期方塔的代表,目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9年12月10日,在江南冬季的阴雨我访问了这座古塔。如今杭州通往周边县城的公共交通系统作的不错。我是从杭州黄龙旅游集散中心乘坐K598到的临安,中途只在杭州长途客运西站停了一次车,全程高速,票价十元。到临安东站下车后,就看见车站南面山顶上的功臣塔。远远山颠的功臣塔看似久经风霜的武士,守卫着古老的临安。
从汽车东站出来,经功臣山路向南,在石镜街路口向西,到锦桥路口左转过锦桥进入锦桥村,沿着锦桥路向南,到达一个穿过高速公路的地下通道前的一个小路口向右,走到一个池塘边,沿着左侧进入功臣山下的村落,再向左走过村口第一栋楼房,在楼房左侧有一条小路通往功臣塔。这条小路不太引人注目,旁边也没有任何标志,我在这里走了些弯路,不得不向好心的当地人打听,再次向他们表示感谢。
上山的小路是一条由鹅卵石铺就的石径,平时应该比较好走,但在这种阴雨的日子里,加上秋日落下的枯叶,路途变得湿滑难行,走起来格外吃力。在山路险要的地方需要加倍小心。在这种恶劣的天气,如此偏僻的地方,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我游塔的整个过程中没有看见其他的游客,如果出现什么意外,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行至半山到达一个圆顶的半山亭,从这里向山顶望去,功臣塔在远远的等着我的光临。而这时的我已经气喘吁吁,上山前的寒冷已经被运动后的劳累所代替,真该锻炼身体了。继续前行终于到达山顶附近的一个碑亭。亭中石碑正面是《功臣塔简介》,背面是《重修功臣塔记》。碑亭的右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碑亭后面不远的山顶上就是功臣塔。
经过十五分钟的努力攀登,我终于从塔的东侧来到了功臣塔的脚下。功臣塔为单壁砖砌仿木构筒体楼阁式结构,四面五层,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通高25.30米。内以木楼板分层,外观每层每面隐出倚柱、平柱、槏柱、阑额和腰串,中间壁门,门内顶上饰藻井。檐下用重拱,平座下用单拱。塔顶四坡,铁构件由覆钵和宝瓶组成。塔体逐层收缩,底层下部亦向内收,颇具唐代遗风,是唐、五代方形塔的代表。整座塔平面方形,比例适度,轮廓比较缓和,给人以峻秀挺拔之感。
功臣塔被木栅栏所保护着。但栅栏上已经被不知道什么人破除了两个洞口,依然能够进入功臣塔。塔有四门,门两侧有龛,门顶有八角天花。塔内中空,无楼梯上塔,接近塔顶转角有两根木质横梁十字交叉起支撑作用。其他各层转角处有空洞或残留木质构件痕迹,有火烧痕迹,原来每层都应该有类似结构,现已不存。塔内每层有斗拱,每面有三组。一层和二层塔门内藻井为八角,其余为四方。塔顶天花由于壁体枋遮挡不可见。
塔外砖石已经风化,看来在维修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没有过分的以旧换新。每层腰檐处每面有三组斗拱,第一层塔身每面有三组斗拱,从第二层开始,每面有圆形砖柱二,柱顶有斗拱。每层每面有一长方形塔门,无装饰,门顶有木质横梁。塔顶有圆形宝珠形塔刹,有四根浪风锁与四角相连,关于浪风锁更像发光带,这种发光带布满主要轮廓,不论不累显得杂乱。塔身虽其他雕刻无装饰,但更显古朴凝重。感觉顶层有些向西倾斜。
功臣塔北有空地,可拍摄功臣塔全貌,山下看见临安东站。西侧也有空地,相对狭小,末端有几块巨石,巨石上有摩崖石刻。为古人的莫某人到此一游。有一块巨石上应该有功臣塔三字,但惜未能得见。
功臣塔访问结束,开始下山返程,一直淅淅沥沥的毛毛雨开始变大,上山容易下山难,湿滑的山路甚是难行,下山的道路更加漫长。到达山下回望功臣山功臣塔已经隐入雨雾之中不可再见。
从功臣塔回来,感觉收获颇丰,我非常喜欢这种修旧如旧风格的古塔,但古塔内部仍然遭到了某些不良游客的破坏,某某到此一游的题字到处都是,甚至达到了三米多高的二层,真是不知道这些败家子是如何办到的。修复一件古迹是容易的,但修复人们内心损坏的公德之心将是难上加难。
2009年 12月14日
锦桥上远望功臣山和功臣塔
从池塘左侧通往功臣山下
登山的小路就在这座小楼后面,如果再吴越王钱谬的家乡有这么一座小楼也不错
从这里转弯哪,我找了许久才找到这里
上山的小路
让我吃尽苦头的鹅卵石小路
功臣塔下的碑亭
功臣塔简介
重修功臣塔记
塔顶
塔身
塔身
塔身
外部的斗拱
内部的斗拱
转角处的斗拱,可以看到有木梁遗留孔
仰视塔顶,可以看到交叉的壁体枋
门上的藻井
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