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系本溪,每一刻的感动

(2022-03-17 14:22:52)

冯金彦

散落在绵延群山之间的辽宁本溪,城不大,山却不小。从天空上俯瞰,你只有加倍细心,才能把建筑与街巷从群山之间挑出来。城是真正的山城,山在城中,城亦在山中。半壁青山入城来,或者换个说法,就是半座城市进山去。

上大学第一次到本溪是晚上,火车站下车,看到城市灯火斑斓,层层叠叠高楼林立,惊叹山城之美。谁知,第二天发现前夜层叠的灯火只是山坡上平房的灯光,只不过是灯借山势,登高让我们远望了。

大学四年,时光匆匆。

1984年毕业之后,我在城市太子河边的彩屯租下一间房子,有了自己的家。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一个很小但是很温暖的地方。

那个时候,不只是我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很多本溪的煤矿与钢铁厂工人,也住在狭小的旧房子里。孩子大了要结婚,要有自己的房间,所以每一座房子的房前屋后,都有一些加盖的建筑。新世纪伊始,一座座低矮的房子消失了,一座座新房子拔地而起,新生活的阳光照亮了无数百姓的日子。如今本溪的夜晚,高楼林立的明亮灯光不再是一种幻影,而是生活的真实。

安居之后,才能乐业。

这样的日子里,我也有了自己的房子。从三十平方米、六十平方米到一百多平方米,从拥有一个书桌到拥有了一间书房,我有了家,我多年的藏书也有了家。

房子离太子河近,我喜欢去河边走走。这些年,我看到河的流淌与改变,原本野草丛生、散发着刺鼻味道的太子河,经过治理,河水变得清澈透明。市区丰富的景观水面,让每个城里人都拥有了一片可以随时享受的水上风光。在河边新建的步道上每天走上一万步,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碧蓝碧蓝的河,穿城而过。我经历了河的变化,也从一条河看到城的变化。一条河的历史是城市历史的一个侧影,遥想当年,太子河两岸码头繁忙,河面上船来船往。而今,河上的水运已成了过往,一座座现代化桥梁横跨河面,将河两岸的城市缝合在一起。高速公路、高铁与不远的桃仙机场,又把本溪与世界连在一起。从本溪走向世界,已经有了许多条路,从地上,从天上,甚至从海上。

我曾陪同一位作家朋友去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采访。这里的森林覆盖率接近百分之八十。穿行在茂密森林之中,一条欢唱奔跑的小溪,让朋友发出由衷的赞美。后来,他多次从大连开车到本溪,专程来回味这一方山水。朋友的热情点醒了我,在本溪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似乎已将这份美视若平常。每一次重新审视这里的山水,我对这座城的情愫都会被重新点燃。

对于本溪,我曾经是它的一个读者,更在工作于此的三十八年里,幸运地成为一个作者。我微小的力量在这座城市的明亮中,得到了释放与表达。从一个风尘仆仆的农家孩子,成长为城市的建设者,三十八年来,我的每一篇文字,都在和我一起守望着这座城的美好与善良,赞美着人间的爱与真诚。

在报社工作期间,我与同事一次次采写着城市里的不同人物,记录着美丽城市中的美丽心灵:诚信的农家女武秀君,在丈夫因车祸去世之后,自己打工做生意,还清了丈夫的二百多万元欠款,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本溪的一家汽车租赁行,门前摆上一个旧纸壳箱,写着“玻璃水五元自己拿”,无人售货十三年,卖出一万多瓶,没有差一分钱……

媒体工作的性质,让我得以见证本溪二十四小时每一刻的生动,感受过白日的生机与夜晚的宁静,欣赏过飘逸的云朵与满天的星星。下夜班,曾经一个人在厚厚的雪地上行走两个小时才到家。也曾经早晨八点到单位,工作到第二天早晨六点半,休息个把钟头,洗洗脸还要去参加会议。以这种姿态与这座城相伴,我没有后悔过。我知道,用我的工作、我的文字守望这座城市,是我愿意一直做下去的事。

六十岁的年龄,我在本溪生活了四十二年。对于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我只有十八年的记忆。本溪却不是这样,在这里,我是女儿的父亲、外孙女的姥爷。我在,城是她们的家;她们在,城也是我的家。我已经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本溪不但成了我的家乡,更是我生命中灿烂的朝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故乡老屋
后一篇:做客英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