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拔韩信、诸葛亮侃如何任用人才
文
/ 风说雨说我说
韩信为平民出身,性格放纵而且不拘礼节。他没当过地方小吏,又不懂农耕、经商之道,只好靠别人的施舍勉强糊口度日。因此,亲朋、邻里都讨厌他。后来他的日子更加难过,难过到了几乎沿街乞讨。但他很能受气,以致于钻过别人的裤裆。可他最终还是扬了眉、吐了气,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官瘾。
韩信是投军以后当的官,因作战极勇敢,又爱动脑子,所以升得很快。他先是跟着项羽干,因项羽这个人不对脾气,就跳槽到刘邦帐下。后来,他跟刘邦也合不来,又要跳槽,但经箫何封官许愿地这么一说,韩信这才留了下来,谁知这一留,竟留下了一个帅才,一个开国立业的人物。
这里面就有问题了,刘邦或箫何是怎样看出他有开国之才的呢?韩信没做过别人的元帅,刘邦就让他当自家的元帅,他有实践的经验吗?他能带好领好元帅府的班子么?又是搞登台、又是搞拜帅的,弄不好咋整呢?
现在很多领导人,不想把印把子给人,就找些冠冕的词儿搪塞人,说什么“不能做小事的人,就做不成大事”。就是你不能嫌事小,也就是不要嫌官儿小,要想当点啥,你得一步一步慢慢地来。
韩信肯定做过低级军官,但绝对不会一个不剩地把通向元帅的各级小官儿都做完,才做得元帅。照现在领导的说法,一步一个脚印地“熬”,那韩信只怕干到60岁退休,也不会由士兵做到元帅。
历史就是历史,刘邦就没那么做,而是“看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而韩信正好是“让我做,我就做,做就做成”。如此的政治远见,项羽没有,结果他灭亡了;刘邦做到了,结果他称王了。
多少年以后,刘邦的多少代孙子——刘备也这样做了,他三次拜请一个住在茅庐里的书生——诸葛亮出任军师,后经该军师辅佐,使他从一个“织席贩履小儿”很快发展成了蜀主,三分天下居其一。
刘备一没有看孔明先生的学历;二没有看孔明先生的履历;三没有看孔明先生是否是名师之徒;四没有让孔明先生先从低级参谋做起,然后一点一点地由参谋提拔到副参谋长,然后再提升到参谋长。
如果刘备以“不能做小事的人,就做不成大事”为由,让孔明先生一级一级地升,那刘皇叔恐怕早就“歇菜”了。著名的《三国演义》就会变成《两国演义》,我们大伙也只能非常遗憾看“曹白脸儿”与“孙碧眼儿”演绎的那段历史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