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画子

2022-03-29 23:04:07
标签: 旅游 文化 杂谈

挂画子


02-14

阅读 1127

  说起儿时的过年,都是满满的回忆,思绪一下子又拉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勾起我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记的小时候,到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了。特别是过了腊月二十三以后,母亲就赶着给我们兄弟姊妹做衣服做鞋子(当时衣服和鞋子大多是用自己纺的棉布一针一线手工做的),洒扫庭除,推磨磨面,推煎饼,蒸饽饽,蒸年糕,蒸包子,蒸鸡,炸油炸果(油条),赶集购物,写对子(对联)等等,忙的不亦乐乎。在这里,我从这丰富多彩的忙年活动中摘取一片花絮___“挂画子”与各位看官共享。

     在我们山东安丘农村老家过年贴年画叫挂画子,只所以叫挂画子而不叫贴画子是因为不用浆糊贴在墙上,而是用“长挺子”最上边的一截挺杆(高粱的一个品种叫“长挺子”),一劈两半,用四条分别压在画子的四个边,再用钉子钉在墙上,也有用图钉钉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揭一张画子(买画子称揭画子,因为卖画的每一种画都是一大摞,你买时从上边揭一张)虽然只有两三毛钱,但仍觉得很珍贵,是农家的最好艺术品,非常爱惜,都是重复使用,一般是年除夕挂上,过了正月十五就从墙上揭下来,卷卷放在囤里,因为囤里没有烟火,免的炝的陈旧发黄,等下年过年时再挂。《节气表》必须年年买新的,那个时候《节气表》对农家来说还是有实用价值的,农业农事活动就是按照二十四节气去安排的。潍县杨家埠印刷的木板年画《灶王爷》也是年年要请的(因为他是神只能说请不能说买),传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主,他惩恶扬善,赐福驱灾,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丰衣足食,人丁兴旺。所以每家每户在腊月二十三(小年)晚上,都会非常虔诚地进行辞灶活动。送他去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挂画子一般是在年除夕这天。记的小时候,一到年除夕就跟着父亲贴对子挂画子,帮着递递拿拿,心情很是兴奋。虽然当年这些画子已荡然无存,但无论是题目还是画面都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居然还能在网上搜着。这些画子虽然挂了数年了,但常看常新,看个不够。当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几幅画是在东屋的东墙上挂着《三英战吕布》《姑嫂选笔》,北墙上挂着《白娘娘与许仙》,西屋的东墙上贴着戏剧四条屏,分别是《打渔杀家》《宇宙锋》《宝莲灯》《金山寺》。这四条屏由于挂了四五年了,比较陈旧了,所以在1965年春节时,父亲就直接用浆子(用白面打的浆糊)糊在墙上了。在西屋的西墙上还挂着一幅《巧女散花》,画面是一位纺织女工将一篮子鲜花撒在了从天上飘下来的一匹白色的绸缎上,绸缎两边分别有一只喜鹊用嘴扯着,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在这破屋寒舍里挂上这色彩丰富又有故事性的年画顿觉“蓬荜生辉”,有种特别温馨特别新鲜的感觉,给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欢乐祥和的气氛。

       我有个儿时的伙伴叫李宝海,我们俩是叔侄关系,他叫我叔,年龄比我长一岁,是1958年出生的。我跟他父亲是三服兄弟,我们是邻居,俺家居东他家居西,正房接山,天井当时连院墙都没有,中间夹着箔帐子。我和宝海朝夕相处,整天他家我家跑来跑去,当然过年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记的当时年除夕这天我们俩对两家挂的画子还煞有介事的一一进行“赏析点评”。你还别说,宝海从小就爱好画画,有一定的鉴赏能力,1977回复高考时,他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山东轻工美术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与美术有关的工作,这与他从小就喜欢赏画、“乱”画不无关系。

        记的当时他家过年挂的几幅画中有两幅印象最深,分别是《十八相送》和《幸福长寿》。这两幅画挂了有四五年之多。

          回想起儿时过年是幸福的、甜蜜的,是难以忘怀的。虽然过去了将近60个年头,但记忆犹新,每一个场景仿佛还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特别是在春节前后,对儿时过年的回忆始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这也许就是乡愁吧!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