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耶路撒冷老城出发,我们走进圣经里写到的苦路。《圣经》里的许多故事:耶稣传教、遇难、复活等许多传说,都能在耶路撒冷找到相应的地点和遗迹,这无疑让这座城成为了基督教最神圣的地方。

这几天晚上,我一直在收听上海广播FM94.7节目“马太受难曲”。马太受难曲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巴赫于十八世纪创作,巴赫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这部曲子共分为78首分曲,真实地再现了耶稣被犹大出卖、被捕、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马太受难曲》的内容采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马太福音》讲述的是耶稣从降生到被害并复活,其间一生的经历。圣经里的福音书共有四部,分别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四部福音书内容大同小异,都讲的是耶稣生活、工作、救赎世人、被害、复活的全过程。


播放音乐时都有播音员讲解,每到一个段落,先描述一下大致场景,以及乐曲的特点,然后再逐段播放,把难听懂的咏叹调讲解得很通俗,很好理解。这个圣经里最哀的场景,巴赫借了鉴意大利歌剧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更多地使用器乐,用人声与器乐展开协奏曲式的竞奏,这使音乐大大地增加了戏剧性色彩,表情非常丰富。

回想起不久前在撒路撒冷老城,我们曾经走过的“马太受难曲”中的每个场景。这个圣经里最哀伤的故事是从城东的狮子门开始的,这段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因耶稣途中所受苦难之处分为14
站,我们的以色列导游在每一站仔细地讲述当年耶稣遇难受苦的情境,尽管她的中文表达不是很到位,但也能大致理解。


看过圣经,就能对这段历史比较清晰。相传马利亚和拿撒勒的木匠约瑟订婚,因普查人口而返回约瑟的故乡伯利恒,栖身在马厩,耶稣当夜出生。为逃避罗马王迫害,耶稣全家逃往埃及,数年后回拿撒勒。耶稣兄妹7人,他自幼聪明过人,继承父业成为木匠,后云游传教,公元30年逾越节在耶路撒冷被捕,4月7日遇难。

耶路撒冷被毁灭8次,现在的“苦路”建于200年前,是传说中耶稣被宣判死刑后,背负十字架押往山坡上遇害的路线。所谓“苦路”,据说是我们东方人形象的说法,基督教信众的“正统”表述是:“耶稣受难之路”。公元33年4月2日,在犹大“告发.”耶稣后,罗马士兵在客西马尼园抓到了耶稣,紧接着就宣判耶稣企图当犹太王的所谓罪行,并让耶稣背上十字架游街示众,押往刑场处死。这“耶稣受难之路”让后人划分为十四站,具体到耶稣在什么地方,也就是在哪一站摔倒、在哪一站哭泣、在哪一站劝戒自己的信徒,弟子西曼在哪一站扶起摔倒的他并为之背负十字架,圣母玛利亚在哪一站见到将被处死的儿子耶稣,耶稣在哪一站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等等,非常具体、详尽。



这“苦路”
的实际位置在圣殿一侧的街区,青石板铺就的狭窄的道路两旁是一间紧挨一间的民居与商铺,有些地段有上下坡,有几站走到尽头后又需我们从原路折回再前往下一站,显然,押送“罪犯”游街示众是由押送者说了算的,由不得背负十字架、行动不便的耶稣。


导游在前面举着小旗,按顺序一站又一站,指着刻着罗马数字的青铜牌子、叫我们一一地瞧,我们一行十四个旅行团成员一个个小跑式地紧跟其后。嘴里没说,人们心里想必都在叫“苦”,但想到当年耶稣曾身背十字架在这条石板路上走过,没有一个叫苦、喊累。其实,已在耶路撒冷古城“逛”了大半天的我膝关节早就有些
“不对劲”了,酸痛得不行,好在这“苦路”的后面五站就在“圣墓教堂”内,里面也还阴凉。


回顾我所走过的所有国家,这么集中、这样强度地接受宗教文化的熏陶,在我还是第一次。回到家后,我连续看了三遍圣经故事,才对苦路有所理解、有所悟透。我感觉,与在别的宗教场所感受尤其不同的是,苦路之行,以致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更多的是悲情、是张扬牺牲与忍耐的坚毅与悲壮。

在这里,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解释:耶稣的受难不是因为犹大的背叛,是上帝有意让耶稣代替天下所有罪人接受上帝的惩罚、去赎罪,即使是犹大的“告密”,也是上帝的设计,而非犹大的本意;至于犹太信徒所无比崇敬的第一圣殿与第二圣殿的相继被摧毁以及犹太人后来遭受罗马人的屠杀、驱赶,也是神圣的耶和华的对犹太人的惩罚、磨难,犹太人所需要坚持做的就是永无止歇的自我救赎,它将让自己的民族因此获得新生、重新拥有流淌着牛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加载中,请稍候......